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创业梦幻开局需沉淀再起飞,人才、信任与发展缺一不可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1234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创业

    梦幻开局,沉淀,再起飞

    1/风口

    这句话看似仅突出了风势的重要性,仿佛是在鼓动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态。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我曾与友人戏言,“那站在风口上的猪”一语,其主体实为猪,实则寓意于踏入新领域、探寻新机遇之际,应降低身段,虚心求教,既要勤奋耕耘,亦需敏锐捕捉时机,顺应潮流,顺势而行。

    2/人才

    组建一支团队实属艰辛。在挑选每一位杰出人才的过程中,那些牛人们也在对我进行考察。

    我的心得体会在于,我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便对方三次登门拜访,我也能坚持三十次,不论采取何种策略,只要能成功吸引人才,那便是有效的途径。

    3/信任

    为什么要这么认真、严格?

    事业之难,非单凭个人之力可成,故需寻觅志同道合者,他们不仅具备才能,更怀揣责任感;他们无需他人督促,便能自发行动,独立完成任务。

    信任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我们深信每一位同事,因此在挑选人才时务必严谨细致。

    4/耐心

    现今,众多初创企业表现出过度的雄心壮志,似乎若用户数量不足百万,便难以向他人开口寒暄。

    创业初期阶段,过多的用户在短期内并无实质性作用,真正重要的是与你的目标用户群共同精心雕琢产品,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5/第一把扳手

    智能手机刚崭露头角之际,打电话、发送短信、管理通讯录以及桌面操作,构成了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功能。我们只需集中精力,将这四个核心功能模块做到极致,深入钻研即可。

    面对繁杂的问题,工程师的首要任务是锁定“关键工具”,而将复杂的工程项目大幅简化,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6/低谷

    2015年,小米手机未能实现既定的销售目标,这一情况导致公司陷入了长达两年的业绩低谷。

    在手机市场,一旦销售量出现下降趋势,几乎找不到任何企业能够成功扭转这一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手机产业与供应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整个供应链都积极提供全力支持。然而,一旦发展势头出现下滑,若失去行业所赋予的信心,供应链的支持便会随之消失,公司便会陷入那致命的“死亡螺旋”之中。

    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HTC等往日行业领军企业,一旦市场销量出现下滑,便如同山崩般迅速败退。

    问题出在哪里?

    经过深入剖析,我们认识到,根本原因在于内外部诸多挑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我们自身能力的不足;过去,这些问题因高速发展而被暂时掩盖,但一旦增速放缓,这些问题便会迅速显现。

    7/团结

    为什么小米能够摆脱销量下滑的“死亡螺旋”?

    舍弃所谓的运气成分,我们坚持着信念,通过自身敏捷且深入的自我审视、回顾、汲取与进步,以及与用户群体的紧密联系,即便是在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也依然保有着用户那份宝贵的信赖与期望。

    8/逆转

    文化基因孕育出的强大向心力,以及对于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共同铸就了小米全体成员的团结一心,使他们形成了一支意志坚定、战斗力强的钢铁队伍,而非仅仅是雇佣兵或散兵游勇。

    这样的团队,信仰坚定,团结一心,始终将用户的信任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方能赢得广大用户长久的信赖与支持。

    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够赢得逆转的根本原因。

    9/自我约束

    在产品上市前夕,我最大的忧虑在于,一旦小米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资本的力量必然促使公司追求超出常规的盈利水平。

    我对承受这种压力充满信心,然而,若未来某日我不再担任CEO一职,小米的管理层是否还能保持对高额利润的节制,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打造那些既“触动人心”又“物有所值”的优秀产品呢?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发现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通过制定法律文件,将这一任务确立为固定模式,并对硬件的净利润率实施长期的限制。

    02

    方法论

    无限延伸的互联网思维

    10/改造

    自其诞生之日起,互联网便对我们的生活模式进行了深刻变革,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它首先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了社会在信息、资金和物流方面的运行模式,随后又促进了社会交流手段以及产品与服务的交付方式的革新。

    甚至,这种模式已经转变成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手段,同时,它也证实了多种提升效率的普遍策略。

    11/赋能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同时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它还构成了社会意识塑造的途径,以及推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模式创新的机制。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广泛促进个体与组织间的相互赋权,进而有效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交流,以及生产与消费效率的显著提高。

    12/本质

    我不得不反复琢磨互联网的内在特质。通过这些深入的思考,我最终认识到,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的纯粹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的属性实际上是将一些早已存在的商业创新或原则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极致展现,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方法论。

    13/七字诀

    我提炼出的互联网精髓,即专注、追求极致、赢得良好口碑以及速度至上,这七个字不仅是对互联网行业特点的精炼总结,也深刻体现了我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刻理解。

    14/专注

    对于一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没有“专注”,就没有一切。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专注”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我总结了专注的四项核心命题:

    清晰的使命、愿景。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业,了解用户需求,找到机会。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及与之匹配的能力。

    克制贪婪,少就是多。

    15/使命与愿景

    对使命与愿景进行归纳总结是一项极其庄重的工作,它关乎企业精神内核的塑造与培育。

    有时,对使命与愿景的清晰界定需建立在长期实践、深思熟虑的总结之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思考的进一步深化,甚至可能需要经历修正与优化的阶段。

    此类现象并非仅限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即便是微小的机构或商业单位,也拥有各自的使命与愿景。

    16/为什么出发

    那些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创业企业,起初都展现出极高的敏锐度;这是因为它们涉猎的范围有限,从而能够集中精力。

    然而,当凭借直觉奔跑达到一定阶段,便可能迷失航向,此时便需有意识地调整思路,将那深藏心底、在团队中未曾明言的初衷,以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这将揭示“公司从何而来,又将驶向何方”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

    17/切口

    资源总是有限的,切口越小,压强越大,突破越有力。

    因此,无论是规划公司整体业务战略,还是具体到设计一款产品,针对一个特定的业务目标,依托深入的分析以及我们具备的基础实力,我们的关键任务在于持续聚焦,集中精力于实现目标的“最小必要步骤”。

    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需要“抑制贪欲”,并力求“专注于一点”的缘由。

    18/空间和潜能

    反对一切教条主义,专注边缘要有灰度。

    专注于共同目标,而非机械地固守狭窄范围,在保持核心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应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和余地,这样才能激发创新的潜力,并在业务发展的边缘持续保持创新的空间与生机。

    19/改改改改再改改

    极致只属于天赋异禀的天才吗?

    我并不认同这一点。实际上,我坚信,极致的状态是可以经过磨练和培养来达到的。

    需怀揣一颗对现状永不满足、对平庸生活不甘的心,并在单调乏味且充满挑战的持续优化过程中,保持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实际上,产品的推出并非终点,产品的销售同样不是终点。

    互联网的运营之道指出,一旦产品成功售出,与用户的互动便正式拉开序幕。产品同样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和优化,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改进,这个过程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修改。

    20/最优解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在每一个技术发展阶段,在产品设计的领域里,针对每一个产品类别和每一种具体需求,都存在着一个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在您所专精的领域内,若尚未觅得广为人知的最佳方案,那实乃幸运之至。您拥有极大的潜力,能够持续逼近这一目标,直至最终揭晓,并借此构筑起显著的竞争优势。

    21/敲钉子

    当你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我建议你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成为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所以,把钉子往哪儿敲,决定了“极致”的价值。

    22/口碑

    无论缘由何在,即便该产品口碑颇佳,销量尚不理想,短期内这并无大碍。

    毛主席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口碑构成了业务发展的活力源泉和民众支持的基础,只要这种活力得以延续,民众支持稳固,即便推出下一款产品,只要操作得当,仍旧有望取得成功。

    因此,在处理业务决策时,我们必须将声誉视为首要考量。同时,我们还需做好心理准备,对于某些产品,即便其销售量不高甚至出现亏损,只要其口碑极佳,我们也愿意接受这种状况。

    23/藏拙

   


    我听闻有人提出观点,认为企业为了掩饰不足,或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品牌高端形象和距离感,应当有意降低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机会。这种观点实属令人难以置信。

    互联网的实践表明,高频场景的发展潜力始终超越低频场景,而如何实现从低频场景向高频场景的转变,成为了众多经营者努力寻求的突破点。

    何况,若是确实存在不足,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透明度持续提升的时代,又怎能轻易隐瞒呢?

    24/小心“信息茧房”

    面对公众的评价,尤其是当评价出现负面转变时,绝不能回避问题、自欺欺人。

    令人畏惧的并非声誉的负面波动,而是声誉的完全丧失;这正如恐惧的并非遭受严厉的指责,而是无人再对你进行指责。那些愿意持续对你进行指责,且指责最为激烈的人,要么是坚定的支持者,要么是所谓的“网络水军”。

    面对公众评价,需有承受严厉指责的心理准备,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实际上,保持真诚的态度和迅速的改进速度,同样能够赢得良好的口碑。

    25/快与慢

    磨刀是为了更高效地砍柴,速度与持久的耐心并不矛盾,面对关键时期,更需展现出宽广的视野,宁可选择暂缓一些,确保决策经过深思熟虑,既要在执行策略时追求迅速,又要在战略规划上稳健前行。

    不稳定、不稳固,必然引发不必要的、不理智的焦虑情绪,问题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因此,我坚信,“战略的积累不宜急功近利,战术的演变亦不可过于缓慢”,为了坚守最根本的原则和实现长远的进步,有时,必须经历局部或阶段性的缓慢,才能换来整体的迅速发展。

    03

    实践

    爆品靠“打造”,不是靠“营销”

    26/技术为本

    所谓“技术至上”,所谓“团队为基石”,其核心理念在于弘扬工程师精神,塑造科技企业的精神内核:坚信技术、追求技术,敬重那些技术探索者和实践者——工程师群体,并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工程师提供最佳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最富有创意的构想,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技术沉淀得以持续地累积与爆发。

    27/创新

    创新仅涉及两种情况:其一是完成前人未曾尝试的举动,其二则是承接他人未竟之业。此类尝试往往充满挑战,其中99%的可能性将面临失败。

    鲁迅先生说:“在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天才与创新均属罕见现象,它们均需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而创新所依赖的环境,正是能够接纳失败与错误的宽容氛围。

    我们需要培育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以外在的胜负来评判英雄,它能够包容并支持每一个充满激情的创意,对每一位勇敢探索未知领域的斗士给予尊重。工程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倡导创新的精神。

    28/工程思维

    众多科技企业都高度重视工程师的职能。相较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商业巨头,那些迅速崭露头角且长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多数都拥有工程师的背景。

    拉里·佩奇与埃隆·马斯克等人均拥有工程师背景,他们对运用技术手段来塑造世界充满热情。

    我坚信,现今商业上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工程师们研发出的技术成就,更离不开他们所展现的工程思维。这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通过创新性地应用科学原理,有组织地攻克各类难题。

    29/粉丝经济

    任何面向广大消费者市场的品牌,都不应局限于“粉丝经济”这一有限的视角。

    “粉丝经济”侧重于对特定偶像的崇拜以及引导粉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用户建立友谊的理念,其本质在于对用户的尊重,认真倾听用户的反馈并采取实际行动。

    与用户建立友谊的本质,实质上是遵循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紧密依靠群众力量,源自群众,服务于群众。

    30/抖包袱

    众多企业前来交流,他们常常询问我“你还好吗”这一活动的策划过程。我回答,这并非出自精心策划,而是因为我个人敢于冒险尝试。

    我也能理解,人人都有点形象包袱,企业家尤其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人际间的平等交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与用户建立更多的互动渠道是上策;只要保持友善,不必过于拘谨,与用户共同参与其中即可;他们看似调侃,实则是对你深深的喜爱。

    更何况,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哪怕闹点儿,也不丢人。

    31/以用户为中心

    我始终坚信,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是由股东、公司管理层、员工以及用户共同参与构建而成。

    确保用户能以恰当的形式切实高效地介入到产品提议、业务探讨等治理环节,对于公司维持用户导向、避免偏离核心至关重要。

    32/爆品

    “爆”是“品”的结果,爆品是打造出来的,不是营销出来的。

    我认为爆品产生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高效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次是针对大众消费水平的合理定价,最后是注重产品体验的创新设计。

    33/效率革命

    我国制造业拥有丰富的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和成本管控能力,并非无法生产优质产品。然而,根本问题在于社会整体商业运作效率较低,某些领域甚至低至令人难以容忍,这往往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产品质量不佳,价格高昂,每个环节都无法盈利。

    弄明白了这番道理,我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宏伟的愿景:我渴望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变革。

    这个理想的实质在于,旨在扭转商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掀起一场全面的效率变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唯有提高效率,我们方有可能化解“优质”与“实惠”之间的矛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21:16 , Processed in 0.076029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