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高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的有机融合策略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184
发表于 2025-1-11 1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简介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必然选择[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提高中加强,其他课程也要保持一定的时间。要培育良好的责任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高职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把职业技能的传授和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协同实现传授知识、道德树人的目标。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建设普遍存在价值取向不明确、设计思路不完整、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两张皮”或“硬融合”等问题[3]。信息技术基础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应用技能型通识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挖掘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价值,科学地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

    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和教学理论[4]为基础,将课程的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基础信息技术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中课程。总体设计理论框架如下图1所示。在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各专业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一般性质,明确课程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建设目标;重新解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属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科学创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主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推进。

    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2.1 目标设计

    1)把握学生思想,结合专业需求分析学生学业状况。

    以“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为出发点[5],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目的、需求特征、学习投入、家庭背景、地域因素等进行特征分析。高职学生作为掌握学生思想状态的基础。本着“提高信息素养,服务专业需求”的基本原则,对出版传媒行业相关的工科、文学、艺术、管理等专业进行研究,了解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出版传媒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支撑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图2包括学生特征分析、各专业的需求和投入等背景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等内部因素,以及新时代各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外部因素,设计融入思想政治理念的培养点和教学策略。

    2)以“两性”为基础,结合学科核心能力设定课程思想政治目标。

    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平、创新性、挑战性性,根据教育部2021年2016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6],以信息技术知识为载体,有机地融合学科核心能力,将信息技术学科个性与思想政治理论共性融为一体,充分考虑知识前沿。根据时代特征和时代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字信息意识;增强计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数字化创新发展能力;塑造信息社会责任。 ①数字信息意识,获取、分析、提取合法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中站稳脚跟、明辨是非、自律、责任意识;信息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②计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理解具体与抽象、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掌握并行、迭代、时空等思维方法;锻炼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③数字化创新开发能力,掌握数字化学习方法;具备数字创新和实践素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力,塑造团队精神。 ④ 具有信息社会责任感,遵守信息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意识到信息创新带来的社会问题。

    2.2 内容设计

    1)基于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解构。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文件管理、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数字媒体技术。与其他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不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有技术更新快、知识分散、覆盖面广、逻辑严密、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如何从“文档处理”、“动画设计”、“公式表”中提取知识的价值内涵,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需要,梳理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逻辑联系,将所有内容解构为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承载点[7]。

    2)根据知识的广度和温度挖掘思想政治因素。

    对标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目标,提炼知识点、技能点所能承载的价值属性,逐步提升知识的广度和温度。通过分析知识点所蕴含的逻辑规律、类比概念、辩证关系、历史演变等,凝练知识点的价值内涵,拓展知识广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认识事物、辨别事物。对与错;通过将技能点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增加技能点的熟悉度和亲和力,提升知识的温度,培养学生知善恶、辨别好恶、懂得选择。表1列出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7个主要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具体教学实例。

    2.3 实施路径设计

   


    1)以“三房三风”为基础,增强课程的思想政治融合性[8]。

    “三室三风”秉承以道教、以德教、以乐教的理念。通过点睛之笔、主题嵌入、元素组合等实施方式,将道德修养融入知识技能传授之中。 ,达到水溶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融道入教”是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指出方向、演绎道理,逐步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和标准。 “德育融入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修养道德品质。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9],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教学。 “寓教于乐”是指因材施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学生的兴趣焦点和德育主题,开展快乐教学,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风”是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手段。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讲解信息原理和操作演示时,可以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数字化创新意识等话题,直接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理解,用信息技术“画龙”、理清思维。政治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相得益彰的“画龙点睛”;可以直接使用,无需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将某一信息技术话题提升为思想政治话题,将该话题嵌入到原有课程体系中,讲政治清清楚楚,激发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认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感;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特定的思想政治要素作为信息技术实验操作材料,以“要素组合”的形式添加到原有实验中,以技能立业、修身养性。

    2)依靠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应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结合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线教学作为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微课教学通过AR、VR等智能技术实现,可以有效减少物理实验的消耗,同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体验。这种方式“以学生为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数字化创新发展能力”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在实施办法中的重要体现。

    线下教学以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对实践技能训练的较高要求,线下教学实行“任务驱动”教学[10],主要包括“任务引入→跟随操作→分解操作→讨论交流→复习总结”和其他步骤。与自主学习相比,线下面对面教学是一种师生沟通、生生协作的团队行为。教师言传身教、亲身示范;学生顾全大局,沟通协作,教学互动过程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强调通过沟通、协作、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隐式方式融入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

    3)“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师生共建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建设。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可以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围绕“家国”、“文化”、“奉献”等主题,设计开发数字媒体作品,并运用学习成果结果传达正能量和美德。 ,让课程的思想政治方面进入你的头脑和内心。教师可以结合思政课实施情况,总结典型教学案例,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资源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补充、优化和完善。

    3个教学案例

    《高级动画制作》是《动画基础》教学单元的内容。主要以场景编辑、逐帧、补间动画等前置知识为基础,了解动画中的组成部分,了解蒙版的原理,掌握蒙版动画的制作方法。以及其他先进的动画设计技能。掩蔽的概念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应用技术、实现视觉传达是本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以“‘抗疫保卫上海’主题动画制作”项目为依托进行教学,在强化辩证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懂原理、懂技能。动与静的关系和迭代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标准化操作习惯,提高学生数字化创新能力。

    图3所示为“高级动画制作”章节的教学活动流程。

    (1)课前热身。老师在网上发布了“抗击疫情,留在上海”的设计主题,并要求学生收集素材。通过对图文等信息进行识别、过滤,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可以梳理新闻来源,明辨是非、辨别真假,从而摆脱思想困扰,坚定打赢“抗疫”的信心。即通过“元素组合”的方法,将“抗疫”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

    (二)视频发布。针对教学难点“掩蔽原理”,发布视频微课。基于动与静的关系原理,介绍了掩蔽与被掩蔽视觉效果的产生过程,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技术实现中的指导作用。

    (3)任务导入。线下课堂协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引入具体的制作任务,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掩蔽效应中运动主体与静止主体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画龙点睛》凸显了辩证思维方法在动画设计中的作用。

    (4)按操作进行。学生是跟随手术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反复迭代的“观察与实践”过程,一步步逐步完成小任务,通过技能操作练习小步迭代、一步一步的计算思维方法。

   


    (5)分解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展示错误的操作。通过错误演示的方法,用反面例子凸显违反步骤、忽视细节、操作不规范的严重后果,给予学生必要的警示,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

    (六)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指导。他们强调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意识和细节处理。他们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他们通过树立优秀榜样,激发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评审总结、作业提交和评价。作为本次教学的总结,我们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分析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举一反三拓展所学技能的应用场景,启发学生完善个人设计。

    4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成效评价

    构建“认证、学习、实践、测试、竞赛”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衡量学生的技能成长、行为改变、习惯养成等。效果、行为和过程的观点。成功、思想追求等方面的改变,实现价值引领和技能发展同向。

    《证书》客观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 “学、练、测”主要体现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行为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对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能够直接体现数字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能力等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的及时反馈可以起到激励和调节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价值认同。 “赛”是指信息技术技能竞赛,对学生在主题选择、数字化自主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过程化评价,以竞赛的形式验证学习和成果。应用,以及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5 结论

    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实践探索,提出完整的设计框架,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采用“三寓” “三体”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整合能力,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思政课程实施路径,通过五位合一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 “认证、学习、练习、测试和比赛”。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需要时间凝练和实践检验。未来研究将从实践角度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价值,与时俱进,将“三房三风”思想政治课程融入理论和方法。为应用技能型通识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参考:

    [1] 刘鹤,时颖,金向雷。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合理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3] 谢友如,邱毅,黄玉玲,等。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教研究, 2021, 42(4): 76-84.

    [4]钟永伟,王木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现代大学教育, 2021, 37(2): 66-78.

    [5]习近平.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都能努力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发展条件[J].中国人才,2019(5):2+1。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19:44 , Processed in 0.09929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