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央视315晚会曝光骚扰电话产业链,整治形势下仍屡禁不止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4188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到来电询问“是否需要申请贷款?”、“是否近期投资股市?”或“是否希望提升外语水平”,这类电话骚扰很可能会让你本能地选择挂断。

    一台机器人一天最多能拨打5000通骚扰电话,而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揭露了企业通过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以及通过APP窃取个人信息的非法产业链。实际上,骚扰电话已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通信行业的一大顽疾,尽管屡次禁止,却始终无法根除。

    去年七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另外十二个部门共同发布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标志着一场为期一年半的专项治理骚扰电话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尽管国家在加强整治力度,但骚扰电话问题依然频繁发生,且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凸显了当前治理骚扰电话形势的紧迫性。

    针对315晚会揭露的骚扰电话现象,我国工信部于3月16日声明,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深化综合整治骚扰电话的行动,强化源头管控,共同切断骚扰电话背后的利益链条。针对此情况,人民网通信频道采访的业界专家强调,骚扰电话的源头管控亟需加强,特别是必须提升违法分子和不良商贩的违法代价。

    骚扰电话搭上AI非技术之罪

    在315晚会揭露的骚扰电话事件里,一些公司过度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使得骚扰电话得以“技术革新”,它们能在一天之内拨打数千通电话,进而成为某些企业招揽客户的“利器”。

    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几年来最受关注的技术领域。然而,一旦有人恶意利用AI进行不良行为,这无疑会加剧公众的忧虑。在315晚会落幕之际,涉事的人工智能技术供应商科大讯飞迅速作出回应,强调科技进步的根本宗旨在于服务人类福祉,并明确表示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技术滥用。

   


    目前,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本身并无倾向性,其最终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操作它的人及其应用方式。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这一技术不会被不法分子滥用,更不能让它成为他们技术提升的手段。

    治理骚扰电话难在何处?

    自3G时代起,电话营销便成为商家推广业务、吸引顾客的关键途径。据工信部12321举报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贷款理财、房产中介、违规催收以及股票证券等行业,成为被举报骚扰电话最为频繁的领域。

    《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于去年发布,明确要求对金融、售房租房、医疗保健等行业电话营销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并研究制定完善的行业电话营销管理规则。同时,坚决禁止在用户明确拒绝后继续拨打营销电话。对于违反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将依法实施监管措施或进行行政处罚,以确保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营销电话对民众的骚扰。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对“骚扰电话”尚无统一的标准定义,关于电话营销的合法性及其规范化措施也尚未形成普遍认同,责任主体在问题中不够明确,且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实际挑战。

    电信领域的专家付亮指出,那些有广告推广需求的商家实际上是骚扰电话的真正受益者。然而,这些企业并未遭受有效的打击,对于电话营销活动,更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若要有效遏制电话骚扰,关键在于打击那些对骚扰电话有需求的一方,提升其违法成本,使其对未经授权的电话营销产生畏惧心理。

    付亮强调,电话营销的魅力在于其直接性,若企业能锁定目标客户,其成效显著。付亮透露,当前电话营销主要应用于公司客户回访,此外,产品推广亦是常用手段。部分行业因触及法律模糊地带,故此仍对电话营销情有独钟。电话营销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失,骚扰电话也不会停止。

   


    治理骚扰电话需要用户积极参与

    打击骚扰电话无疑是一项漫长的斗争,它也是通信领域的一大难题,亟需相关部门携手合作,积极推动。众多互联网及手机用户,他们不仅是骚扰电话的受害者,更是治理骚扰电话的重要力量和积极推动者。

    研究相关案例表明,那些骚扰电话所推销的所谓“商品、贷款、培训、股票”,实则多是以消费者图小利或怀揣“一夜暴富”的幻想为诱饵。只要消费者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存有贪婪和侥幸的心态,那么不法分子便无法得逞。对商家来说,骚扰电话并无实际效果,因此他们自然不会为这种骚扰电话支付费用。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确保个人隐私安全,尤其是对关键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工信部近期已明确表态,计划在今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针对APP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运用日常技术检测以及专项检查等多种手段强化监管力度,我们致力于增强对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和公开曝光,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的进程,确保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得到有效规范。

    针对这一问题,360的安全专家葛健提出,为了防止个人隐私信息外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提高对个人信息的防护意识,对应用程序索要手机权限时要保持高度警觉,应尽量避免连接不安全的公共Wi-Fi,同时避免访问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站,更不应在小网站上留下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以免信息遭受窃取。

    苹果和安卓系统均提供了相应的应用程序,用于来电管理和骚扰电话的举报。用户在遭遇骚扰电话时,可以使用这些APP对来电号码进行标识,并且可以向运营商或12321举报中心提交举报。在举报过程中,务必详尽地提供骚扰电话的详细信息,涵盖被举报电话号码、骚扰企业名称以及电话内容等,以便相关部门能更有效地开展后续的核查和处理工作。

    据相关消息,我国主要的三家电信运营商均推出了针对骚扰电话的拦截服务和产品,显著减轻了用户遭受骚扰的烦恼。其中,中国移动推出了名为“绿盾”的防护服务,该服务利用云端拦截技术,无需用户下载APP,即可实现骚扰和诈骗电话的拦截;而中国联通则与360、搜狗、腾讯等企业合作,推出了骚扰电话提醒服务,该服务能够主动对骚扰来电进行提醒,从而极大减少骚扰电话带来的不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2 23:38 , Processed in 0.103073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