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电脑充电宝,充电宝电脑可以带上飞机吗,充电宝电脑充电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8883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

    最近,外国网友弄出个“中国第五大发明”。

    我以为是某个独角兽企业推出了新的东西。我以为那是黑科技。但经过查询后我发现,他们所说的其实是充电宝。

    你或许不会想到,连续 3 年在亚马逊美国获得移动电源销量冠军。它在北美、日本、欧洲等地区的 USB 充电品牌中销量位居第一,而这个品牌是中国的。

    你可能也不会想到,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居然也走出国门了。

    也就是说,在国外的任何场景中,只要你是充电宝的使用者,就必然会与中国产生联系。

    我们还在讨论文化输出这件事的时候,中国的充电宝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仿佛开始了对世界的“统治”。

    01

    []

    它的产品在北美、日本、欧洲等地区,都是行业内的销冠。

    它获得过许多国际大奖。其中有亚马逊全球颁发的杰出制造奖。还有 2 个德国红点设计奖。以及 4 个 iF 设计大奖。

    今年发布的《2020 中国全球化品牌 50 强报告》显示,它的排名比腾讯的排名靠前,比大疆的排名靠前,也比 OPPO 的排名靠前。

    这个品牌,叫做安克(Anker)。

    很多国人未曾听说过它,即便有所耳闻,对它的评价也仅仅是一句,说它是“卖充电宝的”。

    在国外,大家对它的认知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在于,只要提及充电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安克的创始人叫阳萌,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长沙80后小伙儿。

    2004 年,他完成了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业。之后,他去往了遥远的美国。接着,他在德克萨斯大学开始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他进入谷歌并开始工作。他成为了一名搜索引擎工程师。由于他成绩突出,曾获得过谷歌的最高奖“创始人奖”。

    一路在计算机开挂的他,为何会想起做充电宝呢?

    这源于一次他在美国修电脑的经历。

    2011 年,阳萌有给电脑换电池的想法。他在亚马逊上对几乎所有相关产品进行了搜索,然后发现有两类产品的排名比较靠前。

    一类是原装电池,它在亚马逊的评分是 4.5 星,然而售价却高达 7 到 80 美金;另一类是杂牌电池,其售价为 10 几美金,不过评价仅有 3 星半。

    他觉得,当时市场上的电池要么太贵,要么质量不达标。他期望能够以 30 美金的价格,做出一个达到 4.5 星品质的产品。

    抱着这样的初衷,安克成立了。

    早期的安克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它会在深圳寻觅电池以及充电宝的供应商。接着把 Anker 的牌子贴上去。然后将其放置在亚马逊上进行销售。

    因为质量好又便宜,生意没做多久就收获了不少客户。

    不过在2012年,阳萌的目标发生了转变。

    那一年,苹果 4 成功推出。众多手机厂商开始效仿,纷纷把自家手机改用不可拆卸电池。

    阳萌敏锐地察觉到,因为手机电池变得不可拆卸了,所以人们在出门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携带一个备用电池了。基于此,充电宝将会成为一门很有前景的生意。

    瞅准这个风口,阳萌蠢蠢欲动。

    他本身是程序员出身,然而对于充电宝的研发却一窍不通。正因如此,在决定要做充电宝之前,他首先开发出了一套抓取软件。

    他利用这套软件,搜集到了亚马逊上用户对于不同价位以及不同种类充电宝的售后评论。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筛选工作和分析过程,他找到了市场上所急需的第一个需求,即……

    当时市面上单口充电器居多。然而,消费者期望能拥有一款充电宝,它既能同时满足多个设备的充电需求,又是多插头的,并且价格还很便宜。

    就像是这样。

    于是阳萌决定,就从它开始做起。

    他召集了三位在中国谷歌任职的同事。大家一起对五十多种充电宝进行了拆解。他们从零开始学习制作原理。其中包括自学电池电芯的研发知识。自学绝缘隔温设计知识。自学快速充电技术等多项知识。

    最终,安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款五口 USB 充电器。在亚马逊上,类似的充电宝售价为 80 美金,然而安克的这款充电器仅标价其三分之一。

    这款充电宝大受欢迎,第一个月就卖出了几百台。

    这让安克充电宝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年后,安克就迎来了爆发期。

    当时,苹果和安卓的手机有各自的充电规范,不能互相充电。

    安克研发了一款小芯片并将其装到充电器里。安克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充电技术。安克创造了一个能兼容多款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这款充电器上架时间还不到一周,就被消费者抢购得一干二净。之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它都连续登上亚马逊充电宝类的销量冠军宝座,并且在销量上全面超过了美国市面上所有的大牌充电器。

    两年后,安克发现当时市面上的充电宝普遍存在很大很笨重的情况。同时,很多女性在出门时只会携带一个很小的包。

    安克发现了这个需求,在 2014 年的时候推出了一款充电宝。这款充电宝的形状是口红形状,体积比较迷你。

    这款充电宝上市之后,迅速成为了美国的热门产品,成为了当年极为突出的爆款,其销量首次突破一亿,并且再次在亚马逊的销量排行榜上位居第一。

    别人眼里,充电宝只是个能临时充电的物品,就像“砖头”一样。然而在安克手中,它总能展现出精彩的表现。

    接连的爆品,让它仅用了3年,就成为国外充电宝的一线品牌。

    在亚马逊平台上进行“power bank”(即充电宝)的搜索。可以发现,几乎在一整面的商品中,十个里面有八个都属于安克的产品。

    安克第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1900 万人民币。到 2019 年,这个数字变为 66 亿人民币。7 年的时间里,销售额翻了 350 倍。

    今年即便处于疫情肆虐的状态,安克依然维持着良好的业绩增长态势。其上半年的收入达到了 35.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4%。同时,毛利率高达 49.91%。

    利润的高增长,背后的核心是科技。

    阳萌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的研发投入增长了接近 10 倍。同时,公司超过一半的电子工程师和研发人员,都是从行业中筛选出的前 10%的人才。

    公司拥有境内外专利总计 520 项。

    安克的技术迭代之快,基本上平均每周发布新品2-3个。

   


    有国外网友表示:“以往的充电宝多年来都保持着相同的模样。而安克出现之后,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产品出现。”

    安克创新在研发费用率上高于几家可比公司

    近期,安克与沃尔玛达成了协议,其充电宝在沃尔玛旗下的 400 家商店中出售。同时,安克也与百思买达成了协议,其充电宝在百思买的 900 家商店中出售。

    中国的 GDP 约占全球的 15%。在中国市场能够开展 1 元钱的生意,而在中国范围之外,肯定还有 7 元钱的生意可供去做。阳萌曾这样表示。

    大家印象中,对于电子类产品,最强最好的那些产品,基本上都源自国外企业。

    但在充电宝领域,恰恰相反。

    安克作为十足的国产品牌,牢牢统治着国外市场。

    02

    相比于国外,安克在国内有些冷清。

    据统计,安克在国内京东、天猫的销售量占比均不到1%。

    而占据了国内高达80%的市场份额的充电宝品牌,是小米。

    2016年,雷军在小米手机发布会上说了一段豪言:

    “充电宝只有两个牌子,一个叫小米,一个叫其它”

    这段话听起来有些狂,不过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说大话。

    2013 年,小米推出了第一款充电宝。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对这个领域抱有期望。市场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品牌。

    第二年,小米一下子卖出了 1000 多万支充电宝,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小米在第二年卖出了 1000 多万支充电宝,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到了第二年,小米卖出了 1000 多万支充电宝,这让大家都很惊讶。

    小米带动了市场,曾经不起眼的充电宝市场如今成了香饽饽,众多模仿者纷纷进入这个市场,但始终没有人能够动摇小米的地位。

    2016 年时,小米充电宝的累计销量达到了 5500 多万支。它在全球范围内,是卖得最为出色的充电宝。

    2019 年初,小米充电宝在全球范围内的累计销量成功突破 1 亿支。它成为了全世界首个销量达到亿级的充电宝品牌。

    这一轮番轰炸机般的成绩,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小小米充电宝能够成功,背后有一位大功臣。这位功臣也是小米最早的生态链企业之一。

    ——紫米电子。

    这家企业在 2012 年成立。它专门承担为小米研制充电宝的任务。这些年里,每一个小米充电宝都由它生产出来。

    2000 年,紫米的创始人是张峰。他在这一年进行了第一次创业。他所做的产品不是充电宝,而是具有 GSM 功能的手机。

    一年之后,他受到了小灵通利润的诱惑,于是放弃了 GSM 转而做起了小灵通,并且一做就是 8 年。

    张峰获得了短暂的成功。然而,到了 2009 年,小灵通被淘汰,他的生意一下子就崩塌了。他损失了 20 亿,人生在一夜间回到了原点。

    张峰面对挫败学会了一件事情:“赚快钱,不如生意走得远。”

    在二次创业做移动电源产品的过程中,他没有过于看重利益的得失,而是将精力放在打磨产品上。

    2013 年,雷军对紫米进行了投资。在此之后,张峰更加坚定了要把充电宝做成性价比产品的决心。

    性价比的核心,一个是性能,一个是价格。

    张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磨性能。

    从外壳方面来看,张峰为了能够选用质感最为优良且价格又比较划算的铝合金外壳,几乎把中国所有的型材厂都跑了个遍。

    他最终找到一家心仪的代工厂。工厂白天忙于生产 iPad mini,所以张峰只好在晚上赶工。这使得他在生产线上熬了三个星期,期间他一边盯着生产进度,一边对比效果。

    三个月后前往小米与雷军见面并开会,雷军看到他时很是惊讶,感觉眼前的这个男人比之前至少苍老了十岁。

    不仅选品严苛,出品更严苛。

    金属外壳生产完毕后,生产厂制作了几百个样品。接着,张峰带领着十几个工程师,将每一个样品都拿起并仔细查看,在查看的过程中做记录。他们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很多问题,之后将这些样品交回工厂进行调整返工。

    每一次看打样,都是反复挑,反复提出问题,反复修改。

    小米第一代充电宝的金属外壳打了很多样品,至少有 2 万个。每个样品的成本是 15 元,不过张峰觉得这个钱花得很值。

    他对细节十分在意。例如,充电宝在充电时闪烁的灯,他也是经过反复思量才确定的。

    频率过快,用户会有急促之感;频率过慢,用户则感觉不到它在工作。经过反复调适,当发现闪烁的节奏与心脏跳动的节奏相似时,看上去才最为舒服。

    光是调整这个部分,也花费了快半个月的时间。

    当然,除了过硬的性能,小米充电宝更可贵的是低价。

    雷军曾表示:“若做高利润的产品,我们将会丧失理想,团队的竞争力也会被搞垮。”正因如此,小米在最初的时候,就将价格设定在了 69 元。

    为此,张峰更是经受了“割肉般”的折磨。

    起初,他不敢将如此低的定价告知工程师。他担心这会给设计师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以至于很多好的方案都无法被提出。

    他让设计师将产品毫无保留地设计出来,之后他自己再去努力拉低成本,这就是张峰最初的策略。

    这个策略在张峰与供应商议价时,使他心力憔悴。不过,一开始它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直到触及到充电宝中最为核心的电芯,他彻底束手无策了。

    雷军始终坚持采用进口的 18650 电芯。然而,倘若使用了这种电芯,那么价格既无法定在 69 元,甚至连 100 元都难以达到。

    张峰因为此事与雷军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僵持不下。就在这个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降临了。

    2013 年年初,有一位熟人向小米推销进口电芯。这种电芯的价格比市场价要便宜很多很多。之所以价格会这么便宜,是因为这些电芯是前一年 LG 剩余下来的电芯尾货。

    单次的货源无法保证持续的出货量,所以小米放弃了这单生意。

    结果四个月后,转机来了。

    4 月,联想公司宣告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厂商。在这同时,苹果 iPad 正处于热销状态。小米迅速察觉到,在全球范围内,除了联想之外,其他笔记本电脑厂商的销量都在受到 iPad 的挤压。由此可以推断出,肯定会有大量剩余的标准电芯存货出现。

    小米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最终成功地争取到了低价,从而购进了数量巨大的进口电芯。

    张峰团队最终整合了一批进口电芯,并且使用了 TI 芯片等中高端用料,在当年推出了第一款移动电源,还成功把价格定在了 100 元以内。

    小米凭借对质量的精心打磨以及对低毛利的不懈追求,制造出了售价仅为 69 元的第一代移动电源,并且创造了单品销售量超过 1000 万的佳绩。

    至今小米移动电源已经推出了数款产品,无一不爆款。

    在国外存在缺货的情况,代购小米充电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市面上流传着一句话:有钱买安克,没钱买小米。

   


    一边是高端技术,一边是高性价比。

    但只要是你想买充电宝,最好的品牌都在中国。

    03

    小米的入局,极大压缩了传统充电宝企业的利润空间。

    这让国内很多企业急于开拓新业务。

    2016 年,33 岁的陈欧,他是聚美优品的创始人。他独自一人从北京出发,飞往了深圳。

    他认为手机电池技术起码在五年内不会得到突破性进展。

    两年前,刘鑫同去美国出差,在途中手机没电了,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就是把充电宝做成共享模式。

    他回国之后就开始进行技术研发,接着迅速地申请了相关专利,这些专利有 20 多件,包含电池结构以及电池生产工艺等方面。

    两年后,陈欧以 1 亿元的极高价格从刘鑫同那里买下了全部的专利权。同年,他还花费 3 亿元大量资金收购了街电 60%的股权。

    就此,陈欧入局共享充电宝。

    这轮操作旁人看得很是迷糊。然而,陈欧却持有这样的看法: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倘若共享充电宝能够做好,那么未来将会有大几千万的日活量,并且这个发展路径才刚刚开启。

    之后,共享充电宝的热潮开始攀升。

    2016 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创业项目数量增加到了 22 个。投资机构的数量超过了 38 家。总融资额超过了 12 亿。一场“百电大战”已经开始打响。

    于此同时,关于共享充电宝的质疑也在变大。

    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不持看好态度。他们觉得充电宝的成本不像单车那样高,大家都有能力购买,所以认为它是一个虚假的需求。

    不少投资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共享充电宝如同 30 年前的大哥大以及 BB 机。并且,他们认为共享充电宝仅仅是短期的过渡性产品。

    两边的口水战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真正引发舆论关注的是陈欧与王思聪所进行的那场“吃翔”赌约。

    2017 年 5 月 6 日,陈欧以 3 亿元高价入股街电这件事被得知。之后,王思聪在朋友圈扔下一句“能成我吃翔”,这表达了他对这个行业前景的不看好,且从他的态度中能看出他对此不屑。

    之后陈欧微博回应时,还在评论区问:“有人赞助翔么”。

    二人的隔空喊话,让共享充电宝的热度一下子窜升到顶点。

    2017 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先后入驻了高铁站。

    这一过程中,大机柜和桌面充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各自的缺陷——

    一个是占地租金太贵,另一个是无法移动,严重占用用户时间。

    街电主打小机柜模式,其大小如同迷你电视般,既方便又实用,还能省钱省力,所以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

    半年之后,国内的经济出现放缓的情况。原本火热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开始迎来洗牌的局面。像创电、放电科技、PP 充电、乐电、泡泡充电等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都纷纷选择了关闭。

    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街电竟然慢慢突出重围。

    2018 年。从财报上可以看出,街电此前多年都在烧钱,然而在这一年,它竟然开始盈利了。

    之后,它与来电企业、小电企业、怪兽企业形成了头部市场局面,这几家企业为主导。

    短视频、直播等风口出现后,手机的耗电量增大了。然而,电池技术一直没有取得革命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充电宝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

    上海外滩的餐饮商家门前,每天都有许多顾客一走进门,便径直朝着街电而去,充好电后,紧接着才开始挑选座位。

    2018 年我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用户数达到了 1.96 亿。数据表明了这一情况。2019 年,其用户数将会超过 3 亿。

    其中,陈欧的街电,拥有 1.07 亿的用户量。它的用户份额达到 40.5%,并且覆盖了超过 300 座城市。单年的交易额为 14 亿,净利润为 1.5 亿,在全行业中稳守第一的位置。

    而美团,也在今年上半年入局,开始对头部市场造成冲击。

    5G 来临后,手机的耗电量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会快速增加。

    大玩家进入后,必然会使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结尾

    在国内市场经受住考验后,共享充电宝开始走出国门。

    去年10月,一款名为的柜机开始出现在日本东京一些商场中。

    有一个共享充电宝品牌成立于香港,它的中文名字叫醒电,其创始人章小健是广东汕尾人。

    它经过仅仅两年的发展。它覆盖了泰国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日本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马来西亚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新加坡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美国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德国这个地区市场。它覆盖了迪拜这个地区市场。如今,它已成为海外最具影响力的共享充电宝品牌。

    这个未曾出现过的新玩意,一上来就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关注。

    在推广视频的下方,有许多人对共享充电宝这一模式表达出了惊叹。当时,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尚未出现共享充电宝类似的业务。

    有国外网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们惊叹道:“日本是一个极为发达的国家。”

    结果在这条评论下,被其他网友告知:中国两年前就有了。

    这时候外国人才明白过来,原来充电宝是发明于中国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就连共享充电宝,也同样是发明于中国的。

    安克是科技最强的,它是中国的;小米是高性价最高的,它也是中国的;现在又诞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也是中国的。

    中国的充电宝,把整个行业的生态链都占满了。

    那么有人问,中国的充电宝为什么这么强呢?

    在我看来成功的背后,国内供应链的完善功不可没。

    其实,最开始我们国家充电宝也是山寨横行,鱼龙混杂。

    但后来,我们掌握了这其中的技术,开始生产质量可靠的充电宝。

    后来,我们凭借完备的产业链,成功节约了生产成本,使得充电宝的价格降低了很多。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赋予了它诸多应用场景,并且延伸了整个行业的链条。

    这种模式,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模式。

    许多中国品牌凭借这样的模式,持续地跨出国门,迈向世界。

    诚然,目前只有像充电宝这类技术门槛不太高的行业能够成功践行这个模式。手机、电脑、机床、芯片等行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但我相信,充电宝我们能造。

    其他的,我们早晚也可以。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5 09:23 , Processed in 0.110834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