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虚拟网络社区的存在形式:网聚与围观,网民定义及其行为特征解析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8086
发表于 2025-1-7 10: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虚拟网络社区的存在形式:“网上聚会”和“观看”

    网络社区由处于虚拟关系中的“网民”组成。 “网民”的概念最早由米歇尔·霍本( Hoben)提出。他认为,“网民”是指一群不以地域为依据、具有共同体意识、相互之间存在行为关系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是:网民是互联网网民,是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时间至少一小时的中国公民。

    大多数学者认为,网民是经常使用互联网作为交流和沟通媒介,通过参与网络互动表达个人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见的互联网用户。真正意义上的网民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性、个性化、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追随潮流、平等参与、渴望创新、追求自我实现等心理特征。

    在线社区有两种主要的存在形式。一种是相互的虚拟交流和互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社交网络互动:网络将人和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于是出现了“网络聚集”这个新词。另一种是在线观看形式的自发集体动员。这种动员是通过各种在线媒体(社交网络是主要媒体形式之一)进行的。这种互动和动员被称为“在线观看”。通过这两种主要形式,虚拟网络社区得以形成和发展。

    表达自己和关注他人是个人的两个基本需求。网络空间通过提供网络聚集的机会和观看的条件来满足人们的这两种需求。从更深层次分析,网络聚会和围观不仅提供了个体表达的机会,也开启了人们见面的巨大可能性。现代社会,人的“原罪”往往不是无知,而是“视而不见”而不是“看见”。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看”的欲望常常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原因在于,“看见”蕴含着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它是见证的力量,是记忆的力量,是互相关怀的力量。那么,“让我们互相看看”可以理解为:“让我们互相关心”。这种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社交网络互动和在线聚集、观看,是互联网时代人类新的生存和存在形式。直接后果是,以社交网络为中心的网络世界成为人类新的文明空间。虽然它是虚拟的,但它与现实空间有对应(镜像)关系。因此,虚拟网络社区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交空间。它也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提出虚拟网络社区发展和网络社会治理的命题。

    2.“网上聚集”和“围观”的安全隐患

    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来看,网民不再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是演变成了公众的代表。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意见和态度。这样,在线集会和围观者就会产生政治和社会安全影响。

    这种演变就是我们所说的“观看意味着参与,分享意味着表达立场”的过程。新闻发布、博客转发、推特转发、短信转发,甚至照片视频分享,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但每一次网友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相当于一次理性的民主投票。两个人按一两次按钮并不引人注目,但舆论的力量可以通过“网络聚集”产生,通过“围观”扩大。正是这种“网络聚集”的力量创造了“旁观政治”。在中国的很多情况下,冷漠不仅是个人选择,也与社会结构条件有关。冷漠很可能是主导价值观和政策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冷酷无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观看政治”是中国独特的政治景观。网络观看有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机会:“没有敏锐的眼睛,没有言论自由甚至决策行动,参与只能变成沉默的大多数”。

    因此,网络观看虽然源于模糊的公众参与精神,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公众参与,距离基于共识的决策和行动还很遥远。然而,我们不能低估在线观看的意义,因为它与传统观看完全不同。首先,它不同于单纯的旁观心态,表现出“我在”的立场;第二,区别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表达“我知道”的诉求;第三,它与暴力革命不同,代表它发展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法,呼吁“我能”的游戏。这样,网络社交行为就具有社会保障意义。

    网络聚集和围观最重要、最直接的安全含义是,刺激网络舆论并使其迅速发酵和传播,最终给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很多公共事件在一两天之内就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此时,大量评论在网络上形成了所谓的“围观”现象。评论是网络观看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新闻留言板或网友新闻评论。是社交媒体为网民自由表达对某一新闻报道的看法和看法而设置的功能。它是实现网络交互的重要方式。方式。新闻线索作为舆论聚集地和表达民情民意的渠道,可以收集、交流和传播大量的意见和观点。这种围观者很快让事件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目标,并以繁殖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媒体形式。

    正当人们围观评论之际,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立即行动火上浇油,导致网络舆论“发酵”。舆论发酵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进入风暴酝酿期。网络论坛是舆论发酵的主要场所,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博客在互联网的发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日记式、互动性、开放性和个性化表达使舆论迅速发展。许多活动都是在普通网民博客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和升级的。除了成为舆情来源之外,微博也成为网络舆情发酵的新载体,再次引发新话题、形成新舆论热点。

    在舆论发酵的背景下,网友们将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审视和思考。这时,精英的参与会扩大,主流媒体会进一步加强互动和引导,导致事件引爆并发展为突发公共事件。爆炸的煽动者或推动者包括个人和团体。其中有以网友身份出现的专家、各色“大V”、所谓意见领袖、还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利用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在现实中不敢自由表达的观点;有所谓的公民记者和民间“意见领袖”,也有网络观察员和网络“领袖”自称的普通网民,一旦捕捉到敏感信息时,就会迅速行动。诸多“热点事件”的传播充分展现了其“魔力”;还有传统媒体,经常对互联网热点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引发问题的深入讨论,从而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安全影响。

   


    三、社交网络的积极意义、消极影响和潜在威胁

    目前,以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发展壮大,并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规制。由于上述“在线采集”和“观看”的功能,这些工具和平台成为公民新闻的聚集地。有了它,任何地方的新闻都成为全国新闻;它是公共话语的来源。有了它,中国首次形成了跨地区、跨阶级的国家公有领域;它也是公民行动发生的地方。有了它,公民就可以团结起来。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可以看到中国人一起行走、分享、共同努力,或者发起某种公益行动。显然,这给社交网站带来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

    社交网络的积极意义

    综合起来,社交网络的积极意义可以概括为:

    首先,社交网络可以提高公民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水平,增加全社会的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社交网络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纽带,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创新因素。应用得当,可以带动互联网产业有效增长,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拉动作用,从而推动内需型经济形成,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三,作为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是世界舆论交流的扁平化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和扩大中国在全球舆论体系(特别是汉语舆论体系)中的话语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共享,从根本上增强我国软实力。力量。

    第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社交网络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的同时,也通过线上集会和围观者的动员,创造了丰富的网络舆论。这种网络舆情可以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原始民意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还可以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可信度,纠正不合理决策。因此,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的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政府形象、政府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在成为政府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对象。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积极干预,使得“电子政务”从理念走向实践成为可能。借助社交网络等电子治理工具,善治的行政价值取向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决策为人民”理念转变为“决策为人民”理念;从过去注重政府工作效率向注重公共利益实现和政府服务满意度转变。这种治理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可以预见,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将对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

    网络聚会汇聚了微群体、微力量,使得以往被忽视甚至鄙视的舆论得以集中表达。引发的舆论关注,得到了数百万人的响应,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场。因此,“网上聚集”和“观看”的主要作用和结果是进行虚拟动员。社会议程设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不再是公共机构,而是无能为力的普通民众。舆论和事件的走向日益向民众的“草根”方向倾斜。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互联网让他们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沉默走向发声。与此同时,互联网已成为声音的广场、思想的集散地、生活的场所。不可或缺,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开始通过网络等自媒体介入生活,从虚拟走向现实。这种由“草根”发起的网络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带有政治动员的色彩)是一种不平衡的权力游戏。在很多事件中,孤立的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舆论的力量,参与到众多个人和群体的共鸣中,往往能掀起网络风暴,造成大范围的“蝴蝶效应”。它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传统政治生态,推动了游戏规则的重构。这股借助互联网的政治力量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最重要的变化。它已经成为并且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网络空间没有边界,许多社交网络也没有边界。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的网民具有多国背景,网络舆情会受到各种政治文化的影响,甚至受到污染和误导。此外,一些西方主要社交网络,如(微博)和(微博)等,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大量参与和参与的虚拟社交平台。在此背景下,国内国际因素将高度耦合,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效应。下面,我们主要以为例,重点讨论国际因素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

    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成立于2004年,是全球发展最快、用户覆盖范围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迄今为止拥有近10亿注册用户,在全球115个国家的社交网络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市场估值超过500亿。美元是继雅虎、谷歌之后的新一代互联网巨头。

   


    其本质是一个基于职业、教育、兴趣、信仰等各种人际因素的庞大在线社交平台,平台上活跃的在线社区超过500万个;社区用户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和交流,平均每月上传超过10亿张照片和超过100万个视频;在用户分享信息的同时,促进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高效重组和快速拓展,促进线上线下行为的全面互动,每月活跃或发起的事件超过250万条。可见,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商业网站。其强大的传播效应、组织效应、动员效应是普通媒体无法比拟的。正如其创始人扎克伯格所声称的:“它拥有整个世纪最强大的信息传播机制和社会变革力量。”它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公共管理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而植根于西方民主的政治土壤,其强大的人群聚集功能和信息传播机制使其很容易成为有效的政治组织和动员工具。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2009年伊朗“绿色革命”以及2010年底以来爆发的中东政治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特别是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

    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站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普通民众实现政治诉求、开展政治实践的主要平台和工具,政治效应日益凸显。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交网站在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甚至将其作为实施政治颠覆的工具。美国政客明确表示,“社交网站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资产,也是改变其他国家政权不可或缺的工具”。

    当前,政治权力政治化普遍存在,深刻影响各国内政和外交。虽然我国政治环境总体稳定健康,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期和社会矛盾突出时期,进入中国的政治效应不可低估。特别是围绕西方国家关注的政治领域(如藏独、疆独、民主人权等),平台可以创建公开或半公开的网络社区,并与相关人士形成组织整合和信息沟通。国内外势力发挥现实政治影响。社团的功能对我国政治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初,我国新疆发生7月5日恐怖袭击事件时,就被用作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工具。事件爆发后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全球抗议支持维吾尔人追求独立”的社区,该社区用维吾尔语和英语撰写大量煽动性言论,管理社区的“疆独”分子煽动网民来自英国伦敦、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地在地方政府面前举行示威活动。近来,它在所谓新疆强迫劳动等问题上,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推波助澜,一直站在扰乱新疆的最前线。这一切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

    倡导用户实名制,鼓励用户最大限度地开放和共享系统内的各类真实信息。因此,它独家获取了全球各国数亿用户的身份、状态、行为甚至隐私的真实信息。在海量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优化包括社交关系形成、信息传播与搜索、电子商务、地理定位等功能,可以进一步精准分析人群的人口结构、消费结构、社会趋势等。思想、经济状况、地理等环境等国家或地区的中宏观战略信息。

    信息垄断和信息安全引起全球行业和用户的高度关注。关于其利用用户隐私信息获取商业利益的抱怨从未停止过。进入中国市场后,势必对我国中宏观战略信息和用户个人隐私构成威胁。为此,我们不仅要防止收集和开发有关我国的重要或敏感信息,尤其要防止向第三方机构(包括西方情报机构)提供关键信息用于商业目的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国内大量信息失控和泄露。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它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载体汇集了世界上各种思想流派和文化形态,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和融合的主要网络平台。在不同文化互动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和共享功能,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宣扬其所谓“优越文化”和“普世文化”。文化”。价值”来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

    当前,中国国内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变革的特点。大量中国网民参与社交网络将使上述特征更加明显,并产生直接的实际效果。通过此,国内民众可以很容易地围绕意识形态、宗教、利益等形成网上群体,并尝试进行各种思想文化实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我国的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包括西方资本。共产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欧美文化产品对我国本土文化产品的冲击、各种宗教信仰传入我国、色情淫秽的泛滥与政治、经济等威胁相比,我国思想文化生态的变化将更加微妙、影响深远。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4 15:40 , Processed in 0.103215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