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北京联合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机器人学院加挂人工智能学院,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034
发表于 2025-1-19 04: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查评估为契机,深入开展自我教育。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管理、以评价促实力。学校推出“审核评价学院行”栏目,沟通分享各学院不断完善“三轮育人”格局,全面落实“以中心为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落实“四个回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举措和成果、特色和优势,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016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机器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德毅担任首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 2024年5月,增设人工智能学院。学院现有软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以建设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型工科院校为发展目标,贯彻“以载体聚集学科专业、以科研问题带动科学研究、以科研问题带动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科研任务,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产学研应用、校企共育、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能力强,与国际接轨,德才兼备。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思路,积极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新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积极打造校政企协同的“大思政课”建设机制,以三个“全国党建工作模范支部”为示范引领,通过“依靠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传承、融合发展,学院以“院士引领、机制创新、传承融合、系统发展”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着力培养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提供综合性新工科人才,努力建设有影响力的新工科学院。

    软件工程(机器人创新实验班)

    2、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实施,成效显着。

    学院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2020年,制定了《机器人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和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继续根据“温科技”的特点,推动“专业思政”建设。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2018年以来,学院已连续举办7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近三年,涌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教师3名、优秀团队3个、特色精品课程3门、优秀专业思想政治教师1名,2022年《计算机网络》被评为。课程带头人杜宇教授被认定为北京市思政课名师,课程团队被认定为市级思政课示范课程。北京市政治课教学团队。

   


    3、产教融合支撑新型工科院校建设

    学院整合机械、电子、软件、控制、人工智能等机器人产业所需相关专业建设。专业交叉融合,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联合规划、联合组织、联合实施”的紧密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学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与企业共建六大产教融合社区,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教融合社区、信息创新加密产教融合社区产业、智能交通、车联网产业产教融合社区。教育融合共同体、国家人工智能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信息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公司深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机器人领域人才奠定了基础。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强化政产学研应用,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 2023年获批北京市本科院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项目。 2024年4月,学院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刘冰冰教师团队荣获校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赛一等奖(中级及以下组),并于2024年荣获第四届北京高校产教融合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整合赛道竞赛。

    4、人工智能提升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打造“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通过“产学研应用、校企共育、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通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软件设计、智能硬件设计、智能控制、智能产品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水准、追求卓越、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工程师。”探索与《机器人产业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机器人研究所人工智能科教融合实验室

    5、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优秀实践能力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以实践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任务为切入点,优化培养方案,推动创新以及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创新。按照学校印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要求,开展“小龙卷风”系列低速智能车辆、无人机飞行控制等课程的应用与实践开发了《低速无人驾驶原理与应用》。 《智能交互技术及应用》《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实践》等系列专题教材。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纳入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工智能+专业”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面向各专业群体、体现交叉性的宽泛平台课程和课程模块。 -多学科专业整合。

    学院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点任务,将科研项目、科研训练和特色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四年的持续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学院建设了20辆“小龙卷风”系列专用智能汽车的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专用智能车辆包括高尔夫球车、接驳车、巡逻车、消防车、送货车、情侣车等,并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将专业实验与科研培训融为一体,缩短学习与应用的距离。依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融合课内、课外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每个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一个项目 学科竞赛目标是在参加国际、全国及北京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每年有近500名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项,近300名学生获得市级竞赛奖项。

    来源|机器人学院

   


    排版编辑|孙家同、曹雨田、张扬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16:42 , Processed in 0.07051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