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徐州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布局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813
发表于 2025-1-8 16: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 范海杰

    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城市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在淮海大地上,一座日新月异的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今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围绕“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级副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和省级坐标上,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转型,通过高水平持续释放强劲潜力。高质量发展。城市规模、实力、载体、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建设逐步显现其现实性。外貌。

    强化区域经济中心,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徐州锚定万亿GDP城市目标,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为支柱。

    今年7月下旬,江苏省十场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首场全国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在徐州开幕。此次活动旨在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是徐州不断加速技术创新、做强工程机械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徐州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围绕工程机械行业如何展现强修链条、延伸链条的新成果?徐州提出坚持把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强市关键,攀“高”、迈向“优”、争“新”,推进“343”创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前瞻性规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徐州围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构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按照“一个混合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一套要素支撑体系”的模式,建立了“四个一”推进机制,设立了10个集群专班,发布了“343”产业投资热图和成立产业联盟,为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同时,在着力打造产业联盟、打造创新体系、构筑强有力的要素支撑方面,徐州还搭建了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支持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咨询机构和大公司的合作。通过与研究院所、大学、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为了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从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梯队培育、生态系统优化、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推出“六大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国际业务拓展。工程》,展现了支持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新发展的“实招”。

    在全市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正在努力打造产业科学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链条大师”企业,徐工掌握了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制造了4000吨“世界第一起重机”、700吨等一批“重型装备”。吨“中国第一挖掘机”。以徐工为龙头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做强延伸链条、提升产业集群水平、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为优秀科技创新中心,激活城市发展动力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把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增强辐射力的重大举措,坚持人才、教育、科技融合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城市。

    今年11月初,国际地下空间学术会议ACUUS-中国分会场暨云龙湖实验室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徐州举行。会上,“复杂地质地下工程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是云龙湖实验室与徐州地铁集团基于产学研合作、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共同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

    云龙湖实验室是徐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深层次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徐州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实验室作为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100余人。

    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的稳步推进,是徐州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的活生生例子。围绕地球深部领域国家战略科技部署,徐州正在推动省级实验室建设,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强国地球深处的力场。

    从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创新源泉,到培育行业细分领域技术创新个体领军企业;从加快建设“1+3+100”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高校产学研合作体系,到不断优化徐毅“两区一市”的区域创新布局作为徐州高新区、徐州经济开发区、淮海科技城的核心……徐州正在着力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努力打造淮海经济圈的科技创新高地区,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徐州聚焦特色优势领域,重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升工程机械第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科技创新人才等。深领域科技力量、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创建等,在方向上实现关键突破,在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中发挥带头作用、作出贡献。

   


    在优化园区布局、打造创新平台方面,徐州聚焦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完善“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先行区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徐州高新区是一个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上海交通大学(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是依托上海人才和技术优势而建立的创新平台。在新材料研发、分析测试、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解决国家和行业的“卡脖子”。 “疑难问题5个,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30个,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孵化企业5家。

    集聚创新资源、扩大要素增量、优化创新生态……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各大创新平台汇聚。在创新驱动竞争中,徐州正在加速前行。

    办好教育文化中心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徐州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千万充满活力的市民。如何发挥人文禀赋、转化优势?今年以来,徐州全力巩固和提升区域教育中心地位,努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教育文化软实力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今年春季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被列为年度教育重点任务。市教育部门统筹规划,以“六大品牌”建设为引领,增强辐射力,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整合区域高校资源,打造“共赢淮海”服务发展品牌。推动区域内高校共建淮海智库、共建研究院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牵头组织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协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服务淮海的能力整个地区的发展。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打造跨省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品牌。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现代农林、数字商务、健康养老、智慧幼托、艺术传承六大区域职教集团,共同开设“淮海工匠课堂”,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举办“淮海职教”轮流杯”创业大赛培育“淮海工匠”,服务区域发展。

    打造优秀教师​​培养联盟,打造“淮海名师”品牌。依托江苏师范大学共建优秀教师培养联盟,开展名师培训、精品课程评价、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城乡教师结对等活动.、全面提高地区教师综合素质。

    成立淮海新教育实验联盟,打造“书香淮海”品牌。弘扬“过上幸福圆满的教育生活”理念,消除“五唯”顽症,推动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观。家校社共育模式,推动全国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于读书”活动。

    建设淮海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红色学习”品牌。依托园博会,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基地辐射怀塔、孟良崮等红色资源,组织红色游学、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小学”,培养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共同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打造“春风幼儿园”品牌。共同开展“春风培育”行动,共同开展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探究原因,探索对策,建立校警协作、信息互通、高效预警、快速处置机制,共同促进淮海经济区“蓝天”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育文化的“软实力”正在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统计显示,留在徐州、淮海经济区创业创新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巩固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扩大交通优势

    区域协调,交通先行。今年上半年,S101怀徐高速公园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怀徐高速全线竣工。项目的建成,畅通了苏豫皖省际区域便捷高效的新通道,对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推动淮北、萧县快速融入徐州都市圈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快“徐淮”速度”协同发展。

    随着怀徐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京沪高铁二号线、徐明高速公路、太岁高速公路等区域互联互通项目进展顺利。徐苏淮盐铁路、连徐高铁已建成通车。徐州至淮北、徐州至苏州两条省际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铁路、徐蚌高速公路、凤飞高速公路、徐临高速公路、徐怀福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实施。

    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持续构建内外通畅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郑徐、徐淮、徐连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2、3号线投入运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设“米”字形高铁枢纽,推进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徐州基本形成了以干线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高等级内河航道和民航机场。

    如今的徐州已拥有功能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规划构建以铁路客运站为中心、有机衔接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和产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轨道交通枢纽推动紧凑空间开发,整合共享枢纽与城市设施,支持高铁生态商务区建设“枢纽新城、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特色新城”。

   


    依托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国际旅客中转平台,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力。进一步拓展空地联运功能,充分释放机场与陆港联动发展的一体化效应,将空港开发区建设成为枢纽支撑有力、功能要素齐全、临空化程度高的临空经济区。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

    徐州围绕“双核多点”协同发展格局,重点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陆港交通体系,积极努力打造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示范淮海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临港加工、临港加工等枢纽型产业体系。侧面制造。

    截至目前,除轨道交通外,全市2023年交通项目建设累计投资已达67.6亿元。外环线西南环、徐州东部绕城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东大道、南三环、大学路泉山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以“环形+放射状”城市快速路网为主要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城轨线路共建,干支线贯通的水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干线铁路、高铁里程居全省第一……徐州“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不断巩固和提升。

    拓展双向开放高地加快更高水平开放

    近日,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装载着徐州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81704次直达列车从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出发,发往连云港港。到达港口后,将运往广东等地。这是徐州至连云港国内贸易首条新建的海铁联运航线。既保证了我市光伏龙头企业的产品运输,又实现了铁路与水路的高效结合,有效降低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位于淮海国际港务区的徐州无水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重点打造立足淮海经济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重要“一带一路”国际铁路物流枢纽。长三角北翼是多式联运枢纽、特色产业供应链组织枢纽和无水港开放枢纽经济创新增长极。

    一个个开放平台落地生根、做大做强,为徐州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

    今年夏天,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开业运营,逐步承担起淮海经济区邮件、电商投递物品的分拣、封箱、运输、中转以及邮政陆路邮件的集寄任务。加工和物流仓储功能。 ,成为整个淮海经济区邮件和电商投递物品的重要中转枢纽。

    连接淮海、连接世界,离不开城市综合能源水平的提升。徐州不断凸显对苏北洼地崛起的引领作用、对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拓展周边节点功能承载能力,带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发展。

    向东,推进徐连一体化,加强与连云港、上海、宁波等地的合作;

    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和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向南,开辟东南亚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

    向北,开办直达东欧的优质货运班列,提高开放水平……

    徐州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格局。各个开放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为徐州提供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底气。

    与此同时,徐州不断壮大外贸企业队伍,着力打造“有质进、有质出”的外贸新格局,深化工程机械三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木制品、农产品,利用好徐州内外枢纽。优点。培育发展新兴外贸业态,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做精做强,提升能量水平;连接东方和西方,连接北方和南方。 “十四五”规划中,徐州提出在淮海经济区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重点围绕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社会事业打造城市利益共同体,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城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格局更大、层次更高。

    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棋盘”上,徐州加速的崛起将对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高新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质量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徐州将继续扩大产业基础、科教人才、交通区位等优势。在加快建设“三个中心、一个枢纽、一个高地”的过程中,徐州将一步步变“定位”为“地位”,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徐州交出亮眼成绩。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4 09:50 , Processed in 0.065268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