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杜甫生前不以诗名著称,其诗才曾被埋没,未引当时人共鸣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6351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一下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名声家喻户晓,然而在他生前,世人却并未因他的诗作而闻名。他因献上《三大礼赋》给唐明皇而步入仕途,备受赞誉,反倒是他的卓越诗才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自那以后,他的诗歌声誉始终被赋名所遮蔽,这恰恰是唐代选诗时忽略杜甫诗作的根本所在。杜甫的诗篇被后世赞誉为诗的史册,被誉为人民的诗人。他凭借自己卓越的诗才和敏锐的观察力,运用博古通今的丰富知识,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史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且详细描绘了当时社会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无疑是对历史的有益补充。我们了解的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往往是帝王将相以及宫廷中的种种人物行为,而对于社会风貌和民众的生活状况,描述却相对较少。杜甫的诗歌,作为底层人民的声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在当时并未激起人们的共鸣和响应。

    杜甫毕生追求“使君主达到尧舜之治,再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的理想,然而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多数时间都处于颠沛流离、困顿不堪的状态,甚至有时连饭都难以果腹,常常只能依靠他人施舍。尽管如此,他身份卑微却未曾忘记对国家的忧虑,为国家、为民众发声成为了他诗歌的核心主题。他游历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方,每至一地,他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创作出了众多璀璨的诗篇。这些诗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风土人情,与民众产生了共鸣,彰显了他亲近民众、爱护民众的自觉意识。在此同时,他对安史之乱中官军强行征召兵役、服劳役的行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为平定叛乱有时也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然而,对于那些肆意侵害民众的行为,他则会给予严厉的批判。

   


    李白的皇室血统身份存在争议。然而,杜甫的皇家出身却是确切无疑的,且有史料可查。他的外祖母的父亲李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直系后代,而外祖父的母亲则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子、豫章王李亶的女儿,这表明杜甫的祖辈均为皇室的直系亲属。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晋朝时期的大将军,对于晋朝统一中国有着卓越的贡献。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初唐知名诗人,《唐诗三百首》收录了他的数篇诗作。因此,杜甫对自己的诗歌成就颇为自负,他曾自豪地宣称“诗乃我家传”。杜甫集众体诗之大成,尤其在七律和排律方面,堪称无人能敌。若没有杜甫,中国文化将失去光彩,这简直难以想象。面对杜甫,我们唯有怀着崇敬与敬仰之情。

    杜甫在我们心中形象是一位文雅的书生,然而他实际上武艺高强,年轻时期便常参与狩猎,骑射技艺达到了一流水平。在唐朝,众多文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武艺出众,充满豪情。杜甫忠于职守,对于贤臣房琯被贬之事,身为左拾遗(谏官)的他敢于直言进谏,甚至险些丧命,尽管如此,他亦无怨无悔。自此,皇帝对他冷淡,他的官场生涯也变得一片黯淡。

    李白于744年获得赐金被释放,途中偶遇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杜甫生于712年),他们一同(途中加入了大诗人高适)在齐赵地区游历,这段旅程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当时杜甫尚无官职,经常外出进行贫困的旅行。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乃至是中国诗坛上最璀璨的双子星,他们的相遇无疑是文学史上值得庆贺的重大事件,其意义非凡,影响久远。李白当时声望日益高涨,远非同代的杜甫所能匹敌。他能够带着杜甫一同寻山访友,修道炼丹,这主要得益于杜甫自身的魅力和才华。李白被誉为酒中仙,而杜甫在饮酒方面也毫不逊色。后人发现,在安史之乱(755年)爆发之前,杜甫的诗歌作品仅存不足五十篇。而关于李白的诗作,据说九成已失传,这意味着至少有九千首诗至今未能流传,仅剩下一千首。相比之下,杜甫存世诗歌有一千五百首,据信他原本创作了两千五百首,这些失落的作品让人深感遗憾。李白对仕途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打算南下,而意气风发的杜甫则怀揣着进京(长安)求取功名的梦想,两人无奈分别,此后便再也没有重逢。尽管他们的相识相知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杜甫这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在一生中始终对李白怀有深厚的感情。现存的可查资料中,杜甫为李白所作的怀念诗篇多达十九首。当李白身陷囹圄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杜甫不仅为他鸣不平,还为之忧心忡忡,生怕他会有生命危险。

   


    杜甫诗名声望起来,与一个人有直接关系:大诗人元稹。元稹的岳父韦夏卿在朝廷担任高职,韦夏卿的父亲韦迢曾是潭州刺史,与晚年的杜甫关系密切。由于这层关系,当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后的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请求元稹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时,元稹欣然接受,并在墓志铭中对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须知,唐代为人撰写墓志铭的报酬非常昂贵,连李白的收入也有部分来自此项,一般家庭难以承担。而当时的杜嗣业家境贫寒,为了将祖父的灵柩运回河南偃师,已经到了极度的困境,根本无力支付高额费用。显然,元稹并未向杜嗣业索要这笔酬劳,正是因为韦迢与杜甫之间的联系,请元稹为杜甫撰写墓志铭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元稹,身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的传人,身材魁梧,容貌俊朗,举止风流,才情横溢,颇得女性青睐。他仅凭为杜甫正名这一行为,便已成就了非凡的功绩。

    中唐时期的诗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领军人物,他们深入研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孕育出了风格平易近人的诗歌流派。韩愈在《调张籍》一文中曾言:“李杜之文,光辉照耀,绵延万里”,韩愈、白居易等众多文人墨客对杜甫的尊崇与学习,充分彰显了杜甫在中唐时期已经享有崇高的地位。进入宋代,杜甫的地位逐渐攀升,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赞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众多著名诗人,都对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推崇。明代时期,杜甫被正式尊为诗圣。康有为和陈独秀这两位近代学者都十分敬仰杜甫,他们能够一字不漏地背诵杜甫的所有诗作。鲁迅曾言:“杜甫仿佛不是古人,仿佛仍在我们中间生活着。”而大学者陈垣则称:“少陵(即杜甫)乃我国第一诗人。”杜甫的诗名早已在国内外传扬,国内外学者纷纷兴起研究杜甫的热潮。

    杜甫是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良心,他的诗歌至今熠熠生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5 23:28 , Processed in 0.08850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