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中专毕业学什么技术有前途,前途中专毕业学技术有前途吗,中专学技术有用吗

2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0298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月,大部分初三学生在书桌前准备考试。然而,有一些孩子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他们心情复杂地签下了一份申请书,内容为“提前报读中等职业类学校,并承诺不反悔”,这就是《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

    对很多职校生来说,他们被嫌弃的一生,由此开始。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约有一半的人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其中一部分选择不再继续升学,而大部分进入了中职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社会对他们的普遍看法是,学习成绩不佳,经常打架,在学校只是虚度光阴。

    2022 年 5 月,新《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此法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职业教育被多次提及,只要稍微留意,人们都能明白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当要让自己的孩子在中考结束后就进入职校时,大部分的家长内心还是会产生抵触情绪。

    但在 40 年前,情况并非如此。那时,考上中专的李萍与考上北大的张华,都能够拥有光明的前途。职校为何会发展到如今这种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尴尬状况呢?进入职校后,还存在出路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40年前去看看。

    消逝的黄金时期

    1981 年,比亚迪的老总为王传福,当时他只有 15 岁。他最大的心愿是考上中专。然而很可惜,在中考的那一天,他的母亲病逝了。王传福急忙奔回家中,因此缺考了两门科目,最终只能遗憾地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

    中专毕业的人有干部身份,而技校毕业的人可以直接进入工厂。因此,在当时,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人,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读职校,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

    当时工人待遇确实不错。在深圳,有一家名为凯达的玩具厂。在这家厂里,十七八岁的流水线女工都宛如打工皇后。她们穿着牛仔裤和泡泡袖,吃着鸡腿和午餐肉。她们攒些钱,还能给家里添置彩电、冰箱和洗衣机。

    那时候,职校的吸引力比普高更大,且考试难度也更高。我们如今的许多大国工匠,是从那个时期被培养出来的。

    我国航天发动机焊接领域的顶尖人物高凤林,1980 年从第七机械工业部 211 厂技工学校毕业。在之后长达 40 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焊接了 130 多枚火箭发动机,我国一半左右的航天飞行器都曾经过他的焊接操作。老师傅能够将数百根几毫米粗且长度达到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长的空心管线焊接在一起。他提到,很多工作习惯的培养,就开始于他在技校时的下厂实践。

    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能够飞速发展,其源头可以归结于这份特殊的文件。

    1985 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提及中等教育时,一直反复着重强调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清楚地规定:往后各单位进行招工,必须首先从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里挑选出优秀的人员进行录取。

    为什么要将此事写进红头文件中呢?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认识到只有工人的水平提升了,工厂的水平才会随之提升;而工厂的水平提升了,中国制造才会更具竞争力。

    1998 年的中职在校生数量是 1978 年的 6 倍。

    各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

    这一时期存在一件重要的事情,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对我们对于职校的印象产生着影响,这件事情就是民办技校的兴起。

    1986 年,22 岁的荣兰祥是一名学徒工。他在山东济南租下了几间教室,一边教人刷油漆和打沙发,一边让老婆教人做缝纫。他的岳父凭借人脉资源,招了一批退伍士兵来上课。1988 年,这所被称为“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民办技校,已经拥有了上万名学员。蓝翔原本和新东方一样,属于职校中的豪华套餐。然而,却因为蓝翔家族的互相举报丑闻,情况发生了改变。

   


    职校的法律保护在这一时期逐步得以完善。1996 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此法律确立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途径。普通中学的培养方向是面向高校,为大学输送人才;而职业中学,包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等,其培养方向是面向就业市场,为企业提供优质员工。

    职业高中有点类似大学。它既要教授语数英等文化课,又要教授专业课。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呢?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够学到本领。

    然而,它在建立之初存在一个差异:职高学生上学需自费,毕业后不进行分配工作,并且也没有干部身份。

    90 年代中后期,这种市场化的模式将中专、技校也进一步波及到了。当然,仅仅只是这样,还不会让职校走向下坡路,因为从 96 年开始,就连大学生也不再包分配了。

    世纪之交那场影响了无数家庭的国企职工下岗潮,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致命一击。

    二十年的艰难求索

    1999 年除夕夜,大街上爆竹声不断,烟花绚丽绽放。然而,有的家庭却紧闭大门,呈现出一片沉寂的景象。那年的春晚小品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听到这句话后,许多人愤怒地选择了关掉电视。

    前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了一大批工人。这些工人进厂的时候正处在青春年华。谁能想到,变化竟然如此迅速地到来了呢。

    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众多国企都在致力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如今,市面上的工人数量供大于求。像曾经的凯达厂那样以高薪去聘请普通工人的情形,几乎再也不会出现了。

    职校里的学生处境较为尴尬。当时的许多中专技校属于工厂附属子弟学校,而工厂即将垮掉,自然就无人过问这些学生的去向了。

    当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这一代大多还处于懵懂状态。而上一代的种种无奈,最终都转化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话语,那就是:“要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不读书的话就只能去打工。我们拼命努力就是为了能送你上大学。你爸当年就是因为没考上大学,所以……连本科都上不了,那还有什么用呢?大学要是考不上,一辈子就完了呀!”不知道这些话是否也贯穿了你的中学时光?

    90 年代末期的中职学生,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向左看,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以找到,待遇也越来越差。向右看,想要考大学?一方面,文化课跟不上;另一方面,很多家庭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

    职校原本是尖子生的理想选择,然而后来却跌落成了贫困生的无奈之举。从 1998 年开始,中职的招生规模连续三年呈现减少的态势,到了 2001 年,其招生数仅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数的 35%。

    2002 年到 2005 年期间,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国务院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这期间,国务院颁布了若干份文件,再次明确了要“使中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相当,让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同时,国务院还向地方教育局下放了相关指标。另外,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鼓励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兼任职业学校的教师。

    关键在于,人数指标下达得较为迅速,而教学质量改革的进程较为缓慢。地方教育局的呼吁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让家长改变其想法,然而由于指标一直悬在头上,家长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

    江西上饶某职校的做法为让老师拉人头,规定 1 个老师有 5 个招生任务,少招一个就扣 800 工资。所以,老师们只得让初三学生“自愿”签署承诺书。倘若依旧招不满 5 个,就只能拿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到学校进行注册。

    2012 年,这所学校的招生名单显示有 1300 人。然而,其中一半的人实际上是幽灵。实际每天上学的人数仅为 600 人。

    教学质量提高后,招生状况才从根本上得以改善。2005 年到 2007 年期间,中职每年扩招 100 万学生。普职比逐渐被拉回到 1:1 的比例。到 2010 年,中职的在校生人数超过了 2200 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值。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

    中职吸收的学生,以前上不了高中。他们包括不想读书的人、偏科严重的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异地户口且为随迁子女的人,这些人即使成绩再好也没有资格读普通高中,另外还有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从小教育条件差的人。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他们可能拼尽全力,也难以进入前 50%。

    他们并非不懂事,而是非常懂事。他们明白家里等不起他们读完大学,所以觉得不如去学一门技术,早点出来工作。

    2012 年,一份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出具的报告表明,中职在校学生中,有 82%的人是农村户籍,70%的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并且有 45.7%的学生家庭,其人均年收入还不到 3000 元。

   


    很多人简单粗暴地将职校定义为“差生收容所”,或许他们从未考虑过职校生的处境和挣扎。那么,职校生进入职校之后,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吗?

    这群孩子进入职校之后,受到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自信受损的情况,他们自己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被放弃的人。

    中职最后一年的好之处在于,学生能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学生在企业培训的时间占 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占 30%。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 95%,并且他们的收入并不比白领低。

    理想较为丰满,而现实却较为骨感。在从学校到社会接轨的这一年中,诸多乱象频频出现。有些学校告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然而所提供的几个实习地点与专业毫无关联,像护理专业被送去电子厂,农学生也被送去电子厂。若你听从学校安排,就需交工厂的参观学习费用,并且每天要工作满 10 小时。倘若你不去呢?好,毕业证别想要了。

    毕业之后就算熬到了,生活的重担也不会减轻。在这个崇尚学历的社会中,文凭对于毕业后的起薪几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2020 年,广东省中职学校的就业率是 96.33%,比很多大学都要高。然而,其平均月薪仅仅只有 2182 元。在同一年,专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 4562 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 5102 元,两者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

    职校的未来

    我国的产业发展至今,其中制造业是重要的一类,服务业也是重要的一类。制造业对应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与服务业的不一样。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看到,80 年代的时候职业教育崛起了。这种崛起得益于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如今,产业结构已发生改变。职校应当顺应这种变化,去培养既懂知识又懂技能的人才,并且要让他们熟悉数控机床以及其他自动化设备,成为高级技工。

    知识技能四象限

    现实情况是,高级技工的缺口将近一千万。每年有几百万的职校生,但他们无法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仍然只能在那些低回报行业中从事低收入的工作。

    现在看来,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来说仍是一剂良药。然而,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方式。2014 年,我国提出要深化“现代学徒制”,其执行的关键在于为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师傅。例如,北京昌平职业学校与宝马进行了合作,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与比亚迪也展开了合作。

    2021 年 7 月,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首批学徒制毕业生。他们左手接过了毕业证书。右手随即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在基础技师岗位,一个月能拿到 7000 多块钱。并且这个岗位还有上升空间。

    收入或许并非是唯一的标准。然而,倘若职校毕业生的待遇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甚至比这还要高,那么社会偏见的消除就可以期待很快实现了。

    过去的职校,能让一代人心中怀有希望,并且能够挺直腰杆去养活一家人。如今大家对于职校存在着担忧,直白地说,就是担心没有继续上升的前景,会觉得“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曾经,中等职业教育曾是一条断头路,若要读本科,需先上大专,然后再专升本。然而,随着 2022 年新职业教育法的通过,如今已有 32 座职业本科院校建立起来。这表明职校生能够直接报考本科了。预计到 2025 年,职业本科的规模将会占到高等职业教育的 10%以上。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职业教育的初心。

    1918 年 6 月,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所职业学校,即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了,其校长是爱国教育家黄炎培。关于办校的理念,在学校门口的对联中是这样写的:让没有职业的人拥有职业;让有职业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快乐。

    改变的速度或许较为缓慢,然而职校教育承载着一大群人的期望,所以改变终究会发生。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作者是骆若男和方婷,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6 16:56 , Processed in 0.078875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