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香菇种植技术之概述、栽培方式工艺及品种类型全解析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1291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菇种植技术

    一、概述

    香菇,作为我国的一大特产,长期以来一直远销海外。1999年,我国香菇产量突破百万大关,跃居全球首位。香菇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食用菌类,而且在我国,香菇的销售主要以干品为主,近年来,鲜品出口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

    二、栽培方式、工艺和品种类型

    1.栽培方式和工艺

    香菇的种植主要分为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以及地栽这三种基本方法。伴随着代料栽培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公众对森林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段木栽培在近年来已经变得较为罕见。目前,我国香菇的主要来源是代料栽培,其生产流程包括配料、分装、灭菌、接种、发菌和出菇等步骤。

    2.栽培委节

    存在春植与秋植两大种植季节,包括早春播种至春末夏初收获,春播至夏季收获,春播至秋冬收获,以及秋播至冬春收获等多种生产流程。

    3.品种类型

    香菇种类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品种分类,例如依据栽培的介质进行区分、根据采菇时间的早晚来划分、按照销售的形式来分类、根据菇体的大小来划分、以及根据适宜的生长温度来划分等多种方式。

    依据栽培方式的不同,香菇可分为段木种植、代料种植两大类。其中,代料种植又细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木屑、蔗渣、玉米芯、稻草等。由此,香菇的种植方式可细分为段木种植类、木屑种植类(代料种植类)、草料种植类、菌草种植类以及段木与代料两用种植类等五大类别。

    依据出菇时间的早晚进行分类,可以区分为早熟品种(接种后大约70至80天即可产出菇类)、晚熟品种(接种后超过120天才会产出菇类)。此外,还可以根据适宜的产品形态来区分,主要分为干燥销售品种和新鲜销售品种,干燥销售品种的菇质较为紧密,水分含量较低,干燥率较高,适合进行干燥处理;而新鲜销售品种的菇质则较为松散,水分含量较高。

    根据叶片尺寸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大叶种、中等叶种以及小叶种。其中,大叶种的菌盖直径一般在5至15厘米之间,而中等叶种的菌盖直径则在4至6厘米之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中等叶种。

    根据出菇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以及广温型,共分为四种类别。

    低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5-15℃。

    中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0-20℃

    高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5-25℃。

    广温型品种的出菇温度区间较宽,介于5至28摄氏度之间,其中以10至20摄氏度的温度下出菇效果最佳,品质也最为上乘。因此,栽培者需依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来挑选合适的品种。

    三、代料栽培的主要品种

    我国近年来在香菇代料栽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产量已超过总产量的九成。随着段木栽培逐渐成为限制性生产方式,本文将不再对段木种及相应栽培技术进行详述,转而专注于介绍代料栽培的香菇品种。为了帮助栽培者更好地认识这些品种并合理应用,本文将根据栽培季节来逐一介绍各种香菇品种。

    1.春栽迟生品种

    目前市面上广泛使用的代料香菇品种主要包括241—4、庆元9015(又称花菇939)以及花菇135等三个不同的菌株。

    (1)名称、来源和基本性状

    241—4香菇菌株作为我国首个广泛用于代料栽培香菇的春栽迟生型品种,自1988年以来,其累计应用量已超过25亿袋。这一品种的选育工作由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的吴克甸主导完成,并被浙江省认定为法定推广品种。241—4菌株是通过从段直木241菌株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自然变异新菌株。其子实体叶片较大,形状圆润规整,肉质肥厚,菌盖直径在6至10厘米之间,厚度在1.8至2.2厘米,菌柄短且细小,品质上乘。在国际上被称为“仿生菇”,属于中温偏低型品种,适宜出菇的温度区间为6至20摄氏度,其中12至16摄氏度最为适宜。接种至出菇需要180天,适宜接种时间为每年的2月至5月,出菇期则从10月持续至翌年的4月。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全国各地的香菇产区均有应用。在出菇阶段,主要采用低棚保湿和脱袋出菇的方法,通过在一定温差区间内运用干湿交替刺激,催蕾效果最为理想。这种香菇不仅感官和品质上乘,而且还是出口量最大的香菇品种。庆元9015(又称花菇939),该品种由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的吴庆甸研究员主导培育而成,并已获得官方认证。该品种是浙江省官方推广的香菇种类中的三个主要品种之一,源自自然发生的变异,现已成为栽培花菇的首选品种。全国9015(花菇939)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比约为代料花菇总面积的75%,其菇朵形态圆润,菌盖宽广,肉质肥厚,产量颇高。菌盖直径介于4至14厘米之间,菌柄长度在3.5至5.5厘米,不易裂开,易于形成花菇。该品种属于中温型,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是8至22摄氏度,其中14至18摄氏度最为适宜,菌龄大约为90天。特别之处在于,该菌株在3月至8月期间均可进行接种。接种于不同时期的菇木所产香菇数量相同,然而,在5月至7月接种的菇木所产香菇,其形态分布最为均匀。此菌株具备出色的抗逆性,在所有代料栽培的香菇菌株中,其耐高温性能最为出色,其出菇季节为每年的9月至次年5月。此菌株不仅是花菇培育的优质选择,而且还是采用低棚保湿和脱袋出菇技术的高产高品质品种。此外,该品种原本是段木栽培香菇的专用品种,经过代料栽培的驯化过程,已成为培育花菇的众多品种之一。该菌种菌盖宽广,肉质肥厚,菇柄较短,品质上乘,菌盖直径介于5至13厘米之间,菇柄长度为3至4厘米,且易于培育出花菇。它属于中低温型品种,适宜出菇的温度区间为6至18摄氏度,其中以9至13摄氏度为最佳。菌龄需超过200天,接种时间在每年的2至4月,而出菇期则从10月持续至次年的3月。然而,该品种的抗逆性较弱,在菌丝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若遭遇夏季高温,可能会对菇木质量造成影响,轻则导致局部霉变,重则可能引发病虫害的滋生。菇木接种的培养过程中,需确保光照强度适中,以防菌膜颜色过深,同时避免菌膜过于厚实,这样有利于菇类的生长。

    科学规划接种时间至关重要,对于春栽秋生型品种而言,从接种到香菇成熟,菌丝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生长和发育阶段。若接种过早,培养料中的营养会被大量消耗,进而影响香菇成熟后的产量;反之,若接种过晚,香菇菌丝的营养积累不足,导致第一至二潮菇中畸形菇的数量增多。我国南方地区,春植秋发的接种时间具体为:2月至5月,针对庆元9015(花菇939)品种,接种时间为4月至7月,而花菇135品种的接种期则是在2月至4月。相较之下,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较低,秋季适宜出菇的温度比南方地区要提前,因此接种期可以适当提前。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接种期必须安排在气温达到5℃的起始日之后。

    采用适宜的培养基配方,这些菌株均适合使用由78%杂木屑、20%麦麸、1%糖和1%石膏混合而成的常规配料,其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对于135号花菇品种,略微降低含水量会更为理想。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刺孔以利通气,通常使用1.5寸的元钉作为刺孔工具。根据菇木的干燥程度,每段菇木上刺孔的总数会有所不同。对于较为紧密的菇木,需要增加刺孔的数量;而对于含水量较高的菇木,则应加深刺孔。一般情况下,每段菇木的刺孔数量控制在100个左右,每个刺孔的深度应为1.5厘米。菌丝生长阶段通常需进行三次穿刺,首次穿刺点位于直径6至7厘米的接种孔菌丝圈,第二次穿刺则是在菌丝扩展至培养料约50%的位置,第三次则是在菌丝完全覆盖培养袋之后。前两次穿刺应选择在菌丝圈内1.5厘米处,而第三次则在接种孔的对面进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穿刺时,培养袋壁上需形成玉米粒大小的白色瘤状突起。随后,需对菇木堆的形状进行调整,并对培养料温度进行调节。菇木接种后呈一字形摆放,层层堆叠至8至10层高;进行第二次刺孔通气的菇木则横向两排,纵向三列,同样堆叠至8层;经过第三次刺孔的菇木则呈六角形排列,堆高约5至6层。各堆之间需保持一定空隙,每行之间需留出40厘米的通道。室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通风与换气。

    菇木转场需适时进行。为了促使菇木颜色转变并形成均匀的菌膜,需要较强的散射光照。对于241-4、9015(花菇939)的菇木,在香菇菌丝遍布整个菇袋大约两个月后便开始转场,但最晚不能超过出菇前30天;而135菇木则不宜在全面转色之后再进行转场,因为颜色过深且菌膜过厚,会导致菇蕾难以形成。因此,应采取长期在较暗的光照下培菌的方法,并在出菇季节进行转场,同时进行转场和出菇。香菇241-4和庆元9015(花菇939)这两种菌株属于菇蕾多发生型,它们在菌丝生理成熟以及适宜出菇的温度季节到来时,通过温差刺激来促进菇蕾均匀生长较为适宜。然而,如果采用震动或敲击木头的(惊蕈)方式刺激,会导致菇蕾大量生成,从而影响香菇的品质;而对于花菇135菌株来说,必须施加一定的震动或敲击木头的(惊蕈)刺激,否则菇蕾的生长将不会均匀。

    (3)杂菌和虫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春季种植的晚熟品种,在杂菌与虫害防控方面,关键在于夏季管理环节。其核心技术包括:细致管理,力求分散菇木分布,适时进行通风降温,确保菇棚拥有适宜的遮荫效果,以及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若菇木出现局部污染,可使用清菌素、扑霉灵等药剂进行涂抹处理;对于菇蚊,则可使用专用蚊香、敌敌畏等手段进行防治。

    2.春栽夏生品种

    (1)名称、来源和基本性状

    武香1号品种在当前出菇温度领域位居首位。这种品种的子实体叶片宽大,菌肉丰满,菌盖颜色偏深,菌柄粗壮且略长。其显著特点是出菇温度范围宽广,在28℃的高温环境中能够大量产菇,甚至可耐受高达34℃的温度,整体出菇温度介于10-34℃之间,最适宜的温度区间为20-26℃。菌龄约为60天,接种期适宜为3-4个月,而出菇期则可延续至5-11个月。其抗逆性显著,通常被视为夏季种植香菇的理想选择,特别适合进行新鲜销售和保鲜处理销售。

    CR04,系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高中温型菌株。其子实体叶片较大,形状圆润,肉质丰满,菌盖呈茶褐色,表面有鳞片,偶尔顶部可见略微凸起的尖端。菌柄粗壮且略长,出菇适宜温度介于10至28摄氏度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8至23摄氏度。菌龄达到70天时,接种时间宜在1月至4月,而出菇季节则从4月持续至11月。其具有出色的抗逆能力,广泛的适应性能,特别适合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应用,主要用于保鲜以及脱水干燥后进行销售。

    广香47,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培育而成的高温型品种,其子实体呈圆形,菌盖大而肉质肥厚,颜色为黄褐色,菌柄中等粗细,略长,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为14至28摄氏度,最适宜的温度区间为14至24摄氏度,菌龄达到60天,接种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2月至5月,出菇季节从5月至11月,其中5月至6月以及9月至10月为出菇高峰期,而冬季的出菇量则非常少。可在中高海拔地区使用,主要适于脱水烘干和保鲜销售。

    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育的中高温型品种,编号为8001,其子实体独立生长,形状圆润,叶片大小适中,肉质饱满,菌盖呈茶色或深褐色,菌柄粗壮且略长,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4至26摄氏度之间,其中18至23摄氏度最为适宜,菌龄需达到60天以上,接种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2月至4月,出菇季节从5月持续至11月,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不利于出菇,该品种适合鲜菇销售或经过脱水烘干后销售。

    (2)栽培关键技术

    挑选恰当的培养基配方至关重要,该配方需确保营养充足且碳氮比例适宜。在部分地区的配方中,可添加15%至20%的棉籽壳,以及2%至3%的玉米粉。

    在菌丝生长阶段,需进行两次刺孔通气操作,若菇木接种口未采用石蜡或胶纸等材料进行封口,则应刺孔通气两次,总共刺孔数量控制在50至60个之间,且刺孔数量应先少后多。同时,将刺孔与散堆相结合,以增强通风并降低温度。

    在出菇适宜温度来临前大约10天,气温逐渐升至每日最高约25℃,此时应进行转场操作。等到菇木表面出现部分颜色变化,手感有弹性,以及白色瘤状物变得柔软且易于剥离时,方可进行脱袋处理。

    ④脱袋后保湿促转色,然后拉大温差催蕾。

    (3)杂菌及虫害预防

    夏季气温炎热且湿度大,脱袋后的出菇管理阶段容易发生杂菌和虫害,为此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要确保菇棚的卫生环境并做好消毒和杀虫工作;其次,要准确把握脱袋的最佳时机;再者,要降低菇棚内的温度并增强通风散热;若发现杂菌污染,应在香菇生长前使用清菌素或扑霉灵进行喷雾或涂刷处理;对于虫害,则可使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

    3,秋栽早生品种

    (1)名称和来源、基本性状

    目前,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的品种包括:L82-2、856、L9612、133、L62、L66、L26、Ct02以及申香2号等多个品种。该品种编号为1.82-2,是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共同培育的早熟高产品种。其子实体呈圆形,叶片大小适中,单生或偶有丛生,菌盖颜色深褐,菌柄较细,长度适中,畸形菇较少,菇质优良。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是8至22摄氏度,其中14至19摄氏度最为适宜。菌龄达到60天时,接种的最佳时期为7月至9月,而出菇的周期则从10月开始,持续至次年5月,属于秋春两季多产型。菌丝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适用于多种海拔高度的地域种植,且非常适合用于新鲜蘑菇的脱水与烘干,以便于销售。

    ②863号品种,系由福建三明食品工业研究所引进并精心筛选的早熟高产品种。其特征为朵型圆润,叶片中等,单生或偶有丛生。菌盖呈茶褐色至黄褐色,肉质饱满,菌柄较长且较细。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为8-22℃,其中14-18℃最为适宜。菌龄达到55天时,接种期最佳为7月至9月。出菇期则从9月持续至次年5月,其中9月至11月和次年3月至5月为出菇高峰期。各类地区皆可种植应用,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带更为适宜,既适合鲜菇的栽培,也适合进行脱水加工成干品。L9612,此品种由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引进并经过筛选,其特征为圆形整齐的朵型、宽大的叶片、肥厚的菌肉,菌盖呈茶褐色至深褐色,菌褶较为稀疏,菌柄短而细小,品质优良,产量既高又稳定;适宜的出菇温度为12-25℃,其中17-22℃最为适宜,菌龄为55天,但若菌丝未完全成熟,脱袋后容易出现畸形菇;接种的最佳时间为6月至9月,而出菇期则从9月持续至次年5月,尤其在秋春季节,出菇量达到最高。该品种抗逆性强,一般地区均可引用。适于鲜销和脱水烘干销售。133号品种,系由三明真菌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早熟高产菌株,其子实体叶片宽大,形态圆润,肉质饱满,菌盖色泽深沉,菌柄短而细小,产量颇高,品质优良;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在10至25摄氏度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5至22摄氏度,菌龄达到60天时最为理想,接种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9月,而出菇季节则从9月持续至次年5月,在秋季和春季各有一个出菇的高峰期,且在大多数地区均能进行栽培和应用。主要适于普通鲜菇或脱水烘干销售。三明真菌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这一早熟高产品种,其子实体大小适中,形状圆润,菌盖表面光滑,颜色呈黄褐或茶褐,菌柄既短又细。该品种在9至23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出菇,其中14至20摄氏度最为适宜,菌龄达到65天。接种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9月,而出菇期则从9月持续至次年4月,属于秋春多生型。它能够适应多种栽培环境,既适合种植普通菇类,也是种植花菇的理想选择,并且适合进行脱水烘干以及保鲜销售。该品种由三明真菌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属于早熟且产量稳定的类型。其子实体叶片宽大,形状圆润,肉质饱满且结实,菌盖呈茶褐色至深褐色,菌柄适中且略长,整体品质优良。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0至23摄氏度之间,其中14至20摄氏度最为适宜。菌龄达到65天时最为适宜接种,接种时间宜在6月至9月,而出菇时间则从9月持续至次年4月,属于秋季至春季出菇的品种。此品种适应力出众,广泛适用于各地种植,既便于保鲜销售,又适宜进行脱水干燥处理。

    (2)栽培关键技术

    秋季种植的早熟菇类培育正处于炎热的夏季,必须时刻保持栽培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灭菌和接种,以确保接种成功率。在执行菇木刺孔以促进通风的过程中,需关注培养场所的温度状况。当气温超过30℃时,应避免进行刺孔通气。菇木的转场工作应在香菇菌丝完全覆盖菇袋之后,且在日最高气温低于25℃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在菇木脱去包装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其部分颜色发生变化,握在手中的菇木应具备一定的弹性,瘤状突起部分会变得柔软,并且部分菇木上会出现菇蕾。脱袋后的菇木需用薄膜覆盖以保持湿度,促进气生菌丝的萌发;随后,揭开薄膜以降低湿度,促使菌丝倒伏;接着,喷洒清水以促进颜色转变,通过扩大温差和湿度差来促进菇蕾的形成。在冬季,应尽量提升温室内的温度;每一潮菇收获完毕后,根据菌棒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养护,并适时补充水分。

    (3)杂菌和虫害的预防

    预防杂菌与虫害的关键在于接种环节需避免杂菌污染(如链孢霉、木霉、毛霉等),培菌期间需进行闷堆烧菌处理,脱袋后需防范木霉和青霉的侵袭,以及翌年春季菇蚊的威胁。具体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采用“增温剂”新技术制作菇木,严格执行无菌接种操作,使用外袋进行保护,脱袋后加强通风,并对发现的重度污染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木霉污染一旦脱袋,即可使用清菌素或扑霉灵进行喷洒或涂抹处理;至于菇蚊等害虫,则推荐使用专门的蚊香进行熏蒸来达到防治效果。

    4.地栽品种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品种包括Cr04型、L33型、L26型和CrO2型。

    (1)名称、来源和基本性状

    ①Cr04(见春栽夏生品种)。

    ②L33(见秋栽早生品种)。

    该品种源自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的引进与筛选,其子实体形状圆润,叶片大小适中,肉质丰满,菌盖呈深褐或棕褐之色,表面罕见鳞片或细毛,菌柄短小且细,产量丰富,品质优良;生长适宜温度为10至25摄氏度,最理想的是18至22摄氏度,菌龄需70天,接种最佳时间为每年的1月至4月,而出菇季节则从4月持续至12月。该品种具有出色的抗逆性,广泛的适应性,适合在各个菇类种植区进行栽培利用,尤其在海拔中等至较高的地区表现更为出色。它不仅适合用于覆土栽培,还是秋季种植的优质选择,主要用于鲜菇的销售以及脱水干燥处理。

    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运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CrO2系早熟高产菌株,其子实体叶片圆整,朵型圆润,多为单生或少数簇生,菌肉厚度适中,菌盖颜色从黄褐色过渡至茶褐色,菌柄短而细,随着生长周期推进,菇朵形状相对变小,肉质变薄。该菌株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0-28℃之间,最佳生长温度为14-20℃,菌龄达到60天时最为适宜。接种时间宜在1月至4月,而出菇期则从4月持续至12月。此外,该菌株既适合地栽,也适合作为秋季栽种的早生品种。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地区进行种植并加以利用;既适用于新鲜香菇的销售,也适合于脱水烘干后的产品;此外,还非常适合用于罐头食品的制作。

    (2)栽培关键技术

    制作适宜的培养基质时,通常在混合物中掺入3%至5%的玉米粉,同时适量添加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并适当提升麦麸的比例。

    挑选适宜的菇类生长地点,并构筑遮光效果最佳的菇房。所选场地需保证水源充沛、阳光照射不足、水温较低、排水灌溉便利,且无白蚁侵扰,菇房内部应避免直射阳光。

    在覆土前7至10天,应对畦面和覆盖土壤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消毒措施包括撒放石灰、喷洒福马林以及使用气雾消毒盒进行熏蒸等。而杀虫操作通常采用敌敌畏喷雾和熏蒸的方式进行。

    在培菌阶段,根据菌丝生长的具体状况,通常需要执行1至2次刺孔和通孔操作,整个过程中刺孔的总数应控制在50至60个之间。

    接种后50至100天是进行脱袋覆土的适宜时间,特别是对于接种较早的,由于发菌速度较慢,需要延长发菌时间。此时,当菌棒部分变色,手感有弹性,瘤状突起变得松软,便达到了脱袋覆土的最佳时机。务必注意,在菇蕾大量出现后不应再进行覆土处理。

    科学管理菇类生长,核心在于实施降温、通风和喷水保湿措施。在覆土之后的2至3天内,需覆盖薄膜以保持湿度并促进菇体色泽转变,此后则不再覆盖。然而,在整个出菇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菇木遭受雨淋。每潮菇采收完毕后,应立即停止喷水作业。

    一周,后提高畦沟内水位,及时给菇木补水。

    (3)杂菌和虫害预防

    脱袋后的木霉是杂菌和虫害预防的关键,虫害主要包括菇蚊、跳虫、蛞蝓等。预防措施包括将受污染的菇木与健康的菇木分开覆土,以避免传播,同时加强菇棚的环境卫生管理。此外,对畦面及覆盖用土进行全面且彻底的消毒灭虫处理,增强菇棚的遮荫效果及四周的通风性能,以防止雨淋对菇木造成损害。若检测到存在杂菌污染,可选用清菌素或扑霉灵等药物进行喷洒或涂抹处理;至于虫害问题,则推荐使用菊酯类农药,对菇棚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喷洒。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23:19 , Processed in 0.13206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