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微信名a,微信名a开头的网名,微信名abcd是啥意思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005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下方按钮预约直播

    前几天看到一个名为思阳的婚姻家庭咨询师。他依据调查数据,有条有理且有根有据地对几个婚姻真相进行了阐述。这些婚姻真相条条都很扎心。

    比如,有 71%的男人觉得一定要生孩子,他们会用各式各样的花言巧语去劝说女友、老婆、情人,让她们为自己生下孩子。然而,在离婚的时候,只有 16%的男人会想要孩子。

    再比如,女人在婚姻中如果什么都想要,最终会害了自己。

    一般而言,爱、钱、快乐、孩子、安稳、陪伴、父母的认可、性的满足、资源的上位以及自我实现这些方面,最多只能从中选取 3 项。并且随着结婚年限的增加,能够实现的选项数量会进一步减少。

    ……

    但我认为,最为痛心的当属这一条:对于大多数男人而言,替换一个对象后,爱依然能够产生得惊天动地、泣鬼神。

    婚姻就是这样,丈夫从张三变为李四,妻子从条件相近的王美丽变成张美丽,枕边的人从性情相近的 A 变成 B,通常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换?因为更换的成本太高。

    假如换人意味着钱要被分走一半,房子要被分走一半,过往投入的时间会变为零,曾经花的钱无法收回,共同的社交圈人脉圈也将作废,这是很不划算的。

    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林生斌的老公、汪小菲以及《人间世》中张丽君的老公,不都是在树立了深情的人设之后,伴侣更换得特别快而导致形象崩塌的吗?

    但要把这样残酷的道理拿到台面上进行讲述,就不免会让人感觉到有一些残忍的意味。

    女人与其信赖男人的爱,不如信赖自身能力所造就的不可替代性,进而成为他们身旁不可替代的人。

    要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人该怎么做呢?例如,可以多去学习一下男性思维,让自己成为最懂他的人……

    这个观点和策略是否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婚姻,我们暂且不论。

    但“不可替代性”,的确是决定一个人在某领域能走多远的关键。

    牛逼的人,都自带不可替代性。

    究竟什么才是“不可替代性”?

    一位出过畅销书的网红大咖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我觉得很有道理。

    “很多人想当然认为个人价值跟学历、能力、过往成绩有关。”

    他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觉得“不可替代性”这个特质存在的前提仅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技术碾压”“跨界碾压”和“认知碾压”。

    想起一个网文作者说过的一个自己的故事。

    作者说,自己从小就受到三叉神经痛的困扰。

    这个神经会分成三个叉,其中一个叉连接到眼睛,一个叉连接到上颌,还有一个叉连接到下颌骨。

    这种病比较罕见,每 8000 个人中大概就有一人会得这种病。

    而人类病痛中,天下第一痛据说就是三叉神经痛。

    作者形容,在自己三叉神经痛发作之时,内心极度渴望拿头去撞墙,也特别想把眼珠子给挖出来……即便吃了止痛药,依然无法缓解这种痛苦。

    作者上小学的时候,其母亲曾带她去看过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表示可以给她打一针封闭,将那条神经进行封闭处理。如此一来,即便以后她感到疼痛,也不会有感觉了。

    医生给作者在眉骨处打了一针。当天上午打完后,作者的眼睛上就出现了一个大包。

    母亲带着她再次去找这位医生。医生表示打封闭针的技术较为困难,必须准确扎在疼痛的那根神经上,而自己的技术尚未达到足够好的程度,需要让他的导师为患者进行注射。

    于是,医生带着母女俩去找自己80多岁的导师。

    老爷爷扎完后,作者的三叉神经痛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都没有再发作。因此,每隔两年,作者都会前往老爷爷那里扎一针。

    作者上大学之后,老爷爷离开了人世。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为她打针了。于是,她又重新开始了忍受这种病痛折磨的生活。

    后来,作者在网上查到,中国最好的神经科医院是宣武医院。

    作者前往这个医院进行挂号。医生为她进行了全身检查。在确定她身体没有其他毛病之后,同意给她打封闭针。

    给作者打针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大夫。

    准备就绪后开始打针,作者发现自己周围围了一圈医生在看着。

    宣武医院的神经科中,只有这一位医生会打这个针,而围观的医生全部是来学习的。

    可以说,这个会打封闭针的女大夫,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

    而她之所以不可替代,就是因为她的技术碾压其他医生。

    想要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可以做到的。而做到这一点,的确可以通过精进自身的技术来实现。

    当你的技术达到圈内非常高的水平,并且在圈内数一数二时,你就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

    可以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的胜过,是提升个人不可替代性的一个角度。

    但其实,“最大的不可替代性”,还是来自“认知格局”的碾压。

    前些天在知乎上瞧见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为何中介都在自己的微信名前面加上一个“A”,然而却没有律师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A”呢?

    有一条高赞回答称,A 在微信列表好友清单中处于最靠前的位置,所以很多客户不一定能记住谁是中介以及中介的名字。

    加 A 之后,当客户想要找中介时,打开微信好友列表,能够很轻易地看到某某中介。因为存在惯性,所以人们在很大概率上会选择排在前面的中介。

    这就如同淘宝运营一样,商家会运用各种方式,依据淘宝的算法去选取一个便于被搜到的商品名称,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客户能够看到自己。

    但导致这种做法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大多数人认为中介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觉得找谁都差不多,所以就随便找一个中介来办理事务。

    那为什么律师不需要这样呢?

    我们找律师是为了让他们帮忙打赢官司,能打赢官司的律师需要有水平和能力。所以找律师时不会随意,而是用心去寻找厉害的律师。

    厉害的律师,大多都经历过几次棘手的官司。有了知名度后,自然就不需要通过这种小手段让客户察觉到自己。

    也就是说,自己越牛逼,越不会把心思花在怎么吸引别人上。

    表面上看,律师的不可替代性比中介高。这是因为律师的专业度很高,而且其门槛也比中介高很多,仿佛把中介远远地甩在了几条街之外。

    但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认知格局”的差别。

    牛逼的律师能够打赢官司,原因不止是他有扎实的法律知识,还在于他具备不俗的心理素质、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等。

    这种思维是把法律服务当作一个整体,以提高律师的综合素质。这种思维是在一个较大的“认知格局”引导下所产生的结果。

    效率专家 先生曾说:

    到了一个特定的高度后,你能够产生价值的,不是单纯的某一项技能本身。而是围绕着这项技能,以它为核心进行打包的一整套“技能套餐”。

    每一个行业,都是这样。

    所以,提高自身不可替代性的最有效办法,是围绕自身的核心技能展开。要去寻求与核心技能相关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其他技能,进而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技能套餐”。

    在自媒体领域,有很多会写作的人,然而有些作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以及知识储备;同样,有很多懂心理学的人,但是他们又缺少足够的写作能力以及思考和实践经验。

    所以,要提升自己公众号的不可替代性,技能套餐或许就是“写作”“心理学”以及“深度思考”。

    同样,有很多工程师会编程。但是,如果有一个工程师,他比产品经理更了解产品呢?

    房产中介数量众多,然而倘若有一个能够与你交流投资事宜,并且能够和你探讨资产配置的中介呢?

    法务顾问有很多,然而要是有一个非常懂行业的顾问,他能够帮你提前规避许多问题呢?

    诸如此类。

    你需要把自己的工作与团队、项目、业务相连接,从整体的维度进行思考和看待。要重新审视过往的经验,对其进行重新优化和组合,从而发现新的创新点。

    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跨部门沟通,同事完全不配合工作?

    害怕陌生环境,尴尬冷场没话题?

    同事总麻烦你,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欢迎了解新励成《人际沟通》课程

    预约即送线下15分钟沟通力测评+45分钟技巧分享

    扫码即可抢占名额

    点个“在看”,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1 19:42 , Processed in 0.10015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