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复工网课时代:如何设置显示器保护眼睛,避免干眼症和视觉疲劳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669
发表于 2025-1-1 19: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复工、网课继续,我们的眼前又面临着又一波挑战!你有时会不会因为长时间看显示器而哭泣(不是因为看电视剧感动),或者眼睛因为长时间工作而疲劳。你也知道一直使用显示器对眼睛很伤害,但是你不得不使用它!去年,原发帖人因眼睛干涩、用眼过度,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干眼症。根据我收集到的信息,我将告诉您如何设置显示器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您的眼睛。

    为什么显示器对我的眼睛伤害这么大?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显示器为什么会伤害眼睛。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长期使用后引起视疲劳有两大因素。一是屏幕闪烁,二是蓝光。

    这里的屏幕闪烁并不是指像CRT显示器那样屏幕不断闪烁,而主要是指LED的调光方式。一般来说,LED的调光方式分为PWM调光和非PWM调光。

    PWM调光实际上就是定时控制亮度。比如你的亮度是100%,亮度全亮,那么50%亮度就意味着开和关的时间各一半。这样,很多对光敏感的人就会出现头晕、疲劳的情况。

    对应的是非 PWM 调光。例如,DC调光通过增加或减少屏幕面板电路的功率来改变屏幕的亮度。然而,在低亮度下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准确的情况。不过,非 PWM 调光确实比 PWM 调光更护眼。

    虽然闪烁的屏幕很累,但真正吓人的其实是蓝光!事实上,蓝光是自然界中一直存在的光,也是太阳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必然存在于各种白光源中。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许多LED产品都是采用芯片发出蓝光并激发黄色荧光粉混合成白光。这使得白光产品的蓝光光谱比其他光源更加丰富。

    一般显示器中LED光源中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蓝光是最短、能量最高、最接近紫外线的高能短波蓝光。它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但蓝光造成的伤害与用眼时长密切相关。如果不是长时间盯着屏幕,造成的伤害还是很小的。建议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人佩戴防蓝光眼镜。

    这里还要提一下,蓝光对孩子视网膜的伤害比成人更大,看来妈妈小时候不让我玩电脑是对的!长期上网课的同学也要注意了!

    电子显示产品今后会被禁止吗?不要恐慌!

    不看计量就谈毒性就是流氓,不看持续时间就说伤眼睛也是危言耸听。我们平时使用的灯泡也会闪烁并发出蓝光。只要不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就不用太担心。

    我们可以在用眼一个小时左右后稍微放松一下,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闭上眼睛几分钟,做一下眼保健操,可以有效缓解眼睛疲劳。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防蓝光护眼显示器,比如明基的智能护眼系列显示器。独特的BI智能调光功能可以主动调节显示器的亮度,使环境光与屏幕光保持一致。减少屏幕光线眩光。

    明基显示器采用23.8英寸IPS屏幕,分辨率为1080P,可视角度为178°/178°。该显示器参考蒙塞尔色彩系统,有红色滤光片和绿色滤光片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可以平衡色觉的差异。

    还有飞利浦显示器的Low Blue模式,它采用了无闪烁技术,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干眼等症状。

    市场上有很多护眼显示器产品,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您的眼睛健康。

    设置显示器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中所含颜色成分的测量单位。理论上,色温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273°C)开始加热的颜色。黑体受热后。逐渐从黑到红,到黄,到白,最后变成蓝光。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黑体发出的光的光谱成分。该温度下的色温称为色温,测量单位为“K”(开尔文)。如果某个光源发出的光含有与某个温度下黑体发出的光相同的光谱成分。称为某个K色温。例如,100W灯泡发出的光的颜色与2527K的绝对黑体的颜色相同。那么这个灯泡发出的光的色温就是:2527K + 273K = 2800K。

    现在的显示器都具有色温调节功能(有的还提供可无级调节的色温范围),用户可以选择色温值。我国风景全年平均色温在8000K至9500K之间,因此电视台在制作节目时采用观众色温9300K来拍摄。但由于欧美国家正常色温与我们不同,所以全年平均色温在6000K左右,作为制作参考。所以当我们看那些外国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5600K~6500K是最适合观看的。当然,这种差异让我们在看欧美电脑或电视屏幕时感觉色温偏红、偏暖,有点不舒服。大多数中国人更习惯将显示器的色温保持在9300K,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这应该取决于个人对色温所显示的图像色彩的喜好。我个人将色温设置为6500k。数字越高,场景越蓝,感觉“冷”。数字越小,场景越红、越黄,感觉越“温暖”。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冷色和暖色。

    冷屏幕会产生大量蓝光,刺激眼睛:LED和电脑背景光人造光源保留了大量蓝光,这使得人造光更白更亮。一些特别白、亮的灯给人一种一直偏蓝的感觉。这是蓝光。比例过高造成的。电脑、电视屏幕、节能灯等各种新型人造光源发出的可见光中含有大量频率不规则的短波蓝光。蓝光长期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

    正确的使用习惯

    ●亮度过高或过低都对眼睛有害。

    首先,一般显示器的初始设置亮度都比较高,很多甚至直接100%。这样做可以让画面显示更清晰,层次感更丰富。然而这样的设置对于专业绘图等用户可能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通的上网和文本阅读则不需要。高亮度对眼睛的刺激很大,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当然,这并不是说显示器的亮度越低越好。事实上,太低的亮度更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亮度条件非常重要。

    对于人眼来说,一般亮度在120cd/m2到150cd/m2之间可以达到健康和视觉效果之间的折衷。目前市场上显示器的亮度差别很大,主流显示器一般在300cd/m2左右。因此,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将显示器的亮度调整到50%左右就足够了。当然,具体调整值取决于具体使用的显示器的最大亮度值。

    ●距显示器的距离

    显示器有背光。离显示器的距离越近,眼睛就越容易疲劳和受伤。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与显示器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用电脑时,与显示器的最佳距离为 50 厘米至 60 厘米。对于越来越大的显示器,自然距离也可以适当增加。

    ●使用监控角度

    不同的显示器角度和视线会对眼睛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显示器的高度以屏幕顶部水平视线向下30度为宜。至于显示器的角度调整,请将显示器屏幕稍微向上倾斜10度。一方面,这不仅可以减少角膜的暴露面积,减轻干眼症;另一方面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光线不宜太强,不建议在逆光下使用。

    使用显示器时,请注意不要在强光下使用。不仅在强光下,显示屏可能会变白,内容看起来不清晰,而且还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此,如果周围光线比较强,建议用户通过拉上房间的窗帘来降低室内光线强度。

    请勿在背光环境中使用显示器。在逆光的情况下,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刺激,使眼睛非常容易疲劳,甚至造成永久性损伤。

    ●不建议在弱光下使用显示器

    也不建议在弱光环境下使用显示器,因为这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这就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晚上使用电脑需要开灯吗?很多人习惯不开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省电。而且,显示器是发光体,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光线。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显示器打开时,它充当光源,而周围环境较暗,视线由暗到亮,瞳孔来回变焦,这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开启护眼模式

    经常加班的老毛桃会使用夜间模式。如果没有夜间模式,多少加班的穷人会被电脑屏幕发出的硬核强光晃瞎?要知道,夜间模式可以减少屏幕上的蓝光。您可以设置在日落后或特定时间打开它的时间。您还可以独立调整色温。它是如此的用户友好!

    如何开启?

    win10系统:

   


    第一步:打开设置界面,点击【系统】;

    第二步: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显示】,即可在右侧的选项中打开并设置!

    MAC电脑:

    首先点击屏幕下方打开系统偏好设置,找到 Apps并打开。

    然后找到Use Dark Menu Bar and Dock,点击前面的框并勾选,夜间模式就会开启。

    护眼壁纸有用吗?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护眼壁纸是否可以降低显示器的亮度、改变色温!一般来说,人们会选择绿色护眼壁纸,因为看起来比较舒服。

    其实,你只需要降低显示器的亮度,将显示器的色温调暖一些就可以了。这些效果比护眼壁纸强多了,使用电脑就不能停留在桌面了!所以这些护眼壁纸对于心理安慰来说是比较好的。

    最后教大家一些护眼姿势

    保护眼睛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不记得了?

    从早到晚,闭着眼睛都不能偷懒。

    我没有选择合适的色温,所以我必须学习如何使用低亮度。

    干得泪流满面,我得小睡一下了。

    不到万不得已,少看电子屏幕,多回归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睛不适自然会好起来。

    谢谢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4 06:38 , Processed in 0.091065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