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深圳都市圈规划尘埃落定,东莞、惠州全域纳入,河源、汕尾调整出圈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2057
发表于 2024-11-23 00: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众瞩目的深圳都市圈规划范围调整已经敲定。东莞、惠州已全部纳入辖区,而曾经部分纳入的河源、汕尾也终于被调整出辖区。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公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头潮街、展贸5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根据《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22年3415万元。《规划》相关任务和措施覆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地区。

    “一主两辅、一极四轴”发展布局

    深圳都市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该地区的城市均属东江流域。它们有着相同的历史、地理联系、文化亲和力。 2022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和广东省的约4.05%和37.96%。人均GDP达到14.3万元,经济密度达到3亿元/平方公里左右。

    目前,深圳都市圈基础设施基本连通,内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城市之间人员往来密切,日均城际出行人次在百万人次左右。

    但受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等制约,深圳都市圈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深圳和东莞都面临着城市治理压力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跨城市劳动人口和居住人口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存在短板,城市间交通、产业规划协调仍需加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高,存在轨道规划与线路途经城市规划衔接不够、市政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跨市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跨市重大项目协调困难。

    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在此背景下,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深圳、东莞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性。与惠州建立区域产业功能分工合作机制,形成中心集聚、轴心拓展的集约化发展趋势,探索和试验特区带动老区、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地区。

    根据规划目标,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国际都市圈。届时,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创新动力活力显着增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国际开放水平显着提升,与国际接轨的一般规则基本建立,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显着提升,政务服务全面落实到各城市。

    展望2035年,深圳都市圈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深圳都市圈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为副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推动形成以深莞苏发展轴、深莞惠发展轴、深莞惠发展轴为支撑的“四轴”区域空间发展体系。深惠汕发展轴,以及与珠江口西岸城区的协调发展轴。

    规划范围多次调整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都市圈规划范围经历了多轮调整。

    最初,在2021年4月公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文件中,深圳都市圈包括河源市和汕尾市城区。但2022年8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导则》显示,深圳都市圈不再包括河源都市圈、汕尾都市圈和惠州龙门县。

    今年10月27日,深圳市发改委在《深圳政府在线》“互动交流”栏目回复网友时透露,“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尚处于省级审议阶段,覆盖深圳、东莞、惠州。”全区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不包括河源、汕尾地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意见,只有深圳都市圈的部分政策可以延伸到河源和汕尾,两市的实际行政区域不纳入规划范围。”这一回应与最终的一致。今天公布结果。

    深圳都市区收缩的原因是什么?区域经济专家的上述分析可能与国家对都市圈的定义有关。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培育发展现代城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为中心的城镇。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变换空间形态。如果将河源、汕尾纳入深圳都市圈,显然会超出目前条件下一小时通勤圈的范围,失去同一都市圈整体规划和发展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文件明确,相关规划任务和措施覆盖河源市、汕尾市部分地区。上述区域经济专家指出,这意味着一些能够连接河源市和汕尾市、有利于促进两市与深圳都市圈协调发展的规划措施和任务仍将被考虑。

    注重技术创新

    从规划内容来看,科技创新将成为深圳都市圈最具特色的竞争力。

    规划提出,建设以深圳为主基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西丽等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湖滨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仲恺高新区,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深圳)、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实验室等,打造高水平实验实验室集群为主导。

    规划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吸引国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地区设立或合作设立高水平实验室、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项目,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方案还特别提到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出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作用,实施培养引进技术转移管理者和技术转移机构计划,建立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服务都市圈、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产业方面,规划提出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补齐芯片制造和先进封测产业链缺失环节,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领域的全产业链。装备材料,建设民族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极和国际知名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精密传感装备、智能控制装备、智能执行装备等关键装备,打造具有完整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规划还提出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深圳为主基地,率先建设全球领先的高质量、广覆盖的5G网络,加快打造5G应用示范标杆。推动计算机视觉、智能芯片、智能无人系统、智能语音四大优势领域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试验区建设。

    在新兴产业集群方面,规划显示,深圳都市圈将重点加快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巩固核电、动力电池等。立足领域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氢能、高效储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为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规划提出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都市圈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企业链条支撑和重点产业集群。

    目前,深圳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以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规划文件显示,到2022年,深圳都市圈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将达到100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0 01:15 , Processed in 0.091606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