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年轻人逃离社交媒体倦怠的深层原因与应对策略解析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35
发表于 2025-2-26 00: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享受着在线社交的便捷与快捷,与此同时,也开始被各类信息所环绕。社交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活动里,遭受到负面比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以及代际交流等问题的烦扰。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社交媒体倦怠”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扩散开来。

    年轻人为何会逃离社交媒体呢?逃离和倦怠是否有应对的办法呢?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腾讯媒体研究院的本篇文章,会为你深入剖析“社交媒体倦怠”的深层逻辑以及应对之策。

    你是否有被社交媒体所左右的感觉呢?朋友圈是否设置了仅能展示三天的内容?有没有过想要卸载社交软件的念头?类似这样的感受和行为并不罕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行互联网脱退的尝试,不再在网上频繁活动,选择屏蔽、卸载短视频以及社交类 APP,甚至注销自己的账号,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如同死亡般的状态”。

    创始人 Pavel Durov 近日分享了十点人生忠告。其中一条与社交媒体相关。他表示,社交媒体带来的海量垃圾信息正在损害我们的幸福和创造力。而断电抽离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其实,上述现象并非新鲜之事。在 2004 年的时候,学者 Adam 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他首次提出了“社交媒体倦怠”(Media)这一概念。关于“社交媒体倦怠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普遍认为,“用户对社交媒体活动有消极情绪反应(如疲劳、无聊、不感兴趣)、退出社交媒体的倾向”是其核心概念。

    社交媒体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在国内变得愈发普遍。CNNIC 发布的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 10 亿。越来越多的用户借助社交媒体来分享信息,同时也与他人建立起联系。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依赖在加深。一些年轻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沉迷其中。然而,他们在沉浸之后又会觉醒,之后会对社交媒体感到厌倦,接着开始尝试“数字节食”或者“数字戒断”。这使得用户流失逐渐成为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紧迫危机。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前因后果。

    社交媒体倦怠是如何产生的呢?自我呈现以及印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社交媒体使得社会互动与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形象管理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们出于职场形象的需要,会对社交网络中发布的自拍照加上滤镜,以塑造“理想视觉形象”;人们出于个人生活的需要,也会对社交网络中发布的自拍照加上滤镜,以给他人留下“理想印象”。

    在目标受众面前建构并呈现出一个“理想自我”,这是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常用的交际策略。该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另外,依据认知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R.)的“三重自我”理论,“自我”的最终形态是自传式自我。自传式自我的塑造过程,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交往期间,以及在纵向时间流动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并巩固自身形象的过程。

    社交媒体用户会受到他人评价以及自我身份确认的影响。他们在决定是否发表动态,以及是否点赞评论时,会选择呈现自我的方式,从而形塑自传式自我。微信朋友圈是强关系互动社区,微博是弱关系交流平台。每个账号个体不只是进行表达分享,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展演”自己,在“装饰”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人设”,为获取社会资本而进行“投资”,这种投资行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2. 部落边界的收缩与隐私保护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从前是中心化的,如今发展到了多中心化。“部落”时代已经到来。何为部落?部落是一个社交生态系统,它由一群基于共同兴趣标签而扎堆讨论的人组成,是兴趣聚合的。用户的信息获取以及社会交往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以地缘、趣缘、业缘等作为基础,呈现出圈层化。在社交媒体上,大多数部落是相互隔绝的,并且部落的边界范围处于不断收缩或者重新调整的状态。

    部落边界收缩,对社交媒体用户影响大,尤其对年轻人影响最大。他们是互联网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被贴上独立、特立独行的标签。他们善于快速接收外界信息,倾向于在线交流,且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常导致误解和冲突。这些问题会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出于关怀和教育的目的,长辈有时会运用手段来干预在线活动,例如强迫孩子更换头像等。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兴趣降低。

    最后,人际关系从强连接的家人、亲密朋友转变为弱连接的同事、合作伙伴等泛关系。这样的转变增加了被人恶意截屏、转发、评论的风险。因此,朋友圈都变成了三天可见。总而言之,当个人生活在社交媒体中暴露所获得的自尊、自信等收益越小时,就越倾向于产生社交媒体倦怠。

    3. 过度连接导致的感知过载

    感知过载指的是用户主观上感觉到的社交媒体内容超出了个人能够处理或者有效利用的范围。这种过载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社交方面的过载、信息方面的过载以及系统功能方面的过载。

    一个人最多能交多少个朋友呢?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的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了“150 定律”。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和资源使得其能够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 150 人,而其中毫无保留、属于亲密支持的朋友仅仅有 5 人。然而,社交媒体账号上却有成百上千的朋友,这让我们陷入了社交过载的状态,疲于应对,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这些社交关系。

    另外,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也就是低质量信息会把高质量信息排挤出去。这样就导致了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情况。内容整体的“价值密度”降低了,有价值的内容被大量的内容所淹没,用户去发现有价值内容的成本反而提高了。个性化推荐的出现,只是在类型方面缩小了范围,并没有从数量上解决过载的问题。

    服务过载,社交软件功能愈发复杂,学习成本随之升高。一些操作过于繁琐,致使用户疲于应对。并且,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将算法推荐、热搜榜等看似客观中立的技术当作营销手段,其背后隐藏着经济力量的操控。买热搜、买粉丝、建立虚假账户等行为,既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又消耗了用户的耐心。

    二、“反连接”下的“信息戒断”与“数字节食”

    今天,我们身处“连接社会”。从“社交”视角看,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连接”所替代。每一个具体且富有个性的人,变成了抽象且单薄的数据收发节点,被当作透明且无情感的流量。“连接”消除了“远”,也摧毁了“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无差别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感不复存在了,也无法再感受到“毗邻”的状态和“切近”的感觉,然而却对未来的风险有着亲身的感受,仿佛置身其中。

    灾难、危险、坏消息会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在第一时间弥散远扬,从而连接社会,使风险事件变得可见可感,让人们惴惴不安。

    社交媒体连接着社会,上面充满了冲动和对立。人们开始借助“反语保护”以及“抽象文化”,以此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端。而那些陷落在这种氛围中的人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倦怠与无助。

    此时,“数字节食”出现了,它为用户“反连接”提供了新的方向。“数字节食”也叫“数字轻断食”,意思是对待众多的数字信息要像减肥节食那样加以克制,数字信息的摄入也应该适度适量。

    有些激进的人士已经开始“自造戒律”并且进行“信息戒断”。在豆瓣上,“戒断 XX”小组聚集了数万名组员,该小组通过打卡、科普、经验介绍等形式来帮助参与者进行各种“戒断”行为,例如戒断购物、戒断短视频、戒断社交媒体,甚至连手机和互联网本身也在戒断的范围之内。

    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2018 年,Hill 发布的《Z 世代社交媒体调查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减少了对社交媒体的使用。34%的年轻人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当用户被大量信息包围时,需要在与这些社交网络的关系维护上花费大量时间,于是一些用户会选择远离并放弃社交媒体。

    互联网用户在连接和反连接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既是用户的一种情境性需求,也是用户作为有主体意识的人所拥有的一种新权利。当然,“反连接”并非是对数字信息“零接触”的号召,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获取信息就如同获取生活必需品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信息戒断”不太现实,而对于那些疲于应对信息浪潮的受众而言,“数字节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它有利于摆脱社交倦怠的负面情绪,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未来,“数字节食”的意识与能力或许应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素养,这种素养是人们在网络时代保持独立与自主性的基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胡钰教授称,理想的互联网被称作“缓解焦虑的瓦尔登湖”。面对自然之水,人们能够获得“瓦尔登湖”般的安静与满足;而面对信息之海,只会激发无尽的焦虑。

    如果说理想的互联网媒体如同“缓解焦虑的瓦尔登湖”,那么保持思考便是我们前往瓦尔登湖的唯一便捷路径。接着,有哪些实际的途径能够达成“数字节食”呢?

    三、“社交媒体倦怠”催生科技行业新风口

    “信息过载”以及“过度连接”的现象,还有社交媒体上极端信息、暴力信息、炫耀信息以及谣言等的流行,引发了“逃离社交媒体”这一潮流。

    这股抵抗潮流对科技行业产生了影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纠正。例如,它们开始降低算法推荐的功能占比。还有一些公司推出了人工编辑的产品。像新闻 APP“跨越分歧的阅读”(Read  the Aisle)以及浏览器“逃离泡泡”插件,都在对信息偏向进行技术上的纠正。

    和都宣布重新开放能够按时间顺序显示信息流的选项,使得用户可以在算法信息流之外选择按时间顺序来显示信息。在 2021 年底,新闻部门推出了一款资讯 App,这款 App 名为,并且采用了人工编辑筛选的方式。

    新闻业中,“新闻信”也开始逐渐回暖。维基百科有介绍,新闻信在公元 1 世纪后的罗马城最早出现,之后在欧洲广泛流传,是一种手写的传播形式,最终在 18 世纪报纸盛行时衰落了。

    在上世纪比较流行,然而一直未曾大火。如今,伴随近几年“信息过载”以及“过度连接”所引发的社交倦怠等问题,那些主打创作服务平台等的产品获得了重生。

    在社交媒体喧闹不停的情况下,用户摆脱了算法的影响,能够自主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从而减少获取无用信息;创作者与订阅者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平等,每一位订阅者都可借助邮件直接与创作者进行交流;并且创作者能直接“拥有”粉丝,其内容可直接发送给订阅者,无需经过算法的筛选与屏蔽。

    另一个新上线的是英文平台 wiki,它也是例子之一。wiki 是一个英文网上论辩平台,其中所有的观点和谈话都呈书信式,其内容包罗万象。.wiki 是一个严肃评论平台,它网罗了众多一流的学者。与一般的作者专栏不同,.wiki 上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须通过正式的书信进行沟通,并且不支持即时评论。正因如此,每一位作者在发言之前都会深思熟虑,这也就保证了互动的深度。

    播客再度流行。播客类似于网络电台,是一种能够被订阅、定期进行更新且有固定主持人的长音频内容形式。

    播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图文和视频低。听觉有自身优势,能让情感和真诚的密度更高。还有一些特殊优势,比如私密性,戴上耳机后可体现;单一性,听觉能排除很多视觉干扰因素;融入性,视觉尤其视频会单独“制造”空间,而音频可融入现实空间。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信息匮乏的时代,人类为了实现信息的传播以及与他人建立连接,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介技术。而如今到了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今天,却开始为信息的过载以及过度的连接而苦恼。

    正如学者彭兰所言,这一切中,互联网的运动更像是钟摆式的运动。它的运行法则以及具体的产品,都在持续摇摆。未来,这样的摆动或许还将继续下去。社交媒体倦怠并非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反连接也不是唯一或终极的答案。技术的作用下,怎样去优化用户体验呢?怎样为了人的自由以及均衡发展提供更优的基础呢?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互联网居民需要认真去思考的事情。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2 00:39 , Processed in 0.066993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