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略谈人生观:胡适以几十年经验提供个人主义思索意见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787
发表于 昨天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谈人生观

    文/胡适

    每个人或许都持有一种“人生观”,基于我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我想分享几点看法,供大家思考借鉴。

    众多人将个人主义视作洪水猛兽,觉得它令人畏惧,然而我所谈论的却是平凡无奇、健康无害的。这种个人主义的初衷,既非源自西方,亦非纯粹源于我国。我国思想中蕴含着健全的个人主义观念,能与西方思想相互印证。王安石先生一生勤勉刻苦,致力于为国家寻求安全之道,为人民谋求福祉,他并非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从他的诗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他持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哲学,即所谓的为己主义。这可以从他将古代极端的为我主义者杨朱与倡导兼爱的墨子进行对比这一行为中看出。在文中,他如此阐述:“为己是学者的根本所在,为人则是学者的次要之务。学者在行事时,必须首先考虑自我,只有当自我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余力去关注天下大事,这就要求学者不能不关注他人。”

    也就是说,在起初阶段,一个人应当首先关注自身,而在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应当考虑他人,而且这种考虑是不可或缺的。

    易卜生在十九世纪的晚年,曾向一位年轻的朋友寄去一封信,信中他如此表达:“我对你的期望,唯有这一句话,愿你能够践行纯粹的自我主义。希望你能够时刻感到,世间之事,唯有你自身最为重要,他人无需过多考虑。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最佳的途径,便是将自己这块独特的材料,锤炼成为一件有用的器具。”

    《自由论》这部自由主义经典之作,其中“个性”一章反复强调,人的最高价值在于独特的个性。这些观点,恰恰体现了最完善的个人主义理念。一个人应当致力于自我修养,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子路向孔子请教,询问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回答道:“修养自身,持以敬畏之心。”此言意在强调,需对自己进行严谨的培养与锻炼。“敬”在古文中的含义即为谨慎。子路追问,仅此是否足够?孔子进一步回应:“修养自身,以达到安抚他人的目的。”此意表明,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还需关注他人。子路再次提问,是否还需更多?孔子言道:“修养自身,以使百姓安宁。即便尧舜这样的圣贤,也难以做到这一点。”此言意在强调,只有先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即便是尧舜这样的至圣先贤,亦感此道不易。孔子的这番言论,显然是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的。由此观之,从十九世纪至今,乃至追溯至孔子的时代,修身养性始终被视为根本。修身意味着对自身进行锻炼、塑造和启迪。故而,个人主义并非令人畏惧之事,尤其是年轻人构建人生观时,更应谨慎地将自己这块素材精心培养、锻炼和启迪,使其成为可用之才。

    我认为与年轻人探讨知识的愉悦感尤为关键。一个人如何让生活充满快乐,这是一个问题。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幸福与快乐,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提及的,这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人类追求快乐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财富、婚姻、事业以及工作等多个方面。然而,个人的愉悦感受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幼年时期自不必说,自懂事起,我便坚信,人生的幸福源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研究的热爱,对真理的探寻,对证据的搜集。在这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人生短暂,而知识浩瀚无边。以有限的生命去探寻无尽的智慧,实乃一种极大的快乐。

    两千年前,一位政治家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提问:“你认为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未能回答。后来孔子得知此事,便说:“你为何不向他描述,你的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孔子的这番话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在沐浴之际,灵感迸发,构思出了检测皇冠金含量之法的巧妙方案,兴奋至极,他裸体冲出澡堂,奔跑在街头巷尾,大声呼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带来的喜悦,以及发现证据或真理那一刻的狂喜。英国两位杰出的诗人勃朗宁与丁尼生,各自创作了诗歌,这些作品均体现了十九世纪探险精神和对新知识的渴望。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关于社会宗教观念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总存在一种能够实施制裁的力量。对于信仰上帝的人来说,上帝就是他们心中的制裁力量。在我国古代,孝顺被视为宗教信仰,进而演变成了制裁的手段。如今,台湾地区的宗教信仰相当兴盛,有的人信奉至高无上的神祇,有的人则信仰众多神明。许多人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纷纷走上了宗教信仰的道路。我所提及的社会宗教,实则是一种特定的观念表述。在我国古代,便存在这样的思想,即所谓的“三不朽”:立德,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立功,指的是创立功绩;立言,则是指形成思想与言辞。而在国外,也存在类似的三个概念,分别是Worth、Work和Words。这三个“不朽”观念,既无上帝之存在,亦无灵魂的涉猎,然而,它们在民主性方面却并不突出。一个人究竟需要在品德、功绩和言论上达到何种境界,我深信这一范畴应当得到拓展,因为无论人的行为是善是恶,其影响都将流传千古。我国传统谚语所言“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正寓意此意……故此,我们的言行举止,每一步都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这便是社会的信仰,社会的永恒……绝不能让我们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后果,即便我们离世,遗留的负面影响也将长久存在。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言语间不能忽视社会的影响,行动上亦不能忘记社会的影响。即便在社会中我们保留一丝空白,然而我们绝不容许任何瑕疵存在,社会如同我们的神明,我们的审判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8 05:10 , Processed in 0.082667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