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主板出清加速!2024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及未来展望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040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

    主板出清加速,A股退市企业数量再创新高!

    2024年4月,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与此同时,沪深京三大交易所也对其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行了修订。此举旨在进一步强化强制退市的标准,同时拓展了多元化的退出途径,这一系列措施被业界誉为史上最严格的退市新规。

    新规的推行将促进市场透明度与公正性的提升,确保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助力市场向长期稳定方向迈进。此举亦将对上市公司运营及投资者投资观念带来深刻改变,为我国A股市场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

    时代投研将对2024年A股退市情况从多个维度进行详尽梳理,包括全面分析整体态势、板块分布、行业分布、市值状况以及退市原因等,并在此基础上,对2025年退市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摘要】

    退市公司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其中约九成是主板上市公司。2024年,A股市场退市的上市公司共有52家,这一数字首次超过50家,标志着退市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在这52家退市企业中,有46家属于主板,这一比例高达88%。

    退市企业的行业分布相对均衡,其平均市值则有显著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在52家退市企业中,电力设备领域的退市企业数量居首,但整体上,各行业的退市企业分布相对均匀,并未明显偏向某个特定行业。同时,退市企业的平均市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大幅的减少。

    “面值退市”现象成为主流,首次出现了“市值退市”的公司。在2024年,A股市场共有38家企业因为股价跌破面值而退市,这一比例达到了73%。*ST深天(.SZ)在连续20个交易日内市值未能达到3亿元,因此成为了A股市场首家因市值不达标而遭到终止上市的公司。

    2025年,退市企业数量或许将再次达到顶峰。截至2025年1月22日,A股市场已有131家公司被实施特别处理或警示处理,退市警报已然拉响。自2024年年报起,所有上市公司都将依据新的退市标准接受评估与监管。最严格的退市新规将于2025年正式实施,预计届时退市企业数量将再创新纪录。

    【正文】

    一、整体情况:退市企业数量创新高,近九成为主板企业

    1.1年退市企业数量首次突破50家

    审视过去十年股市退市状况,据Wind统计,2015至2021年间,A股市场每年退市企业数均保持在20家或更少;然而,2022年退市企业数量激增至46家,成为A股市场退市数量的历史最高点。进入2023年,退市数量依旧维持高位,全年共有45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程序。

    2022年至2023年间,A股市场出现了退市现象的高潮,这一现象与沪深交易所于2020年12月31日推出的退市新规定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样地,在2024年4月12日,资本市场迎来了第三个“国九条”的发布,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化退市改革”,并强调“加快构建一个应退则退、迅速清理的退市体系”。

    同一天,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亦同步更新了相应的退市规则。政策力度再次加强,史上最严格的退市新规正式实施,“应退尽退”的原则得到了有效执行,A股市场正加速向常态化退市模式转变。

    在此情境下,2024年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突破五十家大关,具体达到五十二家,这一数字刷新了历史记录。与上一年相比,退市公司数量增长了12.73%,达到了四十五家,A股市场的“新陈代谢”过程明显再次加快。

    退市企业数量不断攀升,这反映出近年来监管部门在加强退市制度的管理与执行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之一。

    退市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出A股市场中的竞争淘汰机制正在加速,随着业绩不佳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留存下来的大多是业绩优良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这一现象有利于市场资金向那些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行业和公司集中,从而促进投融资市场的稳健成长。

    1.2板块分布

    从板块分布来看,在2024年A股市场的退市企业中,主板板块有46家公司退市,这一比例接近于九成;而创业板则有6家企业退市;至于科创板和北交所,则没有企业退市。

    主板所定位的企业需具备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固、规模宏大以及行业内的标杆地位。故而,主板对拟上市公司在规模、业绩、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

    A股市场的基础性构成中,主板市场的稳健运作对于股市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角色。作为“国九条”新规定的补充措施,退市新规的实行旨在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质,而这一目标在主板市场必须率先实现。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推动市场的优胜劣汰,确保应当退市的公司都能得到及时淘汰,实现市场的及时净化。

    观察交易所的分布情况,在2024年A股市场退市的52家企业中,深圳证券交易所涉及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这一比例接近于七成;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有16家企业退市,其占比大约为三成。

    二、行业及市值情况:行业分布平均,退市企业平均市值同比下降

    2.1行业分布

    从不同行业分析,这52家退市企业分布较为分散,涉及多个领域,并没有明显地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行业之中。

    申万一级行业分析显示,在电力设备、房地产业、纺织服饰业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中,退市公司的数量尤为突出,共有20家公司退市,这一比例约占所有退市公司总数的四成。

    电力设备行业退市企业数量达到6家,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超过了去年退市企业数量最多的房地产行业,使得电力设备行业在2024年成为了退市企业数量最多的领域。

    这六家电力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已从市场上退市,其退市的主要原因是股价持续低于面值;而在这六家公司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中,利润亏损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导致众多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遭受巨额亏损。进入2024年,已有五家房地产企业的股票被从A股市场摘除,这一数字与纺织服装行业并列,位居第二。

    2.2退市企业平均市值同比下降

    2024年,A股市场52家退市企业的总市值达到了428.36亿元,相较之下,2023年A股市场45家退市企业的总市值为747.38亿元,退市企业的总市值出现了42.69%的显著下降。

    2024年A股退市企业在退市时的平均市值约为8.23亿元;相较之下,2023年这一数字高达16.61亿元;令人注意的是,退市企业的平均市值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45%。

    显而易见,尽管2024年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量有所上升,然而这些退市公司的总市值以及平均市值却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趋势,整体上呈现出向市值较低的企业集中的特点。

    观察市值分布情况,2024年A股市场退市企业中,有34家的市值位于1亿至10亿元之间,这一比例位居首位;同时,有13家的市值超过了10亿元,这一比例位列第二;另外,还有5家企业的市值低于1亿元。

    广汇汽车(.SH)的市值位居首位,退市当天其市值为64.71亿元,与市值峰值超1000亿元相比,跌幅达到了惊人的94%。

    这家昔日的千亿级企业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销售商,然而,在各大汽车制造商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激烈的价格战中,广汇汽车遭受了严重的亏损。其股价在连续20个交易日中持续低于1元,最终不得不遗憾地退出了股市。

    越博退(.SZ)的市值处于低位,退市当天市值仅为0.25亿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越博退的创始人兼前实际控制人李占江遭遇了经营上的挫折,背负了巨额债务。债主贺靖担心自己的借款无法收回,便利用投票权委托的方式接管了公司,然而他依然无法改变公司停产和拖欠员工工资的现状。

    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李占江与贺靖为了争夺公司的管理权展开了无序的争斗;在这种激烈的对抗中,该公司逐渐陷入了衰败的境地,直至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观察各公司每股净资产,2024年A股退市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每股净资产为正值,而剩下的四分之一则为负值。在这些企业中,广汇汽车的每股净资产位居首位,达到了4.67元;而*ST泛海(.SZ)的每股净资产则处于最低水平,为-4.60元。

    每股净资产揭示了公司每份股票所承载的净资产价值。若该数值呈现负值,则表明股东权益的盈利状况为负,亦即公司正经历亏损。这通常预示着公司可能正遭遇财务困境,甚至可能已进入破产清算的流程。

    观察退市当日的股价情况,可以发现有48家企业股价跌破了1元大关,而股价超过1元的仅有4家。在这其中,*ST亚星(.SH)的股价最高,达到了6.36元/股;而*ST保力(.SZ)的股价则是最低,仅为0.11元/股。

    三、退市原因及典型案例分析:以“面值退市”为主要趋势,同时首次出现了“市值退市”的公司案例。

    在52家面临退市的企业中,涵盖了交易强制退市、财务强制退市、规范强制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主动退市这五大类别。

    在各类强制退市中,交易违规导致的退市企业数量最多,达到了39家,位居首位;其次是财务问题导致的退市,共有10家企业;而涉及重大违法行为的退市企业有2家,主动选择退市的企业则有1家。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退市规则进行修订以来,财务类退市标准已将主板企业的营业收入门槛从1亿元提升至3亿元,同时利润指标的适用范围也有所拓宽,这一变化显著增加了因营业收入不达标而面临退市的企业数量。在2024年的退市企业名单中,共有10家因财务问题被迫退市,这一比例达到了19.2%。

    具体分析,因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而被迫退市的公司数量最多,其比例超过了七成,这种因面值而退市的现象在2024年的A股市场中成为了主要的退市原因。

    3.1交易类退市

    交易退市可分为两种类型:面值退市与市值退市。其中,面值退市的具体条件是连续20个交易日内的收盘价均低于1元;而市值退市的标准则是连续20个交易日内的收盘总市值均不足3亿元。

    ST华仪(.SH)在2024年成为了首个面值退市的股票,并且也是当年首家正式退市的上市公司。

    该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是股价在连续20个交易日中收盘价均低于1元,然而这一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公司长期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关联方非法占用资金以及持续不断的法律诉讼等复杂问题。即便不是因为面值问题而退市,*ST华仪也有可能因为严重的违法行为而被迫实施强制退市。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A股市场首次出现了因“市值退市”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2024年7月24日,*ST深天(.SZ)遭遇再次跌停,其股价定格在1.72元/股,总市值降至2.3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使得该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市值低于3亿元,进而达到了市值退市的强制标准。

    ST深天是国内率先专注于商品混凝土生产与销售的上市公司。自2021年起,公司面临疫情反复及上游产业原材料价格显著攀升的双重压力,导致混凝土的单位营业成本不断攀升。此外,受“房企爆雷”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显著下滑,利润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ST深天股价连续下跌,其基本面崩溃,使得公司市值与30亿元的安全边际渐行渐远,最终无奈走向退市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4月,沪深交易所对退市规则进行了修订和优化:主板A股公司的市值退市门槛将从2024年10月30日起从3亿元上调至5亿元。换句话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遭遇市值退市的潜在威胁。

    3.2财务类退市

    财务退市情形涵盖业绩未达标准、审计报告未达标准以及净资产未达标准这三种不同状况。

    具体分析,修订后的业绩未达标情形包括:最近一年内,经过审计的亏损企业;沪深主板公司的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人民币;创业板与科创板企业的营业收入未达到1亿元人民币;而北交所公司的营业收入则需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若审计报告未达到规定标准,则意味着过去一年内发布的财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达意见或明确否定的审计报告;而净资产未达标,则是指在上一个会计年度内,公司的净资产出现了负值。

    若上市公司近期的财务报告触及上述任意一种情况,将触发退市风险警示;若连续两年出现此类情况,则将面临强制退市的处理。

    以左江退(.SZ)为案例,这家一度被誉为“最昂贵”的ST绩优股,却因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出现净利润亏损,并且营业收入未达到1亿元,最终被剥夺了上市资格。

    3.3规范类退市

    上市公司若在信息披露或运作规范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诸如屡次违反规定、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公布定期报告等问题,2024年便有两家上市公司因此类问题触发退市,它们分别是三盛退(.SZ)和越博退。

    三盛退的问题包括资金占用、商誉减值、持续经营能力存疑,以及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这些问题导致2022年的财报无法表示意见。此外,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未能披露年报,违反了退市规定,最终导致了退市。

    越是在竞争中退让,就越可能长期陷入亏损的境地,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最终因为无力承担审计费用,使得年报的编制陷入困境,未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年度报告的披露。

    3.4重大违法类退市

    2024年,由于存在财务欺诈、虚假记录等严重违法行为,有两家公司被迫退市,它们分别是新海退公司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ST博天公司。

    新海退通过参与专网通信的虚假自循环业务,虚构了销售收入和利润,这一行为使得2014至2019年度的报告以及2019年上半年的报告出现了不实记录。在2016至2018年,公司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均为负数,而在2019年的会计年度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样为负值,这一情况触发了交易所规定的重大违法行为,进而导致了公司被强制退市。

    ST博天在其2017至2021年度报告中出现了不实记录,这些不实信息的公开披露构成了违法行为,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这些虚假记载的金额巨大,占比较高,其造假手段极为恶劣,对证券市场的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

    3.5主动退市

    除上述类型外,2024年还出现了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

    依据*ST亚星(.SH)发布的公告,鉴于当前的市场状况和公司自身状况,其控股股东提出主动撤回公司股票在主板上市,转而申请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转让,从而成为2024年唯一一家主动选择退市的上市公司。

    财务报告揭示,在2021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期间,*ST亚星连续陷入亏损困境,其资产负债率甚至一度攀升至超过100%的警戒线,面临债务无法覆盖资产的风险,这或许正是其主动申请退市的根本动因。

    四、展望:2025年退市企业数量或再创新高

    2024年4月12日,我国资本市场发布了第三个“国九条”,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退市制度的改革,并迅速建立起一个应退则退、快速清理的退市体系。

    根据Wind的数据,截止到2025年1月22日,A股市场已有131家企业被实行了ST或*ST的特别处理,这标志着退市风险的警报已经拉响。

    从交易类退市风险的角度分析,有两家公司的市值在连续20个交易日中均未超过5亿元人民币。

    观察财务退市风险,2023年共有108家企业出现亏损,其营业收入未达3亿元(主板标准)或1亿元(创业板及科创板标准);同时,有19家企业审计后的净资产呈现负数。此外,还有12家企业的财报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或明确否定的意见。

    在考察规范类退市风险方面,近期有14家公司连续两年在内部控制方面被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或负面意见的报告;同时,在去年,有49家企业的信息披露和运营过程中显现出严重不足之处。

    从其他类别退市的潜在风险分析,我们发现,在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中,这些公司的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均未达到平均净利润的30%这一标准,并且,它们的累计分红总额亦未超过5000万元(针对主板市场)或3000万元(针对“双创”板块),具体涉及的公司共有27家。

    2024年6月,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的司长郭瑞明透露,经计算,预计到2025年,将有大约100家公司可能达到触发退市风险警示的指标。这些企业尚有超过一年半的时间来改善其经营状况和提升质量水平,若到2025年底仍未达标,则将面临退市的风险。

    此外,2024年的年度报告标志着退市新规的首次实施,意味着从该年度报告起,所有上市公司需依据新的退市准则接受评估与监管。这一变化预示着“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将在2025年继续发挥其威力,可能导致退市企业数量再攀新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1 09:41 , Processed in 0.11217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