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青铜器制作:锻造与陶范法铸造技术的关键作用及发展历程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4904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需明确指出,虽然铸造是制作青铜器的关键手段,但其所适用的对象通常为形态复杂、表面图案繁复的器物。相对而言,对于形态较为简单的青铜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锻造技术。以公元前3000年出土的青铜刀等原始兵器,以及铜盘等简单造型的容器为例,它们均可通过锻造工艺制成。因此,在探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中,锻造工艺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它也是铸造工艺得以诞生并积累宝贵经验的关键步骤。

    青铜刀

    甘肃东乡县出土

    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陶范法铸造技术的卓越。工匠们利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泥质材料制作出模具,通过浇铸,得到了与陶模形制一致的青铜器。这表明他们能够精确地掌控器物的制作,进而通过一系列衍生工艺,结合高超的青铜熔炼技艺,打造出一件件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中国青铜器。

    陶范铸造技术的核心要素无疑是陶范本身,若要在高温炉内铸就青铜器,所需的条件相当严格。幸运的是,考古挖掘已揭示出数十处大小不一的青铜冶炼场所遗址,从中出土了众多泥模、陶范、工具、熔炉以及青铜器物等,这使我们得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当时的铸造技艺,并实现了较好的复原。陶范的成分包括原生土、砂、植物纤维、草木灰以及使用过的陶范粉,这些原料按特定比例混合,旨在提升铸造品质。其中,砂质材料提升了陶范的耐火性能,熟料则有助于减少高温下陶范的收缩,而植物纤维与草木灰的加入则增强了陶范的透气性。制备好的混合物需加入适当水分,经过充分揉搓,确保各成分充分融合,并且需在湿润的环境中存放一定时日,以实现陈化固化,最终方可用于制作陶范。

    原生土、砂、植物纤维、草木灰以及熟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配比,共同组成了混合料。

    所谓“陶范法”,涉及制作模具与铸模,其中“模具”是指用于塑造铸模的原始模型,“铸模”则是指按照模具的形状与图案复制出的铸造模型。将这两者结合使用,便构成了“依模具塑造铸模,依铸模制造器具”的制作流程。

    以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西周时期父庚觯的制造过程为示范,我们可以观察并了解这一制作步骤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该觯的表面雕刻有凤凰纹、芭蕉叶纹以及鸟纹图案,而在其内底部位,则刻有“作父庚”的铭文。(这一制作流程在上海博物馆有展出)

    父庚觯

    1,雕塑出待铸造觯的泥模,刻出器上的纹饰。

   


    2,将泥模烘培至硬,然后在泥模上分块翻制成外范。

    3,在外范面上补刻纹饰,因为翻模的过程中纹饰容易模糊不清。

    在外范上覆以泥片,其厚度与成品器物的壁厚保持一致。将泥片组合后,进行二次翻制,从而制成器身泥芯,即内范,以及带有浇口和冒口的器足范。随后,将泥片剥离,形成觯的壁厚空腔。

    此方法涉及从外部范具上均匀地削去表层,进而获得内部范具,这一过程对工匠的技艺水平有较高要求;同时,在最初陶模烧制阶段,对火候的掌控也需格外谨慎。尽管如此,这两种方式在根本上是相同的。

    5,制作铭文泥模,烘干后嵌入器身主体泥芯形成复合泥芯。

    显而易见,铭文与器形在制作模具的过程中是各自独立进行的,这一做法同时也导致了大多数青铜器上的铭文呈现出向内凹陷的阴文特征。

    6,合范,将外范内范组合成一体,并在外糊上草木灰固定。

    7,阴干陶范后,烘培至600-900度预热,待浇注。

   


    8,浇注青铜液,冷却后清除陶范(打碎),得到青铜器。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笔者常常听闻游客们对那些形制相近的青铜器是否真的毫无差别表示疑问。从这些工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们的形状和花纹可能完全一致,但陶范在制作过程中会被击碎,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

    后母戊鼎分范示意图

    浑铸工艺仅需一次浇铸即可完成,它主要适用于形状较为简单的器物铸造。然而,即便如此,通过将多个外范和内范巧妙组合,复合范技术仍能应对那些形状复杂且体积较大的器物铸造需求。对外范进行细致设计,可以灵活控制器物的形状,这无疑是铸造技术的核心所在。许多大型器物上清晰可见的范线,正是这种技术留下的痕迹。

    范线

    尽管如此,在众多情形中,即便复合范技术也束手无策,诸如那些难以翻范的器形和特殊配件,这就迫切需要更高级的技术手段。在下一期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分铸法与失蜡法,敬请关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拍摄者!

    想要了解文物故事,请查看历史消息!

    如有疑问或意见,请及时留言告知!若48小时内未得到回应,请再次发送信息,我们承诺将给予答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3 23:43 , Processed in 0.082759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