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领英推送收不到?教你设置星标!35+中年人的职业困境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1261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众多朋友表示未能接收到领英的动态更新,为确保各位不错过我们的优质内容,请您在阅读完文章后,不妨点击相应按钮将我们设为星标,同时也不妨【点赞、点赞、分享】支持我们哦!

    我已苏醒,尚未来得及完全睁开双眼,一连串疑问便接踵而至:这是怎么回事?我该如何是好?今日有何要事?身上覆盖的被子沉重无比,使我无法翻身。我不愿睁开双眼,因为一旦这么做,我便不得不直面这崭新的一天。

    这是去年年底的某一个早晨,这是我,一个35+的中年人。

    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偏离了既定的职业道路,尝试创业却以失败告终,导致我的职业生涯陷入了困境。

    本文作者名为雪松,属于80后群体,曾从事咨询和投资工作,目前专注于教育领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乐于陪伴孩子,同时享受弹琴、阅读的乐趣,偏爱宁静的生活方式。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这里汇聚了不拘一格、充满梦想的现实中理想主义者,他们在此分享自己的故事。

    创业

    在 2015 年以前,我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我顺利考入了本市最顶尖的高中,随后又成功进入了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学习,毕业后,我加入了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咨询公司工作,不久后,我又成功转型至收入更为丰厚的私募股权行业。

    2015年,我正值31岁,踌躇满志。犹记得在参加该基金面试时,其中一位合伙人曾言:“到了三十岁,一个人应该无所不能。”我心中暗想:确实如此!那便让我一试身手!

    然后,我纵身一跃,开始了创业。

    近两年来,业务发展颇为顺畅,同时,那种新鲜感也让我对所遭遇的每一个新问题都充满了热情。

    然而,自2018年起,行业竞争态势发生了显著转变,公司收入出现下滑,并开始出现亏损。经营压力如同紧勒脖颈的绳索,愈发沉重。与此同时,公司规模依旧局限于一个小团队,发展陷入停滞。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再充满趣味,反而变得单调且棘手,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负担。

    我尝试挽回颓势,但是并没有取得效果,我惊慌了。

    公司运营资金已告罄,债务负担沉重,鉴于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培训业务,服务对象是众多家长,我无法坐视其倒闭,只能不断注入资金以维持其运营。

    目睹个人账户中的金额持续下滑,这已经超越了创业初期预想的最大风险——即投入的资金可能全部亏损。

    那些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显得格外真切:在压力倍增的时刻,归家后把车停稳,独自一人便会在车内久久地坐着,与自己交谈,时而自责,时而自我激励。

    我反复进行了多次计算,试图推算出还能维持多久。如同一位导演,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着:若真的支撑不下去了,愤怒的家长们和我将如何正面交锋,他们是否会直接找上门来?我的家人又将如何是好?

    Photo by Jacob Jones on

    求职

    在逆境中,我决定退居幕后,将校区管理权移交给团队继续打理,而我则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仅周末偶尔前往校区。我渴望拥有一份可靠的收入来源,以便为家庭带来久违的安宁与保障(尽管目前仍需自掏腰包)。

    我向新旧猎头朋友们拨打了电话,这一过程中,我意识到职场格局已发生转变——来自咨询和投资领域的猎头朋友们表示:“你与行业脱节已久,毕竟近年来行业发展迅猛,我会帮你留意相关信息。”

    教育领域的招聘专家表示:“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为年轻的应聘者,我还会帮你继续寻找。”

    至于在网上提交个人简历,起初我对此感到羞愧难当,认为自己这个年纪还在网上求职,实在有些尴尬。然而,面对现实,我不得不鼓起勇气,开始尝试在网上投递简历。

    经过一段时日,我参加了数场面试。其中一次,我重返昔日工作的CBD地带,目睹街头身着正装的上班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苦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能在心间笼罩上一层阴霾,让我仿佛化身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我成功获得了一份职位,该职位位于教育培训领域。尽管薪资较创业初期大幅减少,但我对此感到无比珍视。

    初入职场的那一日,我站在家门之前,对着被朝阳映照的大树轻轻按下了快门,这份私密的瞬间被悄悄保存在了朋友圈的隐秘角落,无人能够窥见。我在照片下方留下了“第一天”的字样,只有我自己能够读懂。

    是的,我太需要一个重新的开始。我想自己终于走出了低谷。

    真没想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刚进入新公司,我对负责的工作内容适应得非常缓慢,而且在会议中也无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老板询问我的见解时,我多次无言以对,能感受到她眼神中的惊异与失落。我的同事都是90后,尽管我自己创办的公司成员也都是90后,然而在新公司中,我竟不知如何与这些新伙伴拉近关系,交流显得异常生硬、冷漠。

    我似乎能听见他们心中的低声议论:年纪已过三十,竟然还是麦肯锡的毕业生,怎么如此无能?

    然而,我并不甘心认输,渴望重新振作,而且一旦辞职,我将再次面临求职和等待的煎熬,我不愿意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

    在公司创立的第四个年头,我全力以赴地削减债务,到了年底,终于迎来了公司关闭的时刻。

    此刻,团队规模已从两年前的26名成员减少至仅剩7人。面对那些我亲自招募的每一位伙伴,留下的都是对母校怀有深厚情感的,然而,我却无力提供适当的补偿,只能向他们鞠躬致歉。

    弯腰的时候,我狼狈,落魄。

    Photo by Ryoji Iwata on

    心魔

    我内心充满了羞愧、内疚、恐慌以及浓重的自我怀疑,陷入了抑郁的泥沼(是否患有抑郁症不得而知,尚未进行过专业诊断)。

    名校出身,麦肯锡的荣耀时刻映照着我,讽刺之感无处不在。我察觉到周围的新同事们似乎在窃笑,而创业伙伴们则流露出同情之色。

    混成这样,自己可能是最给麦肯锡丢脸的几个人了。

   


    我渴望独处,不愿被人窥见,如此一来,我或许能找到片刻的宁静。但即便是在独处之时,我的思绪也被各式各样的消极念头所充斥,让我自我怜悯。

    我最愧疚的是家人。

    我们家生活水平并未提升,依旧驾驶着那辆十年前的旧车,而周围的同学和亲戚都已换上了崭新的车辆;我的妻子跟我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整日忧心忡忡,不敢花钱犒赏自己;尤为令人痛心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即将迈入七十岁,我却依然让他们为我担忧,还需在经济上向他们寻求帮助。

    我的轻率行为不仅断送了我的未来,更让家人失去了安全感与对未来的憧憬。

    我所惧怕的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创业途中遭遇失败,损失了大量资金吗?实则不然,对于已然发生的事情,我并不感到恐惧。

    我对未来充满忧虑,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重返昔日的精英职业道路,原先设想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似乎难以达成——尽管我手中握着一副好牌,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在恐惧的阴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那些曾经对自己的认知,如同破碎的玻璃般,一个接一个地跌落在地面上。

    我认为创业经历提升了我在多个领域的实力,然而,加入新公司后,我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水平。

    我以为自己仍处于青年时期,然而,在朋友圈中,一篇又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接踵而至,它们刺目地揭示了我已身处前浪之列。

    我引以为豪的一点,便是自己的乐观态度,然而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与磨难之后,本以为自己的抗压能力有所增强,然而现在却发现,自己竟然陷入了悲观与抑郁的泥沼之中。

    “原来你没有那么乐观啊!”终于,我的自信崩塌了。

    岁末将至,我收到的QQ音乐年度总结中提到:去年你的音乐世界主要呈现出深邃的黑色调。

    我方才察觉,播放的音乐节奏舒缓,情绪低落,色调黯淡。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精确无误。翻看手机上那激励自己的“Day 1”字样,它仿佛在嘲讽我:你的这一天已经结束。

    这,就是文章开头时的我。

    Photo by David Mao on

    转折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转折,我的转折始于放弃和认输。

    感谢我的妻子,每当我向她倾诉压力时,她总是这样劝慰我:“如果压力真的难以承受,那就考虑辞职吧。你身强体壮,肯定能找到新的工作。公司倒闭了,也就无需再垫付资金了。只要能止血,那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你可别硬撑。”

    她的支持让我下定决心,经过深思熟虑,我向新公司递交了辞职申请,结果我失业了。

    回顾这一段时光,选择认输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获得喘息之机后,我的身体与心灵得以逐步恢复。我由衷地感激妻子的宽容,尤其是在我给家庭带来巨大冲击之后。

    Photo by Nguyễn Tân on

    离开了持续高压的工作环境,我开始阅读,希望从书中找到帮助。

    阅读并未令我感到失望。我深入了解了“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阅读了多本相关著作,还观看了备受推崇的“哈佛幸福课”视频。正是积极心理学让我重拾信心。它为我提供了四个有力的工具:接纳、感恩、倾诉以及跳出自我。

    首先,我学会了宽恕自己、接纳自己。

    创业之路遭遇挫折,固然暴露出个人能力上的不足,然而,我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实:近年来,线下教育培训领域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多企业纷纷倒闭,而我自己并非个例。

    新公司里的教育产品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要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别人经过多年努力都未曾想到的绝妙策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它成为了我自找的压力来源,不断占据着我的思维,进而对我的表现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并不完全是能力上的问题。

    此外,未曾有任何规定指出毕业于名校或大型企业的人必然能取得成功、获得丰厚的薪水、担任高层管理职位,同样,也没有任何规定说未能实现这些目标的人便注定是彻底的失败者,我为何要对自己如此苛刻呢?

    当我挣脱了过往经历和标签对我的限制,重新审视职场上的岗位时,我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不仅发现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而且深切体会到了——那份解放后的自由。

    此外,透过怀有感激之情的视角审视过往,我领悟到了诸多无价的成就,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则是:

    我已不再是那个平淡无奇的人。历经了人生的起伏跌宕,方显故事的韵味。高峰与低谷交织,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今,我终于有了许多故事可以与朋友们分享。

    待孩子们长大成人,若他们遇到种种难题需作出抉择,我作为父亲便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适当的身份与他们探讨人生哲理。期待我的经历届时能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启示和激励。

    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自问,若时光倒流,我将如何抉择?我的答案是,我不会轻率地采取大额投资(鉴于我家目前的财务状况)的行动,然而,我仍旧会选择投身教育事业。

    这份工作在过去数年间,给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情感满足和沉浸式的体验。三十多岁之际,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不论早晚,重要的是我已找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进化心理学的探讨表明,自然选择过程导致了我们的注意力倾向于集中在负面事件上,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积极方面往往被忽视,被视为理所当然。

    心扉敞开,双眼明亮,阳光便会顺理成章地洒满屋内,阴霾随之消散。世界依旧如故,然而,不同的视角将揭示出世界不同的面貌。

    第三个工具是倾诉,我主要通过和朋友交谈以及写日记。

    我发现,一旦能够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它们对我的影响就会大大减轻;将思绪付诸笔端,我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这些原本引发的情绪也随之逐渐消散。

    而且令人称奇的是,一旦我将其倾诉,那些念头似乎便不再频繁地在我脑海中徘徊。与此同时,我每日在日记中记录下五件值得感激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能够频繁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以下是其中几条摘录:

    某天做了一个早餐三明治,老婆觉得还不错,感谢她的认可;

    妹妹(我家老二)今天送我一幅纸片画;

    朋友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吃了健康的晚餐;

   


    今日,我向一位与我关系尚不密切的教育界友人发送了信息,询问是否有适合的工作机会,他很快便给予了我回应。

    ……

    Photo by Silas  on

    尤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超越自我界限。我领悟到,个人的幸福和自尊并非仅源于自我关注,更在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我们为他人带来的价值之中。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给我开启的一扇从未看见的大门。

    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他指出,现今社会普遍推崇个体极端的自我膨胀,宣扬个体应以自我为中心而生活,却忽略了与更广泛的意义相联系(如家庭、群体、社区、全人类乃至全球),这种现象使得现代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回想起我接受的教育,关于关爱他人和社群价值的论述并不多见(除了道德课上那些空洞的说教之外),同样,关于关爱他人对个人幸福所具有的意义也鲜有提及。因此,在求学和求职的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只关注个人成败的心态,这种心态既显得苍白无力,又容易让人感到枯竭。

    将关注点转向与他人的交往,并思考在助人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满足感,我得以从羞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此时,自我价值的来源并非我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我对他人的帮助。

    当转变了视角后,我发现有很多方法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即便尚未就业,我仍旧能够守护在孩子身边,还能与友人畅谈心事。

    以乐观的心态与他们交往,孩子们的欢笑愈发频繁,而我的朋友们在交谈中也感受到了紧密的联系与真挚的情感。

    即便是在面试场合,我也能详尽地述说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上的变化,两位培训机构的创办者与我进行了长达一个下午的深入交流,他们竟然也向我吐露了各自的艰难历程。

    在这段日子里,我得到了数场深刻且宝贵的对话,它们为我价值感的成长提供了滋养和源泉。

    此外,我发现了另一家致力于公益的机构,它为来上海务工人员的孩子们提供钢琴辅导服务。

    即便仅是担任辅助练习的角色,我仍将自己视作一位教师,在教授技巧、鉴赏音乐等多个层面提供我的见解与引导,致力于传达“倾听应置于演奏之前”的学琴信条。

    在数小时的辅导过程中,时间如同箭矢般飞逝,伴随着音乐与教学的交织,我多次感受到了那种全神贯注的愉悦体验。

    孩子们成功跨越了技术上的小障碍,将一首曲子演绎得更加生动,又或者与我分享他们钟爱的音乐,这让我体验到了难以抑制的愉悦,也再次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我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重建

    我已摆脱了去年那段情绪的低谷,同时,我对自己的信念亦得以重新构筑。

    尽管尚未觅得新的职业,但心中的阴霾已消散,我正需保持耐心,逐一探寻众多机遇,以期寻得一份既契合我的理念又可展现个人专长的工作,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享受沉浸式的创作乐趣,而不以成败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而朋友圈里的那条私密记录,又一次激励起我: Day 1.

    后记

    我并非热衷于写作,对展示自己也不甚感兴趣。然而,这次却意外地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将这段时间的内心体验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我不禁自问:究竟是什么驱使我想要写作,又将这些分享给他人?

    我并非在诉苦,实际上,我的经历并不算得上悲惨,反而充满了幸运。

    尽管创业之路以亏损告终,损失了相当一笔资金,然而家庭和睦,生活无忧;我并未失去工作能力,正值壮年,加之良好的背景,我坚信,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眼前的失业只是暂时的。

    实际上,诉苦亦是一种炫耀手段,但回望充满奇幻色彩的2020年,许多人曾遭遇过更为严酷的考验,我并无多少值得炫耀的资本。

    我是否在寻求他人的同情?答案是肯定的。我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对我所承受的痛苦和所做出的抉择给予认同。这无疑是我撰写这篇文章最初的动因。

    我是否在寻求出售自我?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我内心深处期待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得以一瞥我的存在,我对此充满好奇,想知道这会引发怎样的联系与机遇,以及它可能引领我走向何方。

    Photo by Zac  on

    动笔之际,我心中又涌现出新的渴望:通过叙述自身的困苦与辛酸,我仿佛能够克服内心的脆弱。一旦勇敢地将其公之于众,我便仿佛跨过了一道关卡。完成这篇文章,对我而言,成了一项迫切想要征服的挑战。

    除了满足个人需求之外,我亦期望此篇文章能对读者带来哪怕微不足道的益处。

    有人或许会质疑,即便有许多人与你有着相似的背景,他们既从事过咨询工作,又曾创业,这样的经历似乎并不具备太大的借鉴意义。

    我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当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都会发现一个“高峰”(依据某一特定标准),然而,大多数人会发现,他们目前并未身处那个高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经历与众多人有着共同的共鸣。

    难道这就是我们对待峰巅与低谷的态度吗?我们又该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继续前行呢?

    我希望将那些对我有所助益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传达给那些拥有相同心境的读者,期望他们能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哪怕只是激发了几位读者的思考,对我来说也将具有极高的意义。

    在此向您推荐《真实的幸福》一书,作者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还有Haidt的《象与骑象人》,以及Tal Ben-在哈佛大学授课期间所录制的“幸福课程”。

    未来仍可能遭遇挑战与失败,我当前所体验的满足感并非永恒不变,然而,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技巧,我对应对困境充满信心。

    你是怎样度过你的低谷的呢?

    本文作者雪松,80后,做过咨询、投资,现从事教育行业。工作之余除了陪娃,喜欢弹琴、读书,偏好较安静的生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22:08 , Processed in 0.100721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