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澳大利亚人钟情小龙虾,全球出口份额克氏原螯虾占大头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5083
发表于 前天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澳大利亚人虽然拥有“澳龙”这一海中珍馐,却依然偏爱小龙虾。在那片土地上,小龙虾的种类大约有三种,统称为“澳洲淡水龙虾”。这些龙虾的体色会根据其所处的栖息环境而有所变化,通常呈现蓝绿色或褐绿色,其外形也与海中的“澳龙”颇为相似。

    常见的小龙虾,此图并非澳洲淡水龙虾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说了许多,但在那些常见且常被消费的小龙虾中,克氏原螯虾的比重尤为显著(只需记住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其出色的适应性及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得它在全球小龙虾出口市场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因此,当我们谈论小龙虾时,通常指的是克氏原螯虾,尤其是在中国,几乎99.9%的小龙虾都是这种品种。

    小龙虾什么时候最好吃

    克氏原螯虾在其一生中需要蜕皮多达十余次。这一过程使得其体色也会有所改变,先是由青色逐渐转变为红色,随后颜色变得更加深沉。随着年龄的增长,蜕皮次数逐渐减少,壳内外积累的物质越来越多,颜色也因此变得更加深暗。因此,那些外壳呈现黑色的个体通常是老虾,而青色的外壳则代表的是年轻的虾,那些外壳颜色鲜艳且呈红色的个体,正是正值壮年的虾,也是最为美味的。

    在野外生存时,每次蜕皮对它来说都充满了风险,因为此时的外壳较为脆弱,难以抵御外界的威胁。然而,从食用价值来看,外壳越软,剥壳过程就越简便,烹饪时也更易入味。因此,在每年的5至6月,正值蜕皮高峰期的小龙虾因其“软壳”特性,往往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人们通常称之为“软壳小龙虾”。

    龙虾适宜生食刺身,而小龙虾则不宜,因为它们生长在淡水中,更容易感染寄生虫。因此,全球各地在烹饪小龙虾时,都会确保将其彻底煮熟。

    在典型的美国西南部烹饪方式中,人们会采用塔巴斯科辣椒、新鲜柠檬、黑胡椒、芹菜粉、洋葱以及芥末籽调料来烹制小龙虾,整个过程中还会加入蒜瓣以增加香气,同时搭配玉米、红土豆等食材一同烹饪。同样,瑞典的传统做法也颇为相似,他们通常会用啤酒、食盐以及莳萝等香料进行炖煮。

    中式烹饪方法尤为明显,不论是采用十三香还是麻辣的调味,都需经过漫长的炖煮过程(为了使味道更加浓郁,有时还需额外浸泡一段时间)。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了消除寄生虫,二是为了使食材更加入味。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若想迅速烹饪出既安全又美味的食物,我们还可以采用诸如油炸与盐煮等不同的烹饪技巧。

    油炸的机制在于高温迅速去除水分,这样不仅能有效去除寄生虫,还能使肌肉失去水分,一旦遇到含有调料的汤汁,便能够迅速吸收,实现快速入味的功效。目前,许多摊位提供的外卖小龙虾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快速烹饪的。盐煮的原理与此相似,通过高渗透压使肌肉脱水,随后入味。

    这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极易造成烹饪过度,进而使蛋白质变硬,肌肉水分大量流失,最终导致虾肉变得过于紧实,壳也变得既硬又黑,难以剥开。因此,基于上述条件,领导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一项实验,并建议我们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 用含盐量5%的水,沸腾后煮10分钟;

    · 在160℃油温下,油炸4分钟;

    经过领导亲自试验,采用此方法制作的小龙虾肉质水分恰到好处,消毒效果达到了极致,而且虾壳呈现出最为鲜艳的红色。

    为什么是这个含盐量和油温呢?

    盐分过高、烹饪时间过长均会使蛋白质变硬,肌纤维变得紧密,同时油炸时温度若过高,肌肉会流失大量水分,虾壳变得坚硬,颜色也过深。因此,制作出色的小龙虾并不比烹饪大龙虾容易多少,对于火候、温度和时间的掌握同样至关重要。

    小龙虾的四大门派

    图片来自:《天天向上》

   


    因此,全球范围内的小龙虾食用方式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整只烹饪以及去壳后进行烹饪。

    整只烹饪在追求美味方面更为看重,例如美国西南部、北欧地区以及我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它们普遍依赖香料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大锅烹饪中,火候的把握相对较为困难。

    其他国家的食用方式通常涉及先剥壳后烹饪,初步加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去壳,虾肉可能并未完全煮熟,然而在后续的烹饪过程中,人们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火候,例如在制作小龙虾汤时,甚至能够享受到类似大龙虾的口感。

    综合来看,这或许正是全球众多人民偏爱小龙虾的缘由:它遍布全球,烹饪方式多变,煮熟后色泽诱人,口味丰富,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远低于大龙虾。

    上面提到了众多国家的小龙虾烹饪方式,不知其中是否有你特别偏爱的一种?对我来说,这位偏好面条的编辑,唯有在享用完小龙虾之后,再来上一碗面条,方能觉得真正满足。

    撰文 | 郭亦城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4 05:22 , Processed in 0.08142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