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2016年创业环境,创业环保2019年报,创业环保2020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4856
发表于 昨天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资本寒冬开始于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在这期间有不计其数的公司被“冻死” 。创业江湖不是生就是死,在高楼之下要步步为营,以尸骨为基础 。2016年创业公司半年报提出疑问:那些从神坛倒下的明星创业公司,到底输在了哪里?

    虽说2016年刚刚过半,但“凛冬”气质浓烈,让人感慨万千。

    一方面,“资本寒冬”“估值跳水”“融资放缓”在上半年主要关键词中仍占据着位置,另一方面,N家创业公司接连倒闭,一片惨状 。典型案例如下:

    蜜淘网:败给巨头

    蜜淘网曾是跨境电商的标杆,被称作“海淘版唯品会” 。蜜淘网创始人谢文斌出身于天猫 。此后他看中海淘风口 ,于2013年10月开始创业 。创业时打出正品旗帜 ,做代购、导购平台 。2014年3月份“CN海淘 ”上线 。2014年9月份正式更名为“蜜淘” 。蜜淘网定位于“海外品牌限时特卖网站” ,要做海外购物领域里的京东 。

    蜜淘网的融资经历颇为非凡,2014年,在蜜淘网上线之前,CN海淘得到了蔡文胜100万元的投资,同年7月,蜜淘网获得500万美元A轮融资,同年11月,蜜淘网又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

    蜜淘网在一年时间里,获得了三次融资,其融资额呈指数级增长,最后一次融资在当时,是进口电商领域已披露的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一时间,蜜淘网风光无限。

    然而从今年3月底起,不断有媒体传出蜜淘网已倒闭的消息。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称蜜淘网办公室已空无一人,消费者下单后毫无反应,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

    7月6日蜜淘网还能够登录,然而投资中国网记者拨打客服电话,却发现依旧无人接听。蜜淘网的微博账号,几个月来一直都没有更新。蜜淘网的微信账号,几个月来同样始终没有更新。从种种迹象判断,尽管蜜淘网尚未倒闭,但其运营显然处于瘫痪状态 。

    回顾蜜淘网的发展历程,能够清晰地看到蜜淘网在巨头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拿到B轮融资后,蜜淘网拿出千万元频繁刷广告,在多个领域发起价格战,策划了“5·20激情囤货节”和“6·18电商大促”,宣称自己是保税区最低价,和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叫板 。

    但个人力量毕竟难以抗衡强大势力,谢文斌曾公开表明,“即便我再融1亿美金,也绝无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敌手,巨头能够借助渠道与补贴手段将价格压低至很低水平,然而创业公司无法如此长时间持续消耗。”

    另一方面,在海淘模式下,用户体验难以得到保证,客户的恶评如雪花般纷纷飞来,这也使得蜜淘网忙于应对,疲惫不堪。

    2015年9月,蜜淘对传统B2C进行细分,开始战略收缩,提出韩国免税店概念,专注于韩国商品,从而变得“小而美”。然而此时跨境电商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蜜淘网未迎来C轮融资,资金链断裂难以避免。

    博湃养车 :O2O的伪命题

    博湃养车创办于2014年,它属于最早的一批养车O2O创业公司。

    创始人吉伟创业前担任某汽车厂商中层管理职位,对汽车市场颇为熟悉 。公司第一笔启动资金是吉伟几个好朋友共同集资而来,数额不到100万元 。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成立第二个月订单量增长至500以上 。此后,博派养车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

    2014年7月,博湃养车获得1000万元A轮投资。2015年3月底,博湃养车得到京东、易车18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六亿美元。它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京东的导流对博湃养车的扩张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不到一年时间,博湃已然成为汽车养护行业的巨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身上有着知名投资机构的耀眼光环,还有互联网大佬级战略投资者的耀眼光环 。

    但仅一年后,博湃养车就轰然倒下了。

    回头来看,博湃养车的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了。在资本的助力下,博湃养车的扩张十分疯狂,采用了极为激进的补贴策略,客单价甚至低到了1元。通过补贴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然后延伸到产业链的其他部分,实现自我盈利,这是O2O常讲的故事。

    但现实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上门服务自身不存在利润,或者利润非常少。后来进入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项目,像保养、维修、保险、救援等,其客户转化率仅为百分之几,远远低于预期 。

    2015年下半年出现资本寒冬,这使得博湃养车的融资希望破灭,2015年12月,博湃养车的业务几乎全线停止,号称汽车后市场占有率达到75%的博湃养车,就这样沉没于创业大潮之中。

    2016年4月5日凌晨,博湃养车于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长文《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正式宣告破产倒闭。此消息一经传出,行业为之震动。博湃养车曾是养车O2O领域的明星企业,其规模在全行业位居首位,估值一度高达6亿美金,距离独角兽企业仅一步之遥 。

    美味七七:股东矛盾

   


    美味七七于2013年5月成立,以上海作为中心,提供高品质生鲜食材,且全程配备冷链配送。在2014年5月,美味七七获得了来自亚马逊的2000万美元战略投资。

    在倒闭之前,美味七七拥有良好的口碑,它投入大量资金自建冷链物流体系,还在上海自建了万亩蔬果农场基地,这较好地保障了用户体验。2014年底有报道指出,美味七七当时有5000多个SKU,沪上中央仓储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此外,美味七七自建了全程冷链物流,设有30个中转“站点”,覆盖上海各区域,并且已开通一日三送服务。

    美味七七CEO宓平觉得自建冷链物流能直接解决行业难题 ,她讲 ,超市水果损耗率起码有20% ,这意味着100个水果摆到货架上马上就坏了20个 。

    2015年,美味七七引入诸多线下社区店作为合作商户,这些合作商户除销售各类生鲜食品外,还销售各类休闲食品和生活用品 。2015年5月,美味七七在上海推出生鲜“1小时送达”服务 ,用户购买合作商户的产品 ,也能获得“1小时送达”服务 。

    这进一步加大了自建物流的压力,媒体有报道称,美味七七为实现全部商品1小时送达服务,在上海地区新建了许多自营配送点。

    自建物流具有两面性,它甚至曾致使京东险些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绝境,所幸京东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坚决支持。

    美味七七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到2015年底时,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就不断传出来了。2016年4月,宓平向媒体表示,公司资金链断裂的原因是股东之间产生了矛盾 。

    4月7日,上海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宣布关闭,还申请了破产清算。此后,其他生鲜电商虽有意收购,却无果而终。如今登陆美味七七官网,只能看到一则简短公告,公告称,因公司收购方突然退出,导致公司资金流出现问题,管理层被迫在仓促中暂停营业 。

    美味七七倒闭得十分突然,它留下了约500万元消费者预付卡余额,还拖欠数百位员工工资,欠下供应商2000万元货款 。

    神奇百货:成功来的太早

    王凯歆是个98年出生的妹子,16岁时就辍学去创业,其创业主打95后概念,凭借这些鲜明标签她迅速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在BTV的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现场,五个资本大佬争抢她,2016年年初,她拿到了2000万A轮融资。

    实际上,王凯歆做的是类似代购的生意,她将目标客户定位为95后,供应商主要是淘宝店家,用户下单后,他们通过淘宝拍下商品,然后由淘宝卖家发货给用户,这和王凯歆过去在QQ空间做的代购生意几乎没有区别。

    这个模式的估值宣称达到了6000万,投资人对王凯歆本人称赞连连。

    7月6日,有投资人表示 ,神奇百货存在问题 ,或许部分原因在于 ,有个心智未全的少女担任CEO ,她过早接触了太多诱惑 。从某种意义上讲 ,资本还没来得及让她成熟 ,她却被资本越带越远 。

    目前 公司宣布进行裁员 裁到“不到十一个人” 王凯歆在《神奇百货成立的一年里 我几乎经历了创业所有该遇到的坑》的文章里 这样反思道

    轻易进入电商供应链领域,盲目地进行扩张,忽视用户的需求,还盲目地进行曝光,呈现出大公司的心态。我发觉自己犯了跟陈年相同的错误,盲目信赖空降而来的职业经理人,盲目扩充人员以及产品线,没有对公司现金流进行合理的管控。

    国内外倒闭的独角兽型创业公司

    有13家公司,它们获得的投资超过了1亿美元,原本是能够成为真正的独角兽的,然而最终却因为策略出现失误而走向了死亡。

    1、国外死去的明星创业公司

    2、国内死去的明星创业公司

    要是讲2015年属于资本与创业者的冬天,那么2016年便是一场更为冷酷的寒冬,今年以来,国内有一些明星创业公司死掉了,具体如下:

    创业公司被“伪需求”坑了

    创业历程中,最悲催的事儿是什么呢?那就是团队耗费了时间,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做出了一款高质量的产品。然而却发现,原来根本押错了用户的“痛点”。导致无法令用户持续使用,最终走向沉寂。

   


    这些创业项目,常常是陷入了“伪需求”的陷阱之中。那么,究竟存在多少这样的“陷阱”呢?

    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表示,盲目乐观,仍在追求高估值,还为自己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仍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却未进行凶悍调整,融资未被当作首要大事,还幻想有投资人给予巨额支持,这些都是临近失败前夕的症状 。

    昨天还十分嚣张的公司,明天就倒闭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般虚假的繁荣景象呢?

    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称:

    盲目乐观,仍在追求高估值,还因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持续扩张并进行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却未进行凶悍调整,融资未被当作首要大事,还幻想能得到投资人的巨额支持,这些都是临近失败前夕的症状。

    避免踩雷,创业者该如何做?

    Paul在《How Not To Die》一文中对死亡的创业公司进行了分析 ,一般来说 ,创业公司死亡 ,要么是没钱了 ,要么是关键创始人逃跑 ,并且通常这两者会同时发生 。那么 ,那些拿掉融资但最终死掉的创业公司究竟做错了什么 ?创业者们该怎么做 ,才能尽量避免踩到雷 ?

    错误一: “盲目烧钱扩张,只会加速死亡。”

    很多企业总是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常常在获得一些种子投资之后,就妄图在一年之内完成本应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并且还要效仿大公司那样进行运作。然而对于早期的创业公司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机遇。

    早期的创业公司实际上没什么用户或顾客,过早关注“规模化”并非好事。公司规模越大行动越迟缓,公司规模越大花费越多,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并且实际上,无论你是成功融到了资金,还是用自身资金维持,在扩张规模时都要在如下方面留意平衡:钱花在何处,花钱的速率,预估到达下一个里程碑所需时长。

    如果创业者把重心倾斜,把大量的钱甚至时间花在某一个方面,那么花光钱的概率可能会大大增加,烧完钱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然是能够想象得到的。

    错误二:“注意,你的需求可能只是伪需求”

    2014年兴起了O2O热潮,其中包括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按摩等服务,在这些服务中这种伪需求非常常见。

    受滴滴快的早期市场战略影响,许多创业公司通过烧钱来获取早期用户,然而他们没留意出行的刚需,也没关注滴滴快的身后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场景。另一方面,所谓高频打低频在实际中不断被证明或许是个伪命题 。举个例子,家电维修属于刚需,而家电清理频次低,并非刚需,一个家庭一年可能都不会进行一次清理和保养。所以,前期大量投入获得的用户可能只是一锤子买卖的无效用户,在这种弱需求情况下,若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会非常危险。

    错误三:“融资不只是拿钱,节点也很重要”

    很多初次创业的创业者,在拿到融资后,会感到十分兴奋,因而很容易对创业公司融资平均所需时间以及困难缺乏了解。

    尤其是最近几年投资市场极其火爆,这很容易让许多创业者产生融资容易的错误认知。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人一个月会有几百次路演。想要脱颖而出是极为困难的。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获得下次融资之前,创业者对融资的热情就会完全消失,开始尝试接受现实,进而变得疲惫不堪。创业公司若一心只忙于改进商业模式,却忽略了融资与商业模式常常是并行的这一情况,那是非常危险的。

    赶集网CEO杨浩涌曾给出建议,他说,在规模决定一切的O2O领域,要早做准备储备钱粮,时刻准备应对困难时期,估值与出让股份并非最为关键,在艰难时期,O2O企业若没钱则无法挺过6个月,钱若不能到账,一切都毫无意义 。

    错误四:可能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天气太冷了

    目前,投资机构普遍极为谨慎,就算完成竞调之后,也会拖延一段时间。一旦拿到钱的创始人欣喜若狂地撒了一遍钱,然而后面却被投资人爽约,那么基本上就只能走向破产了。

    哪怕仅仅是投资机构一直不进行投资,创业公司也会因此被拖垮,走向灭亡。所以,对于任何口头承诺都不要轻易相信。

    数据同样表明了当下大环境很糟糕,比如,IDG资本与合作的全球性调研《Human 》的数据显示,超过77%的参与调研企业称,今年融资难度极大。

    总之,投资界有句老话,天使轮主要看团队,A轮主要看模式和用户数据,C轮主要看收入 。

    在创业江湖中,非生必死,高楼之下,步步为营,尸骨为基。

    2016年刚刚过半,请深刻反思,警钟长鸣!

    来源丨投行PEVC 综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 04:57 , Processed in 0.08738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