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华中科技大学三位教授因新冠病毒离世,段正澄院士等三位教授逝世详情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581
发表于 2025-1-17 06: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15日19时35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段正成去世。

    86岁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华科”)教授。主导研究数控磨床、激光加工、医疗器械等技术,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华科第三位因新冠病毒去世的教授。 2月7日23时,54岁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洪凌在协和医院去世。三天后,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林正斌去世,享年62岁。

    对于这三位教授来说,从出现症状、确诊感染到死亡,最长的时间不超过20天。

    2月21日晚,提及三位去世教授,华科党委书记邵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是我们学校的重大损失,也是我们学校的重大损失”。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界和科技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尽快战胜疫情,我们一定要继承他们的遗产,支持他们的团队,安慰他们。”

    段正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位爷爷看上去很慈祥,应该能挺过去的。”

    2月15日晚,段正成在协和医院隔离病房去世。在感染病毒之前,他还在研究适合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质子放射治疗设备。

    一周前,54岁的洪凌也在这家医院去世。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洪凌的工作就是与各种疾病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研究了人体重大和罕见疾病相关的分子机制。

    林正斌在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去世。他不仅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临床医生。他是该国第三位死于 COVID-19 感染的医务人员。

    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是武汉市两所顶级综合医院,也是此次疫情的重症救治定点医院。尽管这三位教授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但他们从未对抗过新冠病毒。

    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在微博上回忆起段正成,“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夜班给他俯卧通气时。当时我只知道他是一位院士,对他了解不多。那时候他对我很感兴趣。严只是一个病人。透过起雾的防护眼镜,看着他灰白的头发,我还是觉得这位爷爷看起来很慈祥,应该能活下来。 ”

    林正斌生命垂危时,给同事、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宋建新发了一条求救信息,“宋主任,我上呼吸机了,请救救我。”

    当时他正在重症监护室,戴着呼吸面罩,无法说话。在宋建新看来,林正斌一直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基础疾病。 “我们谁也没想到新冠病毒会夺走他的生命。”

    宋建新说,林正斌在过年前就出现了发烧、咳嗽的症状。 1月27日入院治疗,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他的病情进展迅速,一周内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随后不治身亡。

    在武汉,大多数重症、危重症患者都住在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低氧饱和度和呼吸困难是他们最典型的症状,他们往往需要依靠制氧机来维持呼吸。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这种疾病更加危险。

    对于这三位教授来说,从出现症状、确诊感染到死亡,最长的时间不超过20天。

   


    1月27日,大年初三,段正成突然发烧,家人将他送往协和医院。两天后,经过核酸检测,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进隔离病房。

    段正成的学生、华科机械学院龚世华教授在医院住了两天。他记得段正诚虽然有发烧、感冒等症状,但精神还不错,能正常说话、吃饭。 “他女儿送的饺子、粥、水果我都能吃。”

    医院每天下午5点左右向学校报告段正成的身体状况。经过几天的治疗,他的烧已经退了,连续五天体温正常。同事给他发短信表示慰问,他很快回复说:“我期待着早日回到学院,和工作中的大家有说有笑。”

    但确诊18天后,段正成的病情突然恶化。

    洪凌从确诊到死亡,只有三天时间。 1月25日左右,他开始感觉不适。 2月5日,他被确诊感染COVID-19后入住仁安医院。为了方便插入呼吸机,妻子一大早给他刮胡子,换上新衣服。进入隔离病房前,妻子拥抱着他,告诉他“好好对待他”。

    第二天,洪凌开始吸氧,但他仍然安慰妻子“感觉好多了”。第三天早上8点前,洪凌给妻子发微信说早安,“好多了,不发烧了,血氧97。”晚上7点,他给妻子发了个“OK”,却没有更多消息。 。

    林正斌,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

    教授们关于华科的往事

    华科校区内,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遮天蔽日。其中大部分种植于 20 世纪 50 年代和 1960 年代。附中老校区附近的这棵树是段正澄67年前亲手种植的。昔日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两手无法拥抱的参天大树。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段正成的春节就是团圆。定居墨西哥多年的女儿回到中国,打算和他夫妇一起过年。武汉的冬天又湿又冷,女儿给他买了一件深色羽绒服。当他试穿时,他很高兴有人给他拍照。

    疫情发生前,华科的学生经常在校园里遇见段正成。有时是在青少年花园旁边的草坪上,拿着单反相机,拍树木、湖泊、建校纪念碑;有时是在教职工食堂,他和妻子一边吃着热干面一边聊天;更多 在机械学院大楼的电梯里、办公室里、实验室里,他总是亲切地迎接大家。

    尽管已经86岁了,段正成仍坚持每天背着方公文包到学院上班。天气晴朗的时候,他从家步行二十分钟到学校。下雨天,他开的是自己开了十几年的银灰色雪铁龙。 “他经常说走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开车可以提高协调性。”龚世华说。

    李杰(化名)最后一次见到洪凌是在1月17日晚上,洪凌邀请他和实验室的同学到家里吃饭。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

    当晚,李杰在微博上看到泰国出现了第二例COVID-19患者,但有关武汉的报道并不多。他和红菱聊起这件事,红菱有些担心,“肺炎好像越来越严重了,你们还是早点回家吧。”

    洪凌似乎比其他人更早警惕肺炎。他的学生舒一轩记得,假期过后,武汉的洪凌经常在实验室的微信群里叮嘱同学们春节期间要注意身体健康。

    但她最后一次收到洪凌的消息是在1月26日晚上,他在微信群里转发了学校推迟春季学期的通知。

    洪凌,华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学习到最后一刻

   


    直到感染COVID-19的最后一刻,段正成仍在进行“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设备”的研究。质子放射治疗设备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端核医学设备之一,其有效性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更好的医疗设备适合大多数癌症患者。段正成已经研究了近四年了。

    在学生眼中,段正成是一位治学一丝不苟的老师。在他6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只教授了32名博士和6名博士后。他曾说:“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生的论文至少要读三遍,如果失败了,我就重新开始。”在学生的印象中,段正成还可以光是一篇论文的标题就写出很长的评论,删除、删除、修改很多次。

    “当我还是他的学生时,我总觉得他很严格,但在生活中,他和我们相处,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龚世华记得,段正成经常和他们分享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打篮球、在车间工厂、关于同学、追求妻子。每次我从国外回来,我都会给他们带巧克力、配饰、夹克和其他小礼物。

    和段正成一样,洪凌也是一位性情随和的老师。他喜欢吃汉堡和面包,喝可乐和咖啡。课堂上学生们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李杰在洪凌的实验室里呆了一年多了,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他会耐心指导学生选课,也会积极推荐家境贫困的学生去当助教,赚取一些生活费。

    洪凌主要研究维生素K2对膀胱癌的抗癌机制及其他新药的开发。这些新药可以以更低的剂量和更高的效率治疗膀胱癌。

    李杰说,红菱除了看论文,没有其他爱好。 “他经常要求我们多看文章,他说只有我们对这个领域了解足够深,才能做出创新。”

    段正成还经常告诫学生,“如果从事科学研究,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取得什么大成果,所以千万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受外界冲动的影响。” ,我会动摇。”

    他和他的团队曾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每一项获奖成果的背后,都花费了10多年的心血。 21年前,他主导研发的全身伽玛刀问世。这是全球首台大型放疗设备,现已在全国各大医院使用,挽救了数千名患者的生命。

    死后

    段正诚去世后,学院披露了有关他的秘密。 2012年,段正成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100万元。他将奖金捐给学校基金会,并匿名设立“旅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2013年起,连续7年资助贫困学生,资助学生30余名。

    一位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表示,他没想到奖学金是段正成发起的。因为在“旅程助学金”的介绍中,关于投资方只有一句话:“是机械工程学院一位老师捐款设立的”。

    段正成去世后,女儿将头像换成了父亲的照片。照片中,段正诚一头白发,戴着黑框眼镜,端正地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资料。

    洪凌的妻子很难接受丈夫去世的消息。红菱去世那天,她在医院楼下等了四个小时。殡仪馆的车到达后,她只能远远地看着车把丈夫的遗体运走。随后,她给红菱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她称呼自己的丈夫为“洪小胖子”。因为前不久,他们约好了一起减肥节食,每晚只吃水果和粥。

    洪凌最后一次发朋友圈是在2019年9月9日,也就是教师节的前一天。他收到了博士生、硕士生提前送来的教师节花束。他写道:“心里暖暖的,谢谢孩子们的深情!”

    得知林正斌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大学室友、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军在朋友圈回忆道,“林正斌教授也是我们医院的好朋友。 1987年前后,他来我们医院指导过很多次。关于肾移植,我记得有一个春节,他在宜昌看护病人。

    同济医院的讣告是这样描述林正斌的一生的:“林正斌教授在医院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谦虚诚恳,关心学生。教书育人,道德高尚,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付出了很多努力。”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06:28 , Processed in 0.10722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