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1959年10月1日兰青线通车,青藏高原开启铁路新篇章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1204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 篇

    1959年10月1日,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宁火车站盛大举办了兰青线通车仪式,首趟客车满载乘客驶向兰州。自此,青藏高原告别了无铁路的历史,将青海省与西北地区的铁路网络紧密连接起来。西宁火车站也由此成为青藏高原与祖国各地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枢纽。

    老故事

    1959年,首座站房仅拥有一座简陋的候车厅,其中包含售票窗口和行李办理区,设有5条铁路股道,以及一座长达270米的客运月台。当年,总发送旅客量约18万人次。车站启用之际,西宁火车站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的民众前来参观,甚至连年迈八旬的山区老者都特地前来目睹火车的风采。

    西宁车站候车大楼建设工地

    80多岁的山区老大爷也来看火车

    火车开到高原来

    1960年西宁至上海的列车驶出西宁站

    1983年西宁至柯柯段通车,高原铁路一路向西延伸

    新面貌

    1974年,在初代站房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工程。该工程于8月17日正式启用。中厅为三层设计,而东西两侧的耳楼则高达四层。整个站房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31万平方米,其中使用面积共计8169平方米,而候车室的使用面积则是2069平方米。

    2000年第二次改造站房

   


    2006年7月1日首列进藏列车驶出西宁站

    2009年电气化时代正式到来

    2014年兰新二线开通,新站绽放在天路起点

    --

    我与每一代站房的合影

    ——退休老职工党国珍的故事

    夂 小

    1959年10月1日,党国珍,当时年仅19岁,从民和被调至西宁站工作。这一天,恰好是西宁火车站落成并开始运营的日子。党国珍回忆说,当初第一代站房建成时,连公交车都还未出现。然而,每天火车站周边都聚集了众多群众,他们或是步行,或是骑着自行车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只为目睹一眼高原上的火车,那属于青海人的火车。当时火车站的运营方向并不多,候车室内检票员通过绘制“正”字来对前往不同方向的旅客进行统计和验票,而每一位体验乘坐火车的人,都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之情。

    党国珍刚被调至西宁站,自担任装卸工起,便深刻体会到当时硬件设施尚显简陋,装卸作业主要依赖人力与手推车。他犹记得,仅需两人便能轻松搬运115公斤的重物,而与后来普及的吊车、龙门吊车相比,那时的他们对于铁路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未来飞跃式进步,实难想象。

    1963年,党国珍被调至客运车间的行李房,他回忆说,那时几乎每年都要回一趟郑州的故乡,乘坐火车最快也要花费两天半,记得第一次放假回家时,假期长达12天,可来回路上就耗费了7天。而今年,儿子党艳超带着父母返回郑州,通过网络购票,仅用了6个小时便抵达了目的地。他感慨万分,作为一位资深职工,他由衷地为铁路的飞速发展感到无比自豪。

    在1959年,他与家人、友人以及同事们每至一代车站前,均定格了一张份量沉甸甸的合影。翻阅这些照片,他目睹了自己与车站建筑一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迁。

    力 殳

    --

   


    四代同堂见证西宁站变迁

    ——退休老职工杨俊玉的故事

    夂 钅

    革 鱼

    1959年,第一趟列车在西宁站的欢呼声中缓缓驶入。而今,动车已至,我并未如五十年前那般站在铁轨旁欢呼,内心却充满了喜悦。我期盼我的子孙能更出色地投身铁路建设,为西宁站的发展添砖加瓦。杨俊玉老人,一位在铁路行业辛勤耕耘了一生的百岁长者,家中三代皆以铁路为业,如此感慨地说。

    1952年,杨俊玉随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西征至青海西宁,目睹了西宁站首座站房的创建过程,目睹火车驶入高原,心中充满激动与自豪。时至今日,他依然完好地保留着那份铁路工作证。

    历经多次搬迁,他却始终携带着父亲遗留的这些工作证件,以及自己年轻时荣获的技术能手称号,这些都被他妥善保存,或许这也算是一种与铁路的深厚缘分。如今,即将步入退休生活的儿子杨保童这样感慨道。

    1980年11月16日,这一天在杨俊玉和杨保童心中分量极重,难以忘怀。即便岁月流转,提及此日,他们仍能清晰记起具体日期。这一天,杨俊玉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光荣退休;而杨保童则正式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踏上了西宁站运转岗位的征程。

    自幼,我们便居住在车站后方,日复一日,目睹着客车体穿梭于库房之间,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对他们从事的职业充满了向往,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如他们那般。”谈及继承父亲事业的心路历程,杨保童娓娓道来,从制动员到连接员,再到调车员,直至如今的外勤值班员,他对铁路的这份独特情感,早已成为他一生中无法割舍的纽带。

    杨保童与他的父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亲身经历了1971年、2000年、2011年、2014年这四个不同年代的站房变迁。从1971年站房的原始形态,到2000年站房的翻新与重塑,再到广场和站房上新增的大钟以及三江源的设计,杨保童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详细地讲述着。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之中。

    然而,这段与铁路的缘分并未就此画上句号。2011年的夏日,西宁站迁至了临时的过渡站房。杨保童的儿子杨磊在此被西宁站安检支队录用。正是在这个支队,他与妻子侯建瑜相识并坠入爱河,最终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如今,我时常带着我的小孙子来到站前广场,心中不禁会涌起感慨,我们这一家子与铁路、与西宁站之间,似乎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我便会笑着对小孙子讲述,太爷爷、爷爷以及爸爸,他们曾经都曾在这里辛勤工作,在此度过了他们的一生。

    完

    监制 | 刘昌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20:11 , Processed in 0.10822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