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天门美食,天门美食推荐,天门美食街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361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鲁鸣皋拥有高级会计师职称。

    天门蒸菜美食的文化透视与品牌价值

    关键词:天门 蒸菜 文化 品牌

    饮食文化指的是在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以及饮食消费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科学、艺术等方面,还有以饮食为基础形成的习俗、传统、思想以及哲学等内容。也就是说,它是由人们饮食生产和生活的方式、过程以及功能等结构所构成的所有食事的总和。并且,它是人类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以饮食为载体所承载的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在内的一切社会信息。天门蒸菜作为中国美食鄂菜系列的代表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厚重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如今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之时,人们一方面希望能吃到美味、营养丰富、便捷且科学安全的食品;另一方面,需要对饮食文化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各个层面进行挖掘,同时对其进行继承、弘扬,还要对观念进行审视和探讨,以实现更新。

    天门蒸菜是鄂菜的代表品种之一。它和我国众多传统佳肴一样,凭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物产,具备独特的民族风味,还拥有精湛的烹饪技艺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天门蒸菜“蒸”的方法

    天门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属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形成的冲积平原。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天门的居民大多聚居在长江的支流汉江流域。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天门人民凭借汉江流域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蒸菜美食文化。

    天门“蒸菜”历史久远,民间流传着诸多关于它的传奇故事。相传舜帝南巡时,他的妃子“湘妃”喜欢吃鱼却讨厌鱼刺,厨师便制作了鱼糕进献,这是天门蒸菜起源的一种民间说法。蒸菜的名式,虽有着不同的传说以及不同的渊源形式,然而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与传承。

    天门蒸菜的起源,其历史至少有六千多年了,最早能追溯到原始社会。蒸菜的制作包含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原料,二是工具。蒸的原料离不开稻米,而蒸的工具或器皿少不了鼎,也就是现在的甑或蒸笼。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时候,在天门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了。天门市境内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七、八千年之前的文物,有陶器、石(玉)器、骨器、蚌器、粳稻等,也有青铜器。同时,还发现了陶器,它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考古文物和史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存在着基本的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石家河的先民们学会了简单的手工制作,还能利用陶器来蒸稻米,进行简单的蒸煮式烹调活动。这样,蒸的方式最先进入了烘、烧、烤、煮的范畴,进入了文明饮食的行列。与此同时,有鱼有饭的石家河饮食开创了南方“饭稻羹鱼”的饮食系统。历史文化开创的饮食传统,提升了天门饮食文化的历史高度,使其历史内涵更加丰富,还对我国南方的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及石家河出土的两样文物。其一为陶器,其二为碳化了的稻谷颗粒及谷壳。

    我们的先民最早使用的工具是陶器,它也是蒸制法的基本器具。大家都知道,“鼎”是中国开始进入烹饪时的炊具之一。《易经·鼎》中提到:“用木头靠近火,这就是烹饪。”在汽蒸食物的鼎、釜出现之后,发明了“甑”这种烹调方法。新石器时代甑蒸法的发明,让食物从煮发展到了蒸。《周书》中有“黄帝开始蒸谷物做饭”的记载。《诗经·生民》对蒸饭进行了形容,说:“释之有声,蒸之有气。”《正义》对此作出解释,称:“洮米时会发出声响,所以说是叟叟之声;蒸饭时会产生气体,所以说是浮浮之气。”很明显,这意味着水吸收了火的热能,使得甑产生了蒸汽,从而让食物得以蒸熟。由此可见,蒸这种方法,是在新石器时代由我们的先民们所创造的。

    谷物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为饮食提供的主要产品,其代表作物有稻米以及稷、粟、麦等。我国北方主要以粉食为主,南方主要以粒食为主。粒食指的是将米粒保持原状蒸制成饭后食用。小麦磨成粉后,粉食是蒸成馒头或者煮成面条来食用。随着中国烹调技术的发展,古老独特的蒸法从蒸饭逐渐演变成了蒸菜。《齐民要术》中有一节专门记述蒸菜,其中包括蒸羊、蒸鸡、蒸猪头、蒸藕等,通常是将食材调好味后直接放入甑中进行蒸熟。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里的“葱醋鸡”,是将鸡加入葱和醋后放入笼中蒸熟的全鸡。随着历史的推进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蒸的方法以及蒸出的品种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蒸的方法的发明,是中国烹饪的一个神奇创造,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日本学者石毛直道称:在世界范围内,蒸的技术,中国是最为发达的。并且,正因如此,蒸的技术成为了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饮食烹调法之一。

    二、优越的物候条件赋予了天门蒸菜美食“蒸”的品种

   


    天门蒸菜种类繁多。它与天门的地理、气候以及物产等具备的优越条件相关。天门蒸菜在用料方面极为广泛,对选料也有着特别的要求。其基本原料包含米、面等主食,还有蔬菜等植物性原料,以及肉、鱼、禽等动物类原料。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动物产品以及植物类的蔬菜,都能够作为蒸菜的主要原料。天门蒸菜的种类丰富多彩,这与本地是鱼米之乡且物产丰富是分不开的。

    天门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接,西、南两面被汉水环绕着,它依山又带水,呈现出龙拱虎卫的样子。整个地势是从西北往东南倾斜的,从而形成了低丘、岗状平原以及河湖平原这三种地貌。形态各异的地貌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天门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备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生长期长以及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天门盛产稻谷,也盛产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等各类谷物,还有种类繁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像藕、荸荠、菱菜等。这些丰富的物产为天门的蒸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我国南方的谷物,天门有出产;我国南方的蔬菜,天门有出产;我国南方的干鲜果品,天门有出产;我国南方的畜禽鱼鲜,天门也有出产。天门西部山区丘陵的石河、佛子山一带,会生产木耳、银耳、猴头、蘑菇等菌类植物,同时也生产竹笋、板栗、山楂、猕猴桃等。天门境内有 29 条河流纵横交错,河道总长超过 600 公里,还有 57 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了众多的水产品。平原和湖区的水产品里,单是鱼类就有 64 种,像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黄鳝、鳜鱼、长江银鱼、红鱿、河豚等等。另外还有 15 种软体动物,其中在天门河产出的橄榄蛏蚌(俗名义河蚶)属于名贵水产品。

    此外,天门的居民还有禽蛋等。岳口有闻名的黄牛肉,佛子山有闻名的羊肉,胡市有闻名的鸭子,多宝有闻名的土鸡,皂市有闻名的桂鱼、鲫鱼、鲤鱼,九真白湖有闻名的桂鱼、鲫鱼、鲤鱼,张家大湖有闻名的桂鱼、鲫鱼、鲤鱼,干一有闻名的禽蛋等。这些产品都成为了天门蒸菜的主要原料。同时,历史久远、质量上乘的横林陶溪潭酿造的料酒很有名,干一的米醋很有名,渔薪豆瓣酱很有名,蒋场的豆制品很有名。这些使得天门蒸菜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调料。天门流传的民谣中提到:“东湖有鲫鱼,西湖有藕,南门有包子,北门有酒。”这些都体现了天门蒸菜美味的良好口碑。此外,天门还有“素三蒸”,像“金银蒸菜”“蒸茼蒿”“蒸压桌”等,它们具有清香绵延、清鲜可口且营养丰富的特点。“炮蒸鳝鱼”“清蒸甲鱼”“粉蒸鲢鱼”“糯米蒸蚌”等属于“荤三蒸”。这些菜品汤清汁鲜,鱼裙软柔,肉质滑嫩,香味浓郁。它们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美味佳肴。

    三、古朴淳厚的民风造就了天门蒸菜“蒸”的风味

    天门蒸菜的基本风味是“滚、淡、烂”。天门地区人们的群体性格特征与天门蒸菜的这一风味是密切相关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天门,古时属于云梦泽风国之地,春秋时期属于郧国之地,在战国时期是楚竟陵邑,曾是古楚国的活动中心。荆楚古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后世所形成的“鄂菜”,乃是荆楚饮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门人生于斯且长于斯,其群体性格的形成与荆楚饮食文化存在天然的渊源关系。天门的蒸菜饮食文化,能够折射出天门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天门蒸菜注重滚烫。这彰显出了天门人热情好客的特质。天门蒸菜不论何种品种或蒸法,都极为注重上桌时达到热气腾腾的滚烫状态。这样做既是为了确保菜肴具备鲜美的色、香、味、形,也是为了营造待客时的热烈氛围。蒸菜大多以大碗扣装或者直接将蒸笼端上。上桌时香气诱人且热气腾腾,还有发出“噼里啪啦”声响的。比如泡蒸鳝鱼,出笼时加点葱花、蒜泥、胡椒,再浇上少许滚烫热油,上桌时盘中仍在吱吱作响,这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响声菜肴。之所以叫“炮蒸”,是因为出菜时的声响有放炮时的爆炸性效果。食用时,揭开扣碗或蒸笼盖,香味扑鼻而来,味道醇厚且汁浓,肉质十分鲜美。因为滚烫,天门蒸菜从视觉、听觉到味觉方面,持续冲击食客的感观,使人大开胃口。尤其在冬天,拿起一筷蒸菜放入口中,那滚烫的食物差点烫伤舌头,快速穿过喉咙,到达胃部,整个人瞬间仿佛着了火,全身都热了起来,顿时觉得浑身温暖,血液通畅。吃上几口天门蒸菜,口感滚烫且鲜嫩,又带着细腻爽滑。这能让人心情愉悦,回味久久。吃天门的蒸菜,有诸多优点:其一,热可以保鲜;其二,热能够养生;其三,热可热情待客;其四,热能营造热闹氛围。

    天门蒸菜的口味主要是清淡的。这和天门人崇尚清纯且讲求雅致有着关联。当你在城区漫步于大小酒店时,会发觉几乎所有的菜肴都呈现出“清淡”的特点。在居家过日子时,天门人的每餐每顿都对“清淡”的食物吃不厌。而在东西南北闯荡的天门人,不管在外停留多久,始终忘不了那清淡的家乡菜。几千年来,天门人的口味主要是清淡的。即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历经持续的开放与开发,川菜、广菜、湘菜不断融入天门,但天门人的饮食口味并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走进重庆火锅等麻辣风味的餐馆时,天门人也只是挑选微辣的菜品。“油焖大虾”“麻辣鸭唇”等麻辣风味的菜品,对于天门人来说,只是对生活的一种点缀罢了。天门的民间筵席,依旧以传统的蒸味且清淡为主。它会用甲鱼、鳝鱼、才鱼、鸡、鸭以及海鲜作为主要原料,以蒸“十大碗”的形式展现出来。各地主要菜肴有所变化。多宝、拖市、张港的特色是“蒸笼格”。皂市以蒸“阴米圆子”“甲鱼”“鳝鱼”为特色。多祥以蒸“白元”为特色。干驿以“炮蒸鳝鱼”而闻名。竟陵地区以“窖溜子”(小蒸笼格)为特色。这种清淡的蒸味食品让天门人喜爱且代代相传。

    天门蒸菜注重达到烂熟的程度。烂熟意味着要求菜肴既鲜嫩又保持原汁原味。但凡吃过天门蒸菜的人,几乎都被那鲜嫩的口味以及原汁原味的特性所深深折服。烂熟并非是把食物蒸得如同烂泥一般。讲究烹调时火候的大小以及用火时间的控制调节,要求菜肴的老嫩适度、硬软适度、稀稠适度、烫温适度等,要恰到好处,就如同《吕氏春秋·本味》所要求的那样:“长久放置而不会变质,煮得熟却不会软烂,味道甘甜却不会浓郁,味道酸却不会过酸,味道咸却不会减少,味道辛辣却不会强烈,味道清淡却不会单薄,味道肥美却不会油腻。”

    烂熟的另一个要求在于蒸出菜肴的本味。天门蒸菜里的清蒸武昌鱼、清蒸甲鱼、炮蒸鳝鱼、粉蒸猪肉、牛肉、鸡和排骨以及素蒸菜等。这些宴中佳肴,还有民间小笼蒸包的食风,其纯正的本味特点清晰可见。烹调时只需去除原料的异味,而原料自身原有的美味,甚至原形,都要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便是体现原料的真味。天门人烹调菜肴时会真料奉献。有的菜肴需调味处理时,他们不会杂味并陈、百味混和、浓油重酱。他们不猎奇,大方且纯正。甜就是甜,酸就是酸,一切都很自然,给人和谐美好、率直纯真的感觉。这既是天门蒸菜的特点,也是天门人热情奔放、纯真质朴性格的展示。

    四、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了天门蒸菜“蒸”的文化

    天门向来享有三乡宝地的美名。此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天门蒸菜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持续生长并逐渐壮大,从而形成了灿烂且丰富、博大精深的蒸菜美食文化。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之美”“重生养生”等理念,在天门蒸菜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诠释。天门蒸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致美观;其二,和谐统一;其三,五味调和;其四,医食养生。

    天门蒸菜追求色、香、味、形、艺、器、养七个方面达到精致美观的有机统一。唐代时,出生于天门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对精致美观作了精到解释,意思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品德要俭朴、高尚。这是天门人在饮食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

    天门蒸菜在色的配制方面,会用辅助色彩来进行衬托、突出、点缀以及适应主料,从而形成菜肴色彩均匀柔和、主次清晰、浓淡适宜、相互映衬且和谐悦目的效果。例如:将胡萝卜与白萝卜制作成金银蒸菜,其颜色呈现出红白分明的特点。芋头蒸肉、茼蒿蒸肉、“腰子挂小肠”以及“竹篙打老虎”等品种,都突出了主次分明的特点。在艺的方面,天门蒸菜在选料时十分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天门蒸菜美食文化注重将色、香、味、形、艺、养、器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人们能够获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综合享受。

    天门蒸菜使用的蒸器主要包含:甑,蒸笼,屉隔,瓮子,溜子,鼎锅等。这些蒸器大多由竹、木或铁制成,如今使用的是铝制品或不锈钢的蒸笼。关于器皿的使用,在唐代,陆羽先生就对饮食器皿——鼎或釜提出了要求,即“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且完美表达。陆羽把煮茶的风炉刻上“伊公羹,陆氏茶”的字样,这是将以味道治国的厨师宰相伊尹“五味调和”之法与治国相融合,于是就有了“治国若烹饪”的说法。

    天门蒸菜在选料方面讲究和谐统一,在制作上讲究搭配协调,在加工时讲究阴阳相济,在调味上讲究五味调和,在食用时也讲究这些。这是吸收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对饮食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而形成的。《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谷可用来滋养身体,五果可作为辅助,五畜可起到增益作用,五菜可进行补充,气味调和后服用,以此来补充精气。”天门蒸菜在用料上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天门蒸菜的用料都佐以米粉或淀粉并加上调料来拌味。荤蒸的主料大多是鲜味浓厚的鸡、鸭、鱼、肉,辅料大多是清淡的蔬菜。素蒸是以植物性的瓜、果、菜为主,辅以肉类相搭配,这样能让肉里有菜味,菜里有肉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荤素相配。

   


    调味时注重五味的调和,即酸、甜、苦、辛、咸。“调”不仅指调味,也不限于盐、醋、酱、糖等味料的调配,而是通过主料、辅料、味料的配合以及各种烹调手段来美化菜肴味道。“和”是为了寻求味道的适中,实现综合味感,让五味融合于一道菜肴中,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炮蒸鳝鱼时,在上味环节要加醋酸进行拌味,以此消杀腥味。又如盐,它不仅仅代表着咸,还能够“提味”,也就是能把其他的美味突显出来,这是因为肉类中含有呈鲜物质,只有加盐之后才能将其激发出来。然而,这两种效应必须让呈腥、膻、臊和呈鲜的物质与致酸、致咸的物质发生“化合”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条件是让它们溶解在水中,通过用火加热来促使其反应。

    在制作工艺方面,要求做到用料有主辅之分且相互搭配,形状有粗细之别且相互搭配,质地有软硬差异且相互搭配,颜色有浓淡区别且相互搭配等。用火的时候,对火候也有要求,需文武并用且大小搭配。有的用武火快速烧熟,有的用文火慢慢焖熟,有的用猛火压制熟。在食用方面,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调味和配菜,冬天的味道醇厚浓厚,夏天的味道清淡凉爽。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关于阴阳平衡、和谐统一,天门的祖先对此匠心独具。陆羽《茶经》在“四之器”中讲述了烹饪用的风炉。在风炉之上刻有“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并且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卦象来解释,巽象征着风,离象征着火,坎象征着水。这意味着烹煮时水处于上方,风从下方吹过来,火在中间燃烧。风炉是土做的,釜是金做的,木炭是木做的。在烹煮过程中,阴阳五行都具备了,并且相互配合得很和谐。所以,烹制出来的饮食能够“去百疾”,保障健康。

    天门蒸菜在原料选配等方面都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这构成了天门蒸菜以美味为核心的饮食文化,其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相济、五行相合,目的是重生养生。这既是天门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五、不断创新的餐饮文化给天门蒸菜增添了“蒸”的花样

    天门的蒸菜美食在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粹。在当代,它汇集了国内八大菜系的众多风味。历经一代又一代烹饪大师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了天门那丰富多彩的蒸菜品种以及独特的蒸菜方法。

    天门蒸菜的基本原理为利用蒸气进行加热,以促使原料成熟,这是一种烹调方法。“蒸”出来的菜肴品种丰富且花样多样。其中肉食类有蒸扣肉、蒸排骨、蒸牛(羊)肉、蒸蹄花、蒸肥肠等;水产类有蒸青鱼、蒸鳅鲢、蒸鳝鱼、蒸才鱼片、蒸田螺等;蔬菜类有蒸青菜、蒸萝卜、蒸芋头、蒸莲藕、蒸地米菜、蒸茼蒿等。蒸菜种类繁多,它“蒸”出了人们的口福,也“蒸”出了人们的精彩生活。从蒸法方面来看,有粉蒸、清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造型蒸等。现在就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三蒸”进行举例说明。

    粉蒸有多种方式,其中粉蒸茼蒿极具代表性,它颜色翠绿,清香鲜软;粉蒸猪肉色泽棕红,滋味鲜美,肥而不腻;粉蒸鸡块颜色微黄,软嫩味香;粉蒸甲鱼色泽调和,肉质嫩软,胶质味鲜,且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天门有一种很有名的菜叫“竹蒿打老虎”,也叫“压桌”。它是用莲藕和猪肉混合后,拌上米粉和佐料,然后上笼蒸熟制成的。此菜兼具莲藕的清香软和以及猪肉的滑润。“清蒸”这种做法是把食物放入调好佐料的汤(水)中,接着放入笼中蒸熟后供人食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有清蒸全鸡和清蒸鳊鱼,这两种菜保持着完整的形态,呈现出原色原味,肉质软烂且脱骨,味道醇香可口;清蒸甲鱼,其汤清澈,汤汁鲜美,鱼裙柔软,肉松且味美;清蒸鳝鱼,肉质滑嫩,香味十分浓郁,已被收录进《中国菜谱》。“炮蒸”这种方法,如今只有天门的专业厨师能够制作。据了解,在粉蒸无鳞鱼类时,会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从而使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其中有一道菜极具代表性,那就是炮蒸鳝鱼。这道菜在干驿地区做得最为出色。它口感滑腻爽口,味道鲜醇开胃,令人回味无穷。

    蒸肉、蒸鱼、蒸菜与荤蒸、素蒸、混蒸。这是从蒸的原料与成品的类别方面来说的。“蒸肉、蒸鱼、蒸菜”指的是仅用一种原料进行烹饪。“荤蒸”是以肉、鱼、禽等动物类作为主要原料的蒸法;“素蒸”是以蔬菜、瓜果类作为主要原料的蒸法;“混蒸”就是把肉、鱼、蔬菜混合在一起进行蒸的方法。现在,多流天门城区有“窖溜子”这道菜,同时在多宝、胡市等乡镇流行着“甩蒸笼格子”,它们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三蒸”菜肴。

    城区有“窖溜子”,它是将一蒸盆倒扣在烧水蒸汽的锅上,蒸盆上挖有三个小圆孔,孔上面安装着三摞小蒸笼,每摞蒸笼大概有十多个,每个小蒸笼都蒸着花色和品种不同的蒸菜。“窖溜子”的最大优势在于:品种齐全,花色多样,熟得很快,能够供多人同时进餐食用。

    “甩蒸笼格子”是湖北天门市多宝一带的名菜。在旧时乡下农忙时节,大家常常相互帮忙进行抢种抢收的工作,而主人会用“蒸笼格”来招待帮忙的人。其做法是使用直径约三尺左右的大格蒸笼,在蒸笼下面垫上藕、毛芋、萝卜、红薯、白菜、土豆这类的素菜,在上面用千张、豆腐进行覆盖,俗称“雪花盖顶”。接着放入油、盐、酱、醋、葱花和姜末,稍微进行拌和。之后用大火将其蒸熟,端上桌子就制作完成了(也有先蒸熟再淋上佐料的情况)。这样的招待方式,既简便快捷,能节省时间,又经济实惠,能够让人吃饱肚子。倘若主人家的条件好些,在格子的上层加上一些鱼、肉之类的荤菜,那就更能体现出招待的丰盛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蒸笼格”的内容随之不断丰富起来。鱼和肉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用料,制作“蒸笼格”的水平也在持续提高。每逢节假日,或者有客人来访之时,一家老小以及亲戚朋友都会团团围坐在一起,那场面十分热闹。在这个时候,“格子”不仅仅只是一道菜肴,更是将亲情和友情融入其中,让人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的愉悦。

    如今,“蒸笼格”从寻常百姓家走了出来,踏入了市场。人们对传统的“格子”作出了改进,让蒸笼格变得更小了,其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佐料的调配更符合人们的口味。一筷子夹下去,有荤的,有素的,有红的,有白的,吃起来的口感是嫩嫩的、脆脆的、香香的,让人越吃越想吃。

    近年来,餐馆旅游业得到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天门餐饮文化不断创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在蒸菜技艺方面,名厨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建国后第一代厨师倪菊佴在制作筵席时创造出了蒸菜拼盘;第二代厨师倪海清、毕骡字、杜祖发对花色拼盘以及蒸菜原料搭配进行了创新;第三代厨师杨同生、范开武、戴炳进一步发展了花草、凤雀等造型的蒸菜,其中范开武制作的“彩蝶”“丹凤朝阳”“松鹤延年”等在全省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天门蒸菜在出人才的同时,也在持续吸取各地饮食的精华来创品牌。在湖北省的美食节上,一道道精美的蒸菜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像十大传统蒸菜以及蒸面点小吃等。这些蒸菜让人们对天门饮食文化的开发、创新和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目前,天门被称为全国蒸菜之乡。天门曾多次举办蒸菜美食节。天门全面实施了“名师出名菜,名菜扬名店”的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天门蒸菜的品牌必定会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天门文艺投稿邮箱: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19 22:29 , Processed in 0.08724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