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孩子厌学不肯去学校怎么办,厌学校怎么办,肯办厌学学校孩子去哪里了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5890
发表于 昨天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学的时候,孩子早上与家长在校门口分开,然后背着书包步入学校,这种情景对于多数家庭而言是极为平常的 。

    然而,对于那些深陷“厌学”困境的家庭而言,要让孩子顺利进入学校,却变成了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 。

    据《教育家》杂志报道,坊间调查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率已升至73.3%[1] 。《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报告》表明,存在“宁愿去别的地方也不愿意来学校”这种情况的学生比例,在四、五年级时分别为13.4%和14%,到了七、八年级,该比例升至23.1%和22.9%,而在高一、高二年级则达到27.2%和27.8%[2] 。

    显然,厌学已不是个案,大有蔓延之势。

    厌学为何会形成潮流?处于困境中的孩子该何去何从?他们的家庭又该走向何方?鱼圈对三个深陷厌学问题的家庭进行了采访,这些家庭正在经历的种种或许能给出部分答案。

    01 逃离校门口的孩子

    孩子如愿考入了省重点高中,然而却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这并非是一个鬼故事,而是期越作为母亲,在这两年所经历的真实事情。

    12月末一天的早上6点多,期越在家里收到高一儿子的一条微信,微信内容是“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本该进学校读书的儿子,在学校门口感觉到压力和抗拒,转身逃离学校 。

    儿子从校门口逃离后,不敢回家面对期越,他徘徊许久,随后走进地铁站,一趟趟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茫茫然坐了两三个小时,等商场开门后,他直奔书店,找了个角落,掏出手机,把自己关在了虚拟世界中。

    这期间,期越不断尝试联系儿子,想让儿子回家,然而只得到了很少的几句反馈,反馈内容是“我很安全”“别担心” 。没办法,期越只能被动等待 。她心里明白,在手机没电之前,儿子自己会回家的 。

    这并非期越儿子首次从校门口逃离,实际上,整个高一上半学期,他都是上几天学就休息几天这样度过的,孩子的成绩,也从刚开始时的年级前200名,退步到了400多名。

    面对这个情况,期越十分惶然,她从孩子四年级起就全职在家,负责照料家中两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孩子出现厌学问题后,她不可避免地承受了来自全家的压力。

    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妥之处?我的付出都付诸东流了吗?在过去的两年里,每到失眠的夜晚,这些想法都会从脑海中浮现,缠着期越 。

    校门口也是小简母女的“战场”。

    杭州有位宝妈叫小简,女儿上小学3个月后,她遭遇了一场噩梦,女儿坚决不肯进校门 。

    每天早上,女儿拽着小简的衣角,哇哇大哭,不愿意进校门。小简处于焦虑、无奈的状态,有时甚至忍不住动手,以此迫使女儿走进校园。

    最后的结局通常是,老师匆忙赶来,从小简手中抱过孩子,此时孩子哭得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然后老师把孩子抱进学校 。

    从表面上看,小简好像达成了目的,使得孩子进入了校园。可是,小简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之中,既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又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

    来自广州的南冰,也在校门口有类似的经历。

    在学习方面,南冰会尽可能尊重女儿的感受,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们家不搞鸡娃那一套。”然而,害怕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整个四年级上学期,孩子仅仅上了3天学。

    9月2日,开学前一天,女儿开开心心地去学校打扫卫生。

    9月3日,是正式开学的第一天,早上女儿一起床,就说自己想吐,感觉不舒服,还表示不想上学。

    9月4日,在南冰进行劝说后,女儿前往学校,将书本拿回了家,还把教辅也拿回了家。

    此后的半个月里,南冰一家的情绪都处于崩溃状态。每天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只要想到明天女儿要去上学,她就会浑身难受,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的症状,并且整夜辗转难眠 。

    早上,只要一听到“上学”这两个字,她马上就会大哭起来,然后整个人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根本无法动弹。

    南冰心急如焚,焦虑至极。有一回,为了能让女儿去上学,她狠下心来,强行把女儿拖到了家门口,然而却于事无补。因为到了家门口时,女儿依旧处于无法动弹的状态 。

    南冰的丈夫也很难接受孩子厌学这个现实 有一次 他让爷爷把女儿强行带到校门口 然而 到了校门口 女儿依旧坚决不肯走进校门

    至此,全家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女儿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无法走进校园了。

    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类似这三个家庭的遭遇已不是个例。

    根据杂志《教育家》2024年2月的专题报道,坊间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率有所上升,已达到73.3%[1]。

    《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报告》表明,存在“宁愿去别的地方也不愿意来学校”这种情况的学生比例,在四、五年级时分别为13.4%和14%,到了七、八年级升至23.1%和22.9%,而高一、高二年级则达到27.2%和27.8%[2]。

    “厌学”像一种慢性炎症,以不同程度在不同家庭中潜伏着。

    02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厌学了?

    从初三起,期越儿子常常写作业到深夜十二点半至一点,第二天早上六点就出发去学校,因长期睡眠不足,加上学业压力,他开始出现厌学的迹象 。

    最开始的时候,出现了心脏不舒服的情况,还出现了拉肚子的状况。只要连续几天有这样的症状,孩子就会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

    期越是一位母亲,她很担心孩子的身体,一开始,她会让孩子推迟上学时间,然而后来,孩子怎么都不听劝去学校,期越就只能帮他请假了。

    孩子进入高中后,情况变得更糟了。一方面,这所高中的课业压力极大。许多孩子将学校比作监狱,他们还会自我调侃说“监狱起码还能保证8小时睡眠” 。

    另一方面,期越这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尖子生,进入到强手如云的省重点高中后,成绩变得平平无奇,毫不起眼,而且怎么努力追赶都追不上 。

    学习带给孩子睡眠不足,学习带给孩子重重压力,学习还带给孩子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有时到了学校就感觉喘不过气,孩子开始间歇性抵触上学。

    小简处于幼升小阶段时,考察了好多小学,最后,她替女儿选定了一所民办学校。

    招生老师几乎是信誓旦旦地跟小简保证,不需要进行任何幼小衔接,所有事情等入学之后交给老师就行。

    然而,真正到了入学的时候,小简和她的母亲都愣住了。在这个班级里,除了小简的女儿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已经接受过幼小衔接教育了。而且,老师在教学时也默认大家是有基础的 。

    作业写不完,同学应对自如,各科老师不断给出负面反馈,小简女儿的自信心因此一点点被消磨,最终彻底被碾碎。

   


    开学三个月后,孩子积累的负面情绪达到了顶峰,一想到上学,她心里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压力。

    但老师表示,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所以必须每天都送孩子去学校,不能中断。

    于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摆在了她面前,是让孩子继续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坚持上学,还是选择休学,去寻找另一种可能 。

    小简看过儿保精神科专家,了解到女儿厌学情绪已上升到行为,之后她才快速做出了“休学”选择。

    小简女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相符,该结论指出,厌学会经历从内隐到外显的过程[3]。

    起初,孩子会对学业形成负面认知,对学校产生倦怠之感,之后出现学校恐惧症、学校焦虑等消极情绪。

    接着,孩子会在行为上出现一些表现,例如逃学,还有缺勤。最后,才呈现出拒绝上学这种行为。

    临床研究有这样的发现,儿童拒绝上学的时候,常常会伴有躯体症状,出现躯体症状的比例为54%,还会伴有情绪反应,出现情绪反应的比例为77.3%[4]。

    在对“厌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之后,每个家庭接下来都会追问,我的孩子为何会出现厌学的情况 ?

    南冰一家就曾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

    女儿时常迷茫地向南冰诉说,她自己不清楚为何不想上学,每当南冰谨慎地提到学业压力、校内关系时,女儿都会摇头否认。

    实际上,女儿刚上小学时成绩普通,不过到三年级下学期时,成绩已处于中上等水平。在孩子出现厌学情况之前,南冰夫妻甚至打算规划小升初相关事宜。

    南冰为了寻找答案,几乎抽丝剥茧般地,把孩子从小到大成长中的每一个可能碎片都拎出来,对其进行研究。

    最终,她把原因归结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孩子从小到大生长发育迟缓,二是家庭环境,三是自身性格。

    南冰女儿自出生起,胃口就不好,睡眠质量也欠佳,其生长曲线长期处于-3sd以下,这表明她的身高和体重都比同龄人落后 。

    后来,南冰学习了解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高压、高控等糟糕的成长环境下,孩子的大脑会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此时释放的应激激素会对大脑皮层下负责情绪认知调节的部位的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出现多动抽动、厌学弃学、躯体症状、抑郁倾向等问题。

    孩子的爷爷奶奶,向来比较唠叨,凡事都喜欢包办,对孩子有较多的限制,管控也比较多 。

    孩子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要求,不太懂得拒绝他人。南冰多次强调,遇到不开心的事要说出来,可性格内敛的女儿,遇到烦心事时,更习惯默默憋在心里,独自承受。

    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将孩子推向了厌学的处境。

    实际上,厌学这种现象不是由个体单方面造成的,也不是家庭单方面导致的,同样不是学校单方面引发的,而是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一起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学者史晓宇等人针对7名厌学青少年开展研究,之后构建了一个厌学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显示,厌学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产生的结果[4]:

    1.压力重重的校园,如课业繁重、人际霸凌、在校时间过长等;

    2.环境糟糕的家庭,如情绪暴力、情感忽视、过度管控等;

    3.利弊难辨的新事物,如游戏、电竞等;

    特质鲜明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的情况,有焦虑的表现,具备完美主义的特点,呈现对评价高敏感的特质 。

    回溯上述三个家庭中的孩子,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该模型契合。

    以期望超越他人的家庭为例,期望超越他人家庭的儿子从小在班里总是第一名,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与要求。长期学习时间超负荷,且成绩达不到预期,致使他开始厌学。

    他在现实中屡屡遭受打击,却在游戏里寻得了成就感,如今,他已将王者荣耀打到市标,也就是所在城市排名前100名,这致使他在厌学的路上越走越远,把不上学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游戏中。

    小简的女儿是早产儿,她的生长发育比同龄人迟缓。入学后,她面对同学都经历过幼小衔接、老师频繁给出负面反馈等情况,学业上的挫败感更强,进而产生了厌学行为。

    南冰女儿长期睡眠不好,胃口也差,大脑会缺血缺氧,身体方面生长发育落后,这是肉眼可见的,现在在心理层面出现了焦虑躯体化反应,进而导致厌学 。

    只是,即便知道了原因,也不代表孩子能立刻走出“厌学”状态,在知晓原因和孩子走出“厌学”这二者之间,横亘着一片从未有人涉足的旷野。

    03 该拿这个不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该拿这个不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许多家庭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或者是寻求心理咨询的援助,然而南冰得到的却是失望。

    在医院里,有处方权的科室是精神科。然而,精神科医生每天的接诊数量非常多,留给每个患者的时间极其有限,一般最多也就聊上10来分钟,然后匆忙开完药,整个诊疗过程就结束了。

    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明确病症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药物治疗方式或许有效。然而,对于因单纯厌学前来就诊的孩子,几乎没有哪种药物能够精准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南冰带孩子去医院看过心理科,心理科的治疗方式为“倾听”,通常会和孩子单纯聊20多分钟。

    南冰说,很多厌学的孩子,并不觉得自己生病了,也不愿向医生敞开心扉交流。

    她带着孩子去过医生推荐的心理咨询室,那里收费标准是每小时1000元,每周要进行一次咨询,至少经过十几次咨询才可能看到效果,这不仅耗时漫长,经济成本也相当高昂,只有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才有能力长期坚持并看到结果。

    南冰尝试过免费的心理咨询,她在社区的心理茶馆里见到了对接的咨询人员,南冰事先已整理好孩子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得到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可对方仍让孩子重新口述所有经历,最后再简单复述和总结 。

    这次体验让南冰极为失望,她觉得,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是在一次次揭开伤疤,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则没办法那么快与咨询者建立信任。

    医院无法给予厌学家庭切实有效的帮助,心理资源也无法给予厌学家庭切实有效的帮助,学校同样无法给予厌学家庭切实有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庭只能自行搜索相关讯息,于是一些家庭教育课程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

    这些课良莠不齐,有的讲师资质不明,有的则不断诱导家长氪金。

    小简处于最无助的时刻,一位热心的宝妈引领她进入社区的会议室,她参与了一场由某机构举办的家庭教育课。

    当时,会议室里坐满了家长,他们和小简一样焦虑。台上,讲师口若悬河。那些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宛如一道光,照进了小简混乱的脑海。这让她一瞬间,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课后,她毫不犹豫,报名了498元的2天实践课。

   


    两天实践课主要讲授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和婚姻关系,然而小简发觉机构最终的目的是推销1980元的进阶课,还有自研学习机。

    这些营销套路,当过销售的小简,一眼就能看穿。

    但在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小简只能与这些课程“共生”,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去听机构的免费课,并且坚决不续费。

    比起小简,南冰相对幸运些。

    孩子厌学半个月后,南冰找到了适合自家的青少年心理专业系统课程,这个课程使南冰从根源出发,复盘了厌学的前因后果,每上一节课,她都会对当前境遇产生更多思考。

    以此为起点,南冰在家开始了“以年为单位”的自救计划。

    自救,正是很多厌学家庭,最终走上的道路。

    家长们最先开始做出调整,调整的是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有对孩子的预期。

    对于相处方式,南冰是这样形容的,要“闭嘴远离,不求不应”,还要“少管孩子”,要带着信任,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比如,孩子休学之后,家成了其主要的活动场所。

    有些全职家长,之前采用的是高控制型养育方式。

    之后为了防止自己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多干涉与控制,他们会重新找一份工作,想办法在白天躲出去,有部分家长干脆在同小区租房子,以此与孩子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

    降低预期,不把校园里的“唯分数论”延伸到家庭,这同样是许多家庭所做出的改变。

    期越对大儿子有期待,那就是考上省重点高中。儿子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厌学情况出现了,这使得她不得不调整预期。

    现在,她只希望大儿子身体能够健康,与此同时,她调低了对二宝的期待,二宝只要能考上家附近的普通高中就可以了 。

    南冰并不热衷于强迫孩子过度学习,然而她曾经期望孩子能够考入普通高中,进而进入一所普通大学读书。如今,她把这份期待调整为只要孩子能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便足够了。

    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期待。

    在和厌学艰难斗争的这半年里,南冰身处家长互助群中,目睹了许许多多残酷的事例:

    有些孩子休学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严重的是,他们连父母做的饭都不肯吃,只肯吃外卖。他们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中,黑白颠倒地玩游戏 。

    南冰觉得自家娃还能带出去运动,已经属于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面前,那些成绩、面子都已经不再重要。

    现在,南冰女儿每天在家做手工,听故事,有时写会儿作业,然后睡觉,晚上或者周末会和父母一起出去运动、玩耍,去少年宫上手工课,还去上乒乓球培训课等 。

    本学期开学的时候,孩子再次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早晨,她穿上衣物后,便坐在床角,不愿下床,想哭还想吐,身体无法动弹 。

    南冰接纳了这个实际情况,她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说明了女儿当前的状况,还讲述了后续的规划。

    在信里 ,南冰表示 ,康复之路漫长 ,但只要是对孩子有帮助的事 ,我们都会去做 。

    小简女儿在休学一年之后,重新尝试走进了校门。

    不过,这是一个颇为波折的故事。

    2023年11月,小简给女儿办理了休学,在休学这段日子里,小简带着女儿报名了感统课,还报名了思维课,也报名了口才课,以此帮助女儿调整身体状态,让女儿找回自信心 。

    2024年9月,小简女儿状态调整好了,开始复学。让人没想到的是,因为恰好赶上入学高峰,原来就读的民办学校,拒绝了她复学。

    于是,小简又前往对口的公办学校报名,然而,公办学校表示暂时没有学位,要求等待 。

    和民办方面进行协商,和公办方面进行协商,和区教育局进行协商之后,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一时间,小简女儿险些面临无学可上的状况 。

    幸运的是,小简无意间知道了一家蒙特梭利小学,这所小学愿意接收孩子。于是,她带着女儿坚决地转学了。

    让小简没有想到的是,蒙特梭利学校依据“看见孩子”这个理念,帮孩子找回了学习兴趣,也找回了积极性。

    当下,孩子已经能够每天自己安排学习任务。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主流的“升学”导向并非完全契合,然而小简并未因此感到焦虑,也没有再次陷入“鸡娃”焦虑。

    对她而言,带着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这就好像经历了一次重生,这次经历使她对教育和成长有了全新的理解。

    “好不容易找回孩子的笑容,我要好好守护它。”小简说。

    应对厌学,预防永远优于干预[1]:

    拓宽“成功”的定义,使其超越单一的学业标准,认可孩子在不同领域所展现的才华与能力。

    善于挖掘孩子的潜力,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当孩子考试成绩未达预期时,引导他们找寻学习中的优势领域,以此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

    尽可能创造条件,赋予更多成功体验。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式,使孩子从获得小的成功起步,进而逐步积累自信。

    注:文中家长名字皆为化名,本文图片皆由AI绘成。

    参考资料:

    王梓霖、刘学兰解救困于“成功”的孩子们 [J].教育家 2024年第06期 第15至16页

    鲁泉、杨毅博、李冰洁探讨青少年厌学的成因及系统干预,文章发表于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年第6期

    骆宏、徐逸杰、薛博文等人,发表了《青少年厌学的概念辨析》,该文献刊登于《健康研究》2021年第41卷第4期,页码为365至368页 。

    阮琳燕、史晓宇、何丽在2021年发表了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拒学”概念、成因及应对策略的文章,该文章发表于《中华家教》2021年第4期,页码为92至96页。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 03:48 , Processed in 0.106923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