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良好生态是普惠民生福祉,打野热潮却致生态资源危机?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598
发表于 2025-9-17 14: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最均等的公共资源,是最广泛的民众利益。观察全国范围,天空更为明朗,大地更为苍翠,河流更为洁净,人与自然更为融洽,这不仅是全社会对环境建设从观念到行动产生根本性、关键性、整体性转变的历程,更是全社会主动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生态道德、携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最强烈共鸣。

    不过,最近期间,在山林林子里挖野菜、采蘑菇、抓虫子之类的活动,本来是普通、少数、不常见的“野外觅食”行为,因为社交网络宣传,突然变成流行趋势、网络热点,“野外觅食”参与者的数量和活动次数急剧增加,直接造成许多热门路线和著名地点的生态资源严重紧张,生态系统过度负担,生物种类和生态平衡明显变差。这种短期的“游击”行为,确实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访问量,也促进了购买行为和经济活动。然而,从长远角度考虑,它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持续且深远的破坏,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态敏感区域和土著物种,这种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加之夏季常有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恶劣气候,密林地带毒虫、蛇类及野兽较为猖獗,进入山林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员,其人身安全容易遭遇严重威胁。

    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外出寻觅”现象很常见,那些曾经生活在乡村的人通常对此非常熟悉,将其看作是平常事,即便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在接触大自然、体验自然时也会“亲身经历”或“略尝滋味”。这种持续不断、源远流长的借助自然资源的行为,真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画面,符合“万物皆可食”的宗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中尊重自然、爱惜物资、节制索取的环保思想。然而,近期网络盛行的频繁捕捉野生生物,却引发了显著的生态危害,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高警惕。主要是因为数字技术如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迅速进步并不断更新换代,这改变了信息传递、知识传播、商业经营的传统模式,甚至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刻作用,原本只在小范围内进行的“打野”活动借助社交平台迅速扩散,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从而形成极高频率和极高人气的“打野”活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涌现,导致局部区域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造成生态资源遭到损害。紧接着,频繁的“突袭”行为暴露了主办方逐利的本末倒置,以及参与者好奇和随波逐流的心态,整体欠缺生态保护意识,缺少对自然景观和地方风俗的尊重。最终,因为高强度的“闯入”行为常出现在生态物资丰富但环境容量不足、生态情形敏感的地带,怎样合理管控此类活动,同时有效平衡生态资源的守护与开发,变成了当前迫切需要探讨、处理的重要议题。为此,我给出以下几条意见:

    认真健全生态资产保护与开发的法规体系及管理措施。强化对林法、野生植物守护办法等法规相关规定的说明实施,持续细化并补充针对以非法捕猎行为为典型代表的新类型、新挑战、新模式的法规条款对接。要规划出台关于生态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获取办法的管理规定和目录,把濒危动植物、生态敏感区域的获取活动,以及商业性、大规模、密集型获取活动等列入禁止范围。对非重点保护物种或可再生的普通生态资源,推行区域许可和个人定量获取办法。借助先进数字化工具强化监管,构建健全的实时监控体系。

    加强对社交平台信息管控,落实平台自身职责。要求各社交平台严格检查“野生”信息,自行标注潜在风险符号,比如“禁止采集地带和生物名单”“采集过度违法”“误食野生菇类有危险”等,还要降低这类信息的推荐指数。涉及介绍珍稀动物捕捉方法、非法器具制造技巧及运用方法(诸如捕鸟装置、电鱼装置、采蘑菇专用品等)的影片,应立刻删除并禁止发布者账号。构建健全“环境和谐素材”的提供与扩散的良性推动机制,促使社交站点创办“自然捍卫创作者”项目,针对提供和扩散物种识别资讯,提倡可持续、有节制的采集方式的内容,予以关注度提升、系统优化及实质性的回报。

    致力于开拓进取,着力培育环保型经济产业。研究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与志愿工作者队伍,促使随意狩猎行为转变为认知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扶持各种林下产业从业者,借助贴近自然的方式种植培育,对人工养殖场进行回归自然化处理,扩大狩猎范围,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针对市场需求,设计以生态观光和生态互动为核心的保育型狩猎项目及路径。此外,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必须顾及当地民众利用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及长远利用的经验,构建完善的社区合作管理模式,给予当地民众优先持续使用的权利,同时要求他们履行监督巡逻、制止非法开采破坏等义务,合力维护生态资源长久健康利用。

    加大社会自然知识普及推广工作,提高大众环境意识水平。主动开展环境知识教育活动,增多户外学习课时安排,依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环境保护内容融入教材课程。构建生态信誉的评估体系与运作方式,以生态信誉分数为切入点,施行奖励措施和具体方案,逐步研究把生态信誉融入个人信用记录,增强社会大众参与生态维护、监督生态问题的主动性,凝聚强大合力,共同建设并享有生态文明。

    秦光远是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同时担任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这一职务。

    (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10-17 09:40 , Processed in 0.076596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