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分析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0677
发表于 2025-1-3 12: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开发利用仍存在交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优质项目;宣传力度不够,防护意识淡薄;各地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发展。对此,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采取改善交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解决方案;加强资金投入,培育优质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建立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发展。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长征废墟;开发利用

    云南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红军长征遗迹。 1935年至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途经云南,在大理、昭通、曲靖、丽江等地的丹桂村留下了中央红军司令部。这里有车站旧址、金沙江焦平渡口旧址、路过牟定的红六军司令部旧址、红军标语旧址等多处红军长征遗址。在河边。这些长征遗迹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红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云南民族地区旅游。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价值

    (一)考察、开发利用的理论价值

    云南民族地区的长征遗产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全体战士和全国人民培育的民族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载体所经过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官兵爱国爱民的革命本质,是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发展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促进云南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多年来,云南民族地区各地区只注重生态、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红军长征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文物散布在各民族地区。即使开发利用也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开展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对于彻底摸清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现状,深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至关重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社会发展。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优势和精神优势;推动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全国长征遗址资源、长征文化史、长征精神研究,“激励全国人民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军队,打造坚实的理想信念灵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艰苦奋斗》[1]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考察、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

    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具有长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通过调查和开发利用,一是摸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准确掌握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完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调查数据库。深入研究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为云南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具体的长征遗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长征遗产资源保护条例;二是寻找整合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途径。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途径和对策国家旅游局制定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合理的对策建议,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利用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科学利用长征遗产资源进行旅游扶贫,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产地发展提供支持。旅游+可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将长征遗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带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可见,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对于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

    (一)长征遗址的形成、分布及开发利用水平

    2018年6月至9月,课题组7名成员采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红军长征的形成时间、分布区域、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云南民族地区遗址资源.细致调查。

   


    (二)长征遗址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果

    1、各级建立了多个长征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单位

    从调研组的调查结果看,云南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长征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全省民族地区长征遗址中,不少遗址被列为国家、省、市、县遗址。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丹桂村中央红军司令部旧址、金沙江焦坪渡口旧址)、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处(宣威虎头山红陆军烈士陵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镇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处。此外,长征遗址开发利用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全省民族地区长征遗址中,被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14个。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县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个,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

    2、修建了许多长征博物馆和纪念地供公众参观。

    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在云南长征中留下了无数历史足迹。多年来,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在云南的革命历程,云南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先后修建了许多红军长征博物馆和纪念馆,供各界人士参观。 。例如,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为纪念1936年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迪庆州,修建了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北部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都镇,是纪念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地方,在该镇丹桂村旧址上建有红军长征柯都纪念馆。中央红军总部长征站、总参谋部作战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同志长征时居住的休息室丹桂村的道路和红军烈士的遗迹。费里纪念馆。

    3、开发了许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区,供国内外游客参观。

    多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民族地区红军长征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地长征遗产旅游资源。他们开发了许多长征遗址供国内外游客参观。遗产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例如,金沙江焦坪渡口红军长征旧址旅游景区,是昆明市鹿泉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景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金沙江焦坪渡口现已成为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一站式红色旅游目的地。服务于小镇,比较著名的纪念场所有翠华街排毛主席路边纪念馆、石板河战役旧址、九龙木克红军壁画、九龙红军烈士洞等。2005年,该景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30条优质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三)长征遗址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地貌特殊。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红军长征遗产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偏远边远贫困地区、深山地区、高寒山区、石质山区。这些地区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交通相对落后。如昆明市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有金沙江焦坪渡口旧址、九龙木刻红军壁画、丹桂村中央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壁画等。陆军长征克都纪念馆、金沙江舒举红军渡口指挥所旧址等。长征遗产资源丰富,距离昆明较近。但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到达这些遗产地需要较长的时间,制约了游客人数和景区收入的增长。封闭的区位条件和不便的交通条件,成为云南民族地区红军长征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瓶颈。由于长征遗址的资源多分布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石质山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导致红军遗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其旅游接待能力也不高。如金沙江舒举红军渡口指挥所旧址,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500余人次。然而,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比较有名的景区,参观了很长时间的游客也没有能够喝上自来水。这说明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

    2、资金投入不足,优质项目缺乏

    长征遗迹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困难,各级政府对辖区红军长征遗址资源旅游开发的投入十分有限。各县、村财政资金除维持正常行政管理费用和农业等生产经营外,没有剩余资金投资长征遗址资源旅游开发建设。例如,昭通市威信县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会议旧址纪念馆自1976年12月建成以来,一直没有资金完善景区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多年来,云南民族地区各地在长征遗址保护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长征纪念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红军长征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开发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开发水平也较低。除金沙江焦坪渡口、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站、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红军等少数重点旅游景点外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馆横跨丽江,缺乏优质旅游项目。

    3、宣传力度不够,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只注重生态、民俗等旅游领域的宣传,而忽视了红军长征旅游的宣传。旅游企业和各长征遗址旅游景区也没有注重向全社会进行自我推销,缺乏与新闻媒体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没有充分利用新闻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此外,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长征遗址的旅游推广。云南民族地区不仅对长征遗址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对长征遗址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除了禄劝县的焦平渡红军渡口纪念馆、寻甸县的中央红军书记处旧址、威信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会议旧址等。中央委员会、楚雄州红军长征过元谋纪念馆、丽江市红二、六军团司令部等。城市地区或旅游景点,如旧址等保护较好的地方,那些远离城镇、分布在老区、年轻区、边疆区、贫困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的宝贵的长征遗址,而石山,大多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任由风雨侵蚀,不断衰败,其巨大的历史教育作用没有发挥出来”[2]。一些长征遗址至今仍无法进入,濒临废弃,急需抢救和恢复。其他许多长征遗址在各地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改造、拆迁等活动中也遭到严重破坏。

    4、各地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

   


    云南红军长征遗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昆明、昭通、大理、楚雄、曲靖、丽江、红河、文山、玉溪等地市的老区、青区、边区和贫困地区。在对这些地区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一是多年来,云南民族地区各地区长征遗迹资源开发利用自上而下并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长征遗迹资源联合开发利用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长征场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无统一的总体长远规划。二是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迹保护、开发利用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市、县、镇、村长征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管理单位不统一。由各级政府文化、民政、宣传部门划分。 、地方志、林业、文物保护、旅游和党史等部门交叉管理。它们各自为政,各自为政,管理混乱,产权不一致,政治命令和措施难以统一。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使各地长征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难以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3]。这种多重责任、产权归属不同的管理机制,非常不利于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长征遗产资源的统一保护、开发利用。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一)改善交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新亮点。拓宽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新渠道。但由于云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落后的交通条件,可达性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开发的进度。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想增加长征遗址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重复游览率,首先要提高长征遗址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尽快开通主要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加快构建各遗产地与周边市县便捷的交通网络。 “要动员全省打好公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攻坚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4]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长征场地资源区的路、水、电、厕所、环境、医疗、卫生、网络、通讯等重点支持景区改善停车场、休息区、网络、路灯、厨房、卫生间、垃圾桶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旅游接待环境,提高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给游客留下“宾至如归”的印象。

    (二)加大资金投入,培育优质项目

    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手段融资,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发挥政府在投资领域的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投资发展战略,搭建民族地区境内外投资平台,积极推动旅游企业合作,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企业家投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开发。出台加快长征遗址资源旅游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引进外资,拓展融资和投资渠道,积极吸纳各类民间资金投资长征遗址资源旅游开发项目。二是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昆明市鹿泉县金沙江焦平渡长征旅游景区为龙头,着力打造扎西会议、昭通市威信县长征旅游核心景点有寻甸县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站、祥云老区红二军团钟鼓楼战役大理州县。昭通市香格里拉县红军长征博物馆、昭通市宜良县罗丙辉将军纪念馆、威信县扎西会议旧址、红军长征等景点资源丽江市玉龙县三月纪念馆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各景区的主题特色。例如,元谋县龙街村石花滩红军假渡金沙江的龙界渡口景区,就必须突出红军假渡金沙江的主题,巧妙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渡过金沙江。河”[5]。同时,各景区还应利用VR3D虚拟技术和“4E体验模式”让游客参与,为游客提供重演战争场景等旅游娱乐体验,增强趣味性,进而打造独特的长征旅游系列产品,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线路。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鉴于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做强做大长征遗产旅游,应从四个方面开展保护和宣传工作。一是增强全社会保护长征遗产资源的意识。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为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长征遗址一旦遭到破坏,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基的基础。保护与开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文物保护政策,完善各地长征遗址保护机制,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宣传保护长征遗址资源的重要性,整个社会。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鉴于多媒体的强大宣传影响力,是宣传长征遗址旅游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云南民族地区应充分依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播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段,搭建国内外游客与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景区的联系。它是“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渠道、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6],以风景片、影视片、图片素材、文字为载体,整合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资源和优质产品。对景区和重点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介,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效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云南旅游。三是充分利用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音像制品、图书画册、公益广告牌、流动展览等宣传手段,精心策划和开展长征遗址旅游系列宣传营销活动与国内旅行社合作,在云南民族地区推广长征遗址精品旅游线路,扩大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建立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发展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征遗产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一要打破地区间相互封锁、划地为牢的旧格局。全省民族地区要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高层次的协调组织机制和管理机构,“实现行政区域向以自然区域为主结合的自然区域转变”。 7]、加强各地区长征。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促进区域间长征遗产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二是理顺各地长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建议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抓紧解决长期以来长征遗产资源多部门管理、相互争议、阻碍统一规划管理、统一开发利用的问题。长征遗产资源应由原来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管理,拆除多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提高长征遗址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行政效率。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的主体地位。鉴于云南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民族地区党委、政府要坚决承担起民族地区长征遗产资源开发工作。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有针对性的贫困缓解该省种族地区的战略观点。这是整体顶级设计的领导责任,高度启动的整体计划和旅游业发展的科学决策。首先是组织跨区域协调的组织和专家,尤其是党历史部的专家,以合理地分割线路并根据诸如旅游资源的类型,价值和品味以及长期三月的运输位置等因素来分配点基于广泛研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点。 ,根据优先事项逐步提前” [8],科学地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整体发展计划,用于长期游行的旅游业发展,这是该省族裔地区的资源。第二个是建立区域联合发展机制,并在强调各个地区的长游行遗迹的特征上,优化和结合整个地区的Long March  ,共同创造了漫长的游行废墟旅游品牌,并增强了云南民族地区的Long March废墟。竞争力。

    参考

    [1] Xiang Fuku。在新时代的重庆东南部的红军遗址调查和开发[J]。边境经济和文化,2018年,(10)。

    [2]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党历史研究办公室。云南省革命地点的概述(第1卷)[M]。北京: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出版社,2013年。

    [3] Shen 。关于如何利用宣传发展红色旅游业的简短讨论 - 以江苏省的马山为例[J]。技术与企业,2013年,(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7-10 03:01 , Processed in 0.096784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