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互联网作为国家文化建设战略性资源对国民精神培育的影响及全球政策协调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070
发表于 2025-1-16 16: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互联网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资源时,直接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民族知识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从更高层面关注互联网和信息社会的管理,不仅是中国,也是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一些代表认为,不存在单一的信息通信或知识社会,未来可能会出现地方、国家和全球各级的社会。 [1](p.509)互联网作为全球资源和多层次信息空间,需要体现和协调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在制定全球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利益。网络文化在带来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与我们主流社会的行为模式和现有的文明习惯发生冲突。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必须建立自己的主导方向和规则。国际社会的努力表明,这一问题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西方学者认为:像过去的现代主义者一样,新虚拟世界的预言家常常忽视必须建立规则来管理网络空间的事实。这些规则不仅要保护合法用户、惩罚犯罪,还要保护知识。财产。规则制定需要权威,无论是公共政府、私人管理还是公司治理的形式。 [2](p.258) 制定网络法规,马上就会有人提出一个经典的政治问题:谁来牵头?以什么方式称霸?这些问题涉及不同社会(包括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不同精神维度(包括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多重融合和差异关系。

    一、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主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主流文化倡导的公共道德、法制、秩序、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有凝聚多元、广泛认可的文化形态的能力;又由于主流文化与主流媒体相互依存,具有优越的传播条件。主流文化承担着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和信息技术模拟、综合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虚拟空间,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倾向和相对恒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为网络群体所认同的社会心理、价值倾向和相对恒定的行为模式被称为“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有时也称为亚文化)。虽然它与主流文化属于同一精神境界,虽然具有相似的属性,但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控制方式却截然不同。特征。

    主流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各个民族形成的文化主体是一个体系,其核心是传统价值观。在各种文化取向中,必然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那就是主流文化,它引导舆论走向,以自己的价值观对非主流文化施加影响。主流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获得了认同感,如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等。

    网络文化比主流文化更加离散,因为:首先,“它们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且高度差异化,根据每种文化的轮廓和每种身份形成的历史根源而变化。”其次,这个“虚拟世界”习惯于“标新立异,重新审视既定的社会规范”,尚未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第三,从政治认同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体现了三个层面的政治文化。相当一部分网民倾向于“普通政治文化”、“平民政治文化”,与主流话语相距甚远,认知度有待提高。 。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主流文化自觉遵循民族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地域、民族、宗教、性别等特征;而正常的网络文化是超越国界、超越族群的,从其生态环境上来说,网络文化的起源与主流文化的起源并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世界’与‘民族’的统一。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吸纳、吸纳。”排斥涉及融合与斗争、渗透与反抗……但是,文化的世界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排斥或消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来推动。丰富其发展。中华文化健康有益的民族特色正是“[3](p.54)笔者认为,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不同“版本”的文化思潮对主流文化有着渗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在吸收不同文化精华的同时,必然会启动选择和改造的过程。主流文化的根源最终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流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其属性的核心特征。这是毫无疑问的。

    相对而言,网络文化更深刻地体现了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在认同主流文化理念的同时,积极为主流文化提供精神营养,成为多元文化版图的重要力量。在网络文化打开精神世界之窗的时刻,考验着主流文化的统治力。

    2、主流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

    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已经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构建。随着时代精神、人文环境、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主流文化必然会经历冷却、重铸的过程,从宏观指导转向微观引导,从而发挥实际效果,成为“积极改变世界”的真正力量。主流文化的主动性体现在它通过具有引领和整合功能的现实生活渠道,真正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大多数人的精神回应。这些务实的做法包括走下宏观指导的“神坛”,与网络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只有深入到网络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当网民真正体验到“崇高”的“精神美”,当网民能够从每个“自我”中发现网络的“大我”时,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才会显现出来。只有这样,网络文化的引领和融合功能才能发挥出来,主流文化“锻造网络”的艰巨作用才能开始发挥作用。

    与主流文化相比,网络文化的精神建设更为迫切。首先,网络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破坏、商业活动欺诈等犯罪现象扰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秩序。我们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直接面临着“放大自我”和“拒绝崇高”的网络价值取向,而这两种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社会现象的土壤。如果说互联网的工具性被负面利用,那么首先是因为互联网活动中当地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精神被扭曲了。

    从分散度来看,网络文化远高于主流文化。迄今为止,虚拟世界尚未形成自己成熟的文化核心。表现在,网民的判断和行为方向常常各奔东西。互联网的焦点无法维持和延续。一旦聚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持己见。互联网的高度离散性表明,“放大自我”、“拒绝崇高”的互联网价值取向并没有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也没有发展成为网络文化核心的绝对潮流。然而,网络上低俗、不健康信息泛滥却是不争的事实。唐一杰先生曾倡导一种从“他者”反思自己的文化研究方法。他指出:这种以“互参照”为核心、强调从“他者”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已逐渐被中外学术界所接受,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4](p.2)当前的网络文化研究也需要“内外兼修”的视角。这里的“内”是指网络文化圈内的文化现象,“外”是指网络文化圈内的文化现象。外部文化现象(包括主流文化)。创建网络文化的主体结构、构建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需要研究者具有世界视野和历史深度,能够从内而外地观察世界的变化、从外在观察网络的变化。 。

    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但它们的建构却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不断交流的实践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两者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我们希望未来对中国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可以朝以下三个方向努力:一是深化对两个文化维度特征的认识;二是加强两种文化维度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和探索;三是保持对网络新现象的敏感度,尝试运用多样性研究方法,自觉反思两种文化维度的精神和行为差距。

    三、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的“融合影响”

    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两种文化互动产生的四种力量。在两种文化融合的影响下,产生同化和认同效应。

    (一)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同化效应

    主流文化依靠自身的引领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民的行为中。我们把这种力量称为“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同化效应”。这股力量的方向是从主流社会走向网络,同化的动力来自于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空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主导能力。

    网络文化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网络文化对应的主流文化理论上是指各国的主导文化体系。对于网民来说,同化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国家的主流文化。然而,与其他精神领域相比,互联网留给外来文化的空间已经很小。更广阔的空间,包括世界各国主流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如果国内主流文化和国外主流文化共同肯定某种普世价值,同化效应就会加强。 2007年7月开始,由美国在线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资助、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轰动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视频播出后,中国网友也在网上掀起了“超越仇恨”的反思热潮。

    如果不同的主流文化倡导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网民接受的同化效果取决于源文化体系采取的同化方式、网民对不同文化观念的理解深度以及网民的主观认同态度、认同环境和身份。网友们。过程。显然,非普世价值观的同化效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我们这里所说的“同化”,其实就是主流文化价值观和策略理性渗透到各个网站的过程。它与互联网亚文化的融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首先,依靠主流网站的大力支持。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央电视台国际网、中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少年网以及知名商业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应播放发挥主流网站作用,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骨干作用。不断就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组织平等、真诚的对话,逐渐凝聚人心。

    其次,建立政党和政府网站,政府官员、政党专家学者开设博客,与网民积极互动,讨论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高层领导在加强对民生关注的同时,还要培育网民。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针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或虚假)报道,相关部门或专家在网络上及时回应,也是“同化效应”的体现。

    鉴于信息社会政治参与方式的变化,鉴于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主流社会与非主流社会的关系,许多国外政党及其领导层正在反思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做法。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同化趋势。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党,还是越南、埃及、南非、突尼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团体,大多都有自己的网站各党派领导人定期或不定期与群众会面。在线对话,解答公众疑问。

    第三,主流文化要主动适应,发挥引领和融合作用。网络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必然体现,也是网络本身的特征。主流文化引领互联网文化的同时,也要把握现有价值观和关怀的关系,鼓励互联网创新和想象。主流文化既要积极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又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网络实践培养了创造性、生动的心理活动模式和思维习惯。主流文化倡导者对网络新文化现象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的结果。

    (二)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识别作用

    在主流文化的催化下,网络文化产生了与主流文化走向一致的突变。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效应”。这股力量的方向是从网络走向主流社会,认同的来源来自于网民主动进入主流社会视野的热情,“引起关注”是这股力量的本质特征。

    互联网对普世价值和社会道德的关注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过程。作为互联网的先驱,当时的科学家和军事管理者无法预测“全球网络”的复杂情况。当时的网络覆盖领域很少,用户(只有极少数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自律程度很高。 ,因此互联网的创始人并不认为在线行为需要受到监管。此后,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用户身份由简单演变为复杂,促使网络社会反思网络规制的必要性。为了健康发展、实现信息共享,重新审视自身行为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重塑网民的道德意识、树立合理的互联网价值观、形成新的互联网群体的共同责任。互联网订单。

    从整体文化环境来看,中国主流文化可能也一定会与网络文化的某些元素发生冲突和碰撞。然而,主流文化的道德标准仍然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发挥着主观作用。一些公开自己官员身份的网民,用真诚的语言与各界人士交流,不仅赢得了普通网民的尊重,也提高了虚拟社区的交流质量。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一旦被认可,就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和谐的需要。这种将群体理性凌驾于个体追求之上的文化形态,客观上抑制了互联网发展消散、消解主流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副作用。

    4.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

    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和影响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填充和疏远作用。

    (一)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在互联网上保持各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鲜明特色是一大主题;同样,加强文化维度之间的对话,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各自的作用,构建一条更宽广、更通畅的贯穿人心的道路也是一个重要主题。依托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拓展网络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补充主流文化现有的核心内容,这种主流文化范围的拓展被称为“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补充作用”。主流文化”。填补空白的角色不同于识别角色。后者主要在政治道德价值观上主动与主流社会保持一致,而前者则依靠创造性的网络实践来丰富主流文化的内容。

    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次要文化社区,在平衡社会生态、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些服务网站针对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充裕”的特点,开发了各种“虚拟游戏”。网民不仅可以深度挖掘各种文化事件、轶事信息,还可以直接开展各种智力游戏和艺术创作活动。除了音乐、戏剧、影视、博览会、旅游等主流艺术空间之外,为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人们创造了新的空间,起到了填补主流文化空白的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异化作用

    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异化作用本质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反应,导致两者关系紧张。在现实社会主流文化有序演化的同时,网络上却出现了局部文化退化、品味下降的现象。后者对前者的秩序提出了挑战。在肯定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异化作用。价值观、道德观与现实社会背道而驰的文化被称为“反文化”。虽然网络反文化不是普遍现象,但它会对现实社会的正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笔者曾在某论坛上发现一篇名为《自杀指南》的文章,这是某网站撰写的详细的死亡方法“教科书”。 1998年,美国一名中学老师无意中发现一名学生在抄袭制造炸弹的材料。老师开始调查,其他学生称男孩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信息并正在组装炸弹。警方随后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枚准备引爆的炸弹,学校将这名学生开除。 [5] 令主流社会深感不安的是,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是否已经停止?

    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信息时,会感到极度不愉快,从而激活心理防御机制,想出很多方法来处理和转化不愉快的信息。 [6](p.218) 由于互联网特殊的轰动效应,互联网会产生特殊的信度和效度。众多网民对某一问题的积极参与构成了一种紧迫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最终会阻碍与其他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形成矫枉过正的局面,影响网络社会的正确判断。网友谴责不道德行为的过程往往会导致“骂人”、“拆服务器”。对不道德行为采取严厉措施,看似“激活心理防御机制”,但实质上是网络行为失序的表现。

    在分析趋势差异结果时,需要区分程度差异和根本差异。从程度上分析,部分网络行为在可控范围内并不构成趋势差异。一旦超出控制范围,就会发生质变,对有序的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从本质上看,一些网络行为从一开始就已经形成了模式。这种对互联网秩序的颠覆威胁这种本质上“划界”主流文化的现象不太可能发生,但其真正构成的威胁却是根深蒂固、动摇根基的,因此需要特别警惕。无论如何,从理论角度区分网络文化走向差异的现象和机制是非常困难的。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因为网民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也因为网络世界实际上还是在现实世界的语境中,所以网络文化中独特的、反常的个体行为并没有成为网络上的普遍现象。我们的总体判断是,互联网“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并不总是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即互联网主导群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会与主张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主流文化。但它不会长期远离主流政治和道德价值观。随着两种精神维度的不断发展和融合,网络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催化下必然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异。变异的程度不仅受网络生态、网民心态和整个互联网开放程度的控制,也直接受对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控制。

    参考:

    [1]《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中国信息年鉴2004[Z].北京:中国信息年鉴出版社,2004。

    [2] [美国]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M].门宏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传寿.党报与主流文化[J].江淮论坛,2004,(4)。

    [4]唐一杰.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J].探索与争论,2004,(1)。

    [5] 约翰·克劳德,“我们能做什么?” 《时代》杂志,1999 年 5 月 3 日。

    [6] [美国]莱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泉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参见[美国]曼努埃尔·卡斯特:《身份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岗位上的精英政治文化、社会中产阶级所表达的普通政治文化以及反映普通民众认知和感受的平民政治文化。参见丁岩:《主流文化的困惑与反思》,《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第102期,第94页。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17:30 , Processed in 0.087603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