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微信公众号上线后我8月29日启用,首条消息无诸多功能

4万

主题

2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4453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公众号于2012年8月17日完成首次发布,直到8月29日才正式开始使用它。发布的第一条内容是一张网络图片,

    没有任何文字注释,也没有评论区,更看不到阅读数,就只有一张图片,当时所有这些功能都不存在。概括来说,我那时是把公众号当作微博来使用的。因为那会儿,关注一个公众号就等于添加了一位朋友。发布一张照片,一段音频,或者一篇文字,看起来都像是你的某个朋友在微信中给你发送了一条信息。

    次日,八月三十日,我发出一段留言,本意是致那位于昆明进行图书签售的南派三叔,

    要是途经咱们的昆明,请你脚步放缓,脚步放缓。我要说没尝到最新鲜的菌子,那真是憾事,我要说没见到白云如奔马般飞驰过天际,那真是憾事,我要说没体会到日光似泼水般倾泻而下,那真是憾事。老友,劳烦你在那座城里驻足一宿,观赏姑娘们的身影,观赏无垠的夜幕怎样从枝叶缝隙间悄然淌落,最终隐没无踪。

    第三天,8月31日,我还是发了一条文字:

   


    近期最受欢迎的电视剧是《新闻编辑室》,今日第一季全部播完,共计十集。网络上的评价似乎不错,不少追求精神共鸣的观众被剧中展现的新闻追求所打动。从事这样的事业,能让人感受到工作的意义,或许更能激发人的热情,而不是仅仅为了生计而按部就班。可惜的是,这类充满理想的工作现实中并不多见,否则也就无需通过影视作品来呈现了。《新闻编辑室》的热播,或许反映出部分人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普遍缺乏热情。这个星期六,若您有闲暇时光,不妨前往这个网址进行观赏。

    你肯定会继续询问:菜头,你对于新闻追求的理想有何看法?现在,让我转述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的观点——新闻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方式表明:它以普遍认知为根基,却常常想要超越大众;它从具体事件出发,却常常试图关联整体;它借助主观视角进行探索,却常常追求客观的验证;它聚焦于当下的动态,却常常想要描绘长远的历史脉络。在称赞新闻行业时,我们应当清楚,前述四项,是媒体从业者需要坚守谦逊的缘由。

    十月十六日,已经传输了为数不少的图像和简短文字,接着我单独向受众提出一个问题,内容是

    倘若该微信账号发布的信息可以接受留言,参与者们能够互相看见彼此的留言,会不会让情况稍微改善一些?

    这个句子的含义实际上是在询问,微信的开发团队是否应该增设一个留言板功能?毕竟,如果没有评论互动,公众号的整体体验就会显得不够完整。

    10月17日,大约收到了大量意见,接着我和彼时读者进行远程交流:

   


    真拿你们没办法!工作期间居然偷偷发信息,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要知道,要是单是简短留言加上简短回应,那感觉跟微博没什么两样。再者说,如果回应仅限于好友之间可见呢?或者,我换个角度问,每当出现讨论,其实只是你们小圈子的人在互动,你觉得这样行不行?甚至可以考虑,完全禁止对短消息进行回复。发布篇幅较长的文章时,例如个人博客文章,或者像《树洞》这类分享心声的求助帖子,评论区才适合展开讨论,这个做法你觉得怎么样?

    其实依然是两条建议,对应着完全不同形态的两种微信公众号。第一种是仅限好友查看的公众号留言,它以社群为载体,一种是读者专属群组,由作者担任群主,在群内发布内容,成员共同交流;另一种是公众号留言区构成社群,用户只能看到与自身微信好友的互动,无法获知群外讨论,这种方式有助于消除公众表达顾虑,便于同侪间深入对话。

    第二种形式指的是具备公开留言板的社交平台,任何人都能发表意见,参与者可以互相看到对方发言,并且依照我之前的描述,似乎表明了读者之间能够互相回复帖子,微信最终达成了这种功能。

    十多年前公众号的模样就是如此,创作者当时运用公众号的方式确实令人惊讶吧?那个时期的创作者需要显得更加真实可感,而非一个严肃的“作者”,又或者某个官方的媒体单位。我时常随意发布简短内容,询问读者是否已经用餐。偶尔还会突然喊话,要求读者贡献出他们的雪糕。或者需要告诉大家输入某个特定词语,我在后台设定了若干预设应答,这些应答又引出另一个词语,这样读者就能持续进行这种互动。

    今天重新浏览十年前的微信公众号,令我既感到新奇又有些许惆怅。那个时期的公众号尚属新鲜事物,几乎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我在其中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甚至为南派三叔设计了一款纯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盗墓笔记》解谜游戏,所有的谜题都是我们两人共同构思而成。只需关注他的公众号,输入初始的关键词,便能开启游戏之旅。每完成一个阶段,依据线索,确定正确选项,键入准确内容,便能解锁后续情节,接着又会出现新的挑战。

    十年之后,众多潜在路径逐渐收敛,经过现实中的反复比较取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格局。起初,每日发布限制由三条调整为一条,接着订阅号和服务号被分开设置,随后订阅号遭到隐藏,隐藏后的公众号列表又更改了呈现方式,公众号的更新顺序也从按时间显示转为依据算法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9-1 18:25 , Processed in 0.079370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