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公示,打造三纵三横发展走廊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29
发表于 2025-2-25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莞时间网 1 月 9 日有相关报道。要打造“三纵三横”的发展走廊,以此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体系,并且要着力去构建森林进城、碧水织城、农田融城这样的美丽东莞。

    1 月 9 日上午,《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 - 2035)(草案)》开始对外进行公示。市自然资源局的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表明该局负责牵头组织开展《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 - 2035 年)》(即《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当下,该规划已经形成了草案,为了能够广泛凝聚社会的共识,现在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总体规划》包含 8 个篇章,从高位定位等方面对未来进行预判,同时对 2035 年的东莞进行了展望。1 月 9 日至 2 月 7 日为草案公示时间,若有意见或建议,可通过电子邮箱,也可书面邮寄至东莞市东城大道 268 号的东莞市自然资源部门反馈。

    六大片区调整 石龙划入城区片

    东莞依山临水且三江汇聚,它是广深“双城联动”的重要链接纽带。《空间规划》有着高点的定位,将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聚集起来。到 2035 年,要打造出“湾区明珠、科创新城、产业名城”,使其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在“双区”建设的背景和机遇之下,东莞会深度地融入到“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当中。东莞将与其他地区携手,一同打造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并且,东莞会和大家一起建设富有活力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以及世界级的城市群。

    《总体规划》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与广州、深圳、惠州周边城市的联系予以强化,致力于打造出“三纵三横”这样的发展走廊,进而形成“田字形”的发展骨架,并且着重构建起“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被称为“一主”,它是全市唯一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展示我市现代化都市形象的主要区域。滨海湾和松山湖副中心被称作“两副”,它们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其资源要素配置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职能展开,体现了制造立市的城市特征。

    “六片区”里,中心协同片涵盖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以及滨海片区;特色均衡片包含临深片区、水乡片区和东部片区。需注意的是,六片区与之前相比有所调整。

    其中,石龙原本属于松山湖片区,如今被划分到城区片区。黄江和东坑原本属于东部产业园片区,现在它们被划入了松山湖片区。实际上,在之前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里,黄江有一部分区域处于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范围内;而东坑,从区位上看靠近松山湖北部,与松山湖紧密相连接。

    原来的东部产业园片区变成了东部工业园片区。石排从原来的松山湖片区被划入了东部工业园片区。

    构建“四大创新体系”

   


    巩固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东莞位于珠江东岸。东江在其旁环绕,珠江在其旁环绕,狮子洋在其旁环绕。莲花山脉横贯东西且融入其中。它坐拥着山、海、江、城相互交融的自然地理格局。从而形成了“六分是山水,三分是园林,还有一分是农田”的自然禀赋特征。

    《总体规划》秉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推动山水田林湖海的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其致力于构建森林进城、碧水织城、农田融城的美丽东莞景象。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到 2035 年时,东莞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为 40%,而城镇空间占比为 60%。

    以东莞南部山地、水乡湿地以及东江水系、狮子洋等重要生态空间为依托,构建起“一屏一区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一方面对南部山地丘陵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抚育的森林总面积达到 150 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对全域的农用地进行整治与修复,建设 10 个以上的耕地保护集聚区;同时加大对北部河湖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力度,新增 10 个湿地公园。

    改革开放之后,东莞以外向型经济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它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在“双万”这个新的起点之上,东莞提出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这样的城市特色。

    《总体规划》明确,要用创新给予制造业发展力量。要加快构建源头创新这一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这一体系,加快构建成果转化这一体系,加快构建企业培育这一体系,也就是“四大创新体系”。通过保持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从而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之都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东莞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一是做强优势产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三是做精做优传统产业;四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其中,以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以及设备制造这两大优势产业为基础,对核心环节进行补强,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巩固好,把千亿级设备制造企业产业集群打造出来。主动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努力打造出一批在竞争力和支撑力方面更强的千亿产业新支柱。

    规划6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目前,东莞的常住人口为 1047 万,实际服务管理的人口是 1184 万。《总体规划》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以及人口结构优化的未来走向,全面考量人口的实际需求,对居住结构进行优化,提供既低成本又具备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东莞现状常住人口中,村居的占比为 56%,厂居的占比是 20%,城镇居住的占比为 24%。《总体规划》对三类居住比例进行了优化,把“城、村、厂”居住人口现状的“262”结构,调整为“541”结构。到 2035 年,规划的常住人口中,村居占比在 35%到 40%之间,厂局占比在 10%到 15%之间,城镇居住占比在 45%到 50%之间。

    《总体规划》为常住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且标准较高,重点为“一老一少”提供服务,以此打造深度城市化的样本。可以预见,在未来,新增的教育设施用地在全部新增公共服务用地中所占比例为 60%,规划的床位数比现状增加了 140%,养老设施用地比现状增加了 107%,床位数也比现状增加了 100%。

   


    展望 2035 年,东莞会从通道城市转变为枢纽城市。东莞将从“汽车城市”转变为“公交城市”。东莞依托第二高铁站来打造东莞中心站,以此实现高铁进城。东莞通过穗深、佛穗莞、深莞增、中南虎等城市铁路,能够与湾区核心城市实现“直连直通”。东莞加快推进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跨江通道的建设,从而促进珠江两岸聚合发展。

    构建大公交体系,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呈现多模式、一体化且差异化的特点。到 2035 年,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 475 公里;到 2050 年,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 690 公里。要实现“三心”之间的联系时间不超过 45 分钟,并且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绿色出行方式在全出行方式中的占比不低于 75%。依托深圳都市圈,将“二主六副”铁路枢纽布局稳固下来,同时强化东莞六大片区与广深的衔接。

    附件:

    相关稿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2 00:36 , Processed in 0.11021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