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吉林国资国企创新驱动,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293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长期的技术革新,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稳定大规模生产碳纤维原丝的企业之一;吉林省能源投资集团,正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机械化采煤向智能化采煤的产业升级;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柔性电致变色调光材料项目在长春进行中试,该项目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在这片白山松水的土地上,吉林省国资国企系统正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布局新型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攀登新的高峰。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踏入吉林化纤的制造车间,一排排洁白的碳纤维初级原料有序地摆放在生产流水线上,它们在经过长达三百多米的流水线上的氧化、低温碳化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最终转变成了深色的碳纤维材料。

    碳纤维的密度远低于钢的四分之一,但其强度却超过钢的七倍,因此被赞誉为“新材料之王”和“黑色黄金”。由于其生产技术要求极高,突破难度大,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曾经一度供不应求。

    科技创新构成了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研发团队接连解决了原丝黏度波动等重重难题,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25K、35K、50K大丝束碳纤维已全面进入市场。吉林化纤碳纤维原丝技术的负责人陈海军如此表示。

    碳纤维材料因具备卓越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稳定性,其应用范围逐年扩大,涵盖了风电叶片、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设备等多个领域,且市场潜力十分广阔。为迅速构建新型生产力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吉林省的重点国有企业——吉林化纤,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推进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该企业充当“链主”角色,引领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加快产业链的布局步伐。同时,吉林化纤还积极推动碳纤维产业向高端、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吉林省打造千亿级碳纤维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吉林化纤的多种碳纤维产品,已在三一重能、上海电气、明阳电气等国内知名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此外,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这些产品正加速拓展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今年第一季度,吉林化纤的工业总产出达到了48.4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9%,标志着公司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煤炭企业

    在吉能集团珲矿公司的自动化信息管理中心,众多监视屏幕映入眼帘,上面展示着牵引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单轨吊等各式智能机械设备运作的画面……这里正悄然进行着一场以新型生产力推动智能化采煤的变革。

    在监视屏幕上,一台庞大的机械臂持续挖掘煤炭。那是一个交流电驱动的采煤机,其“截割部分”的主要任务便是切割煤炭。切割下来的煤炭随后被刮板运输机运送到转载机,最终通过皮带输送机被运送至地面。吉能集团珲矿公司的工作人员赵建军正指着屏幕,详细地向我们介绍着整个挖煤和运输煤炭的过程。

    过去在采矿过程中,液压支架的操控依赖人工,随着采煤机的前进,支架的操作人员必须随之奔跑。一个工作面有140多台支架,至少需要四五名工人共同协作。赵建军指出,如今煤矿采用了智能化的综采系统,仅需一名人员就能操控全部液压支架。

    自2005年起,吉能集团旗下的珲矿公司便成功打造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此举使得该矿成为吉林省内首个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以及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

    吉能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蔡宏伟指出,近期集团正加快数字化进程,借助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并致力于推动集团业务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

    科研资金的持续增加使得吉能集团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开发出MG550/1280-BWD大功率半悬机身薄煤层智能化采煤机以及MG2×300/1380-BWD薄煤层智能化采煤机等先进设备,并因此获得了30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项发明专利。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源支持

    踏入吉林省工业研究院的展览中心,一块会变换色彩的玻璃成为了焦点。当电压逐渐上升,其表面颜色便会迅速从白色转变为茶色,同时具备了出色的遮光性能。

    电致变色薄膜的运用使得玻璃能够改变颜色。这一技术已在汽车、建筑幕墙、手机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能满足多样化的色彩显示需求,还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据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宇模介绍。

    起初,电致变色薄膜项目仅是张宇模团队的研究课题,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一项目若要实现产业化,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当庞大。恰在此时,吉林省工业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积极上门,主动携带相关政策,寻求与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进行对接。

    吉林省工研院院长白绪贵表示,我们正努力寻找省内具备技术实力的团队与企业,以推动技术成果在本地的转化。张宇模教授的团队掌握了一套完全自主的电致变色薄膜技术知识产权,这满足了战略投资的要求。经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以及市场评估等多个环节,我们为该项目提供了包括资金、厂房和设备在内的全面资源支持。

    在电致变色薄膜项目之外,吉林省工研院设立了总额达10亿元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致力于培育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兴企业和上市公司。该基金已对小分子化学原创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等多个项目进行了投资支持。吉林省工研院采用“自主建设、合作共建、加盟合作”的多元模式,成功构建了汽车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共计14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持续强化创新环节与产业环节的紧密联系,加快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

    白绪贵指出,吉林省在发展新型生产力方面拥有深厚的底蕴和显著的优势。该省不仅科教资源丰富,而且在装备制造领域具备明显优势,曾成功完成国家众多重点项目和任务。当前,吉林省正致力于发展新型生产力,这将为全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壮大、优化和提升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1 06:32 , Processed in 0.08407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