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创新创业小视频怎么拍,创新创业视频素材,视频拍创业创新小报怎么做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55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五四运动106周年

    1919年5月4日

    爱国青年们用热血和青春

    奏响了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声声呐喊穿越一个多世纪

    至今仍在人们耳边萦绕和回响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在这一年5月7日,上海众多民众,共计超过两万人,齐聚一堂,举行了盛大的国民大会,并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

    但永远有人年轻

    在云岭热土上

    一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理想

    用行动诠释担当

    他们从城市走向乡村

    从课堂深入田间

    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滚滚洪流

    为缅怀青年们的无私奉献,这条以青年之名命名的昆明道路,如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来源于开屏新闻)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关键词:热爱

    桂海潮,出身于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凭借不懈的勤奋与努力,在国家的大力培养下,他从一个朴素的农村孩子蜕变为了一名杰出的航天科学家。

    桂海潮(图源:新华社)

    记得很清楚,那是在2003年的10月15日,施甸中学的校园广播里传来了一个消息:“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读高二年级的桂海潮感到无比振奋,心中“飞天梦”的种子立刻生根发芽。

    在两年之后,桂海潮凭借在施甸县理科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荣登榜首,成功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录取,这无疑是对他梦想的最生动诠释。

    精彩未曾停歇。桂海潮在短短9年内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随后远赴海外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将近20篇SCI级别的学术论文。31岁这一年,他已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尽管如此,桂海潮此时依旧俯身于地,抬头凝望璀璨的夜空,心中对“飞天梦”的实现似乎仍需一段时日的努力。

    2018年5月,我国正式开展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活动,那曾经少年时的“飞天梦”似乎触手可及。

    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桂海潮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四位载荷专家之一。随后,在2023年5月30日,他与航天员同事们一同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而在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平稳降落,标志着载人飞行任务的成功完成。

    桂海潮回母校作报告(开屏新闻资料图)

    圆梦太空,桂海潮也成了我国首个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

    在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同桂海潮那般怀揣梦想的孩子们比比皆是,他们的理想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最终迈向那无垠的宇宙,从那些仰望星空的追梦者,蜕变成为那璀璨星空中的一颗璀璨星辰。

    关键词:拼搏

    2025年4月13日凌晨,克罗地亚奥斯耶克成为焦点,国际体联体操世界杯奥斯耶克站在此上演。中国运动员杨凡予微,来自云南昆明,她在女子高低杠项目中,再次成功演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难度动作,为我国代表团赢得了宝贵的一枚金牌。

   


    3月22日,颁奖仪式上,我国冠军杨凡予微(居中)、美国亚军克莱尔·皮斯(左侧)、我国季军田倬凡共同留下了合影。(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磊)

    3月21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办的2025年国际体联体操世界杯资格赛的首日,年仅20岁的昆明籍选手杨凡予凭借其精湛技艺,令观众们惊叹不已。在女子高低杠项目的成套动作中,她完美地演绎了“直体叶格尔空翻转体360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动作。她作为首位在体操国际联合会举办的正式赛事中成功完成该动作的选手,国际体操联合会特别将该动作以“杨凡予微空翻”命名,并将其归类为G组难度动作,这一组别目前是高低杠项目中的难度之最。

    杨凡予微不仅荣登中国体操界之列,成为少数以个人名字命名动作的运动员之一,其成就也被载入世界体操史册。这一壮举,对于云南体操而言,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是云南运动员的动作首次获得国际体联的认可和命名。

    杨凡予微的体操之路在官渡区六甲中心幼儿园起步,这家以体育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成为了她的摇篮。自2008年踏入园门不久,她便显露出了非凡的身体柔韧性和出色的协调能力。在一场市级幼儿体操赛事中,她的表现引起了市里教练员的注意,他们一致认为她具备成为体操人才的潜力。赛事落幕之后,杨凡予微与二十余名孩童一同参与了官渡区举办的强化训练,尽管过程颇为艰难,她却始终坚定地坚持着。

    杨凡予微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小学阶段,杨凡予微的日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半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另一半则投身于训练。自2014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预决赛中夺得6枚金牌以来,到2016年她又在云南省体操冠军赛中独揽女子甲组跳马、高低杠、全能、平衡木四个项目的冠军,杨凡予微在各类体操赛事中屡获殊荣,迅速成为了体操领域的一颗耀眼新星。

    今年五月,杨凡予微将作为云南代表队的一员,前往广西南宁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此次赛事同时也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成年组的选拔赛。在那个时刻,她将与队友们齐心协力,为云南队争取进入决赛的资格。

    关键词:创新

    历经千年,全球范围内,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均为一年生植物,每次收割完毕后,农民需重新播种。这一过程对农民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体力劳动,同时,也可能引发土壤流失等环境问题。

    云南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多年生稻种。这种稻种只需种植一次,便能在3至5年内无需翻耕即可连续收获。“一年生,岁岁生,生生不息”,这种稻种的特点恰似“割韭菜”,不断生长,持续产出。

    学生下田归来(谢锐佳 摄)

    这项科研成果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卓越的团队支撑。来自云南大学的多年生稻研究团队由13位成员组成,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占据了大约77%的比例。在导师的引领下,他们把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了田野,将论文的撰写与实际的田间劳作紧密结合。

    在往昔岁月,那些尚显青涩的学子们,在导师的引领下,踏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片热土,于勐海县曼拉村承租了50亩土地作为实验基地,自此便在此地安下了家。他们卷起裤脚,在试验田中来回奔走,驾驶拖拉机耕作,操控无人机进行施肥,并对水稻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及水分状况进行精确测量。

    在当地老乡看来,他们不仅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而且与乡邻们亲切交谈,行走于水田旱地之间,劳作之余享用美食,在简陋的茅屋棚户中安歇。

    师生在做插秧前准备(谢锐佳 摄)

    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出的多年生水稻品种实现了“一栽多收”的种植模式,平均每亩地可节省6至10个劳动力,有效减轻了劳动负担、降低了劳动强度,并节约了生产成本达45%至50%。这标志着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田间的庄稼正在茁壮成长,而青年们也在不断进步。随着季节的变换,周围的风光也在不断变幻,然而,他们因辛勤劳作而变得黝黑的肌肤却始终如一。他们深深地植根于田野之中,如同那些经久不衰的稻苗,从土壤中汲取滋养,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领悟到了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温暖

    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路居镇下坝社区张营村二组,有一位村民,他性格朴实、心地善良。在平凡的一天,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以实际行动,成功拯救了四条宝贵的生命。

    张刚(图源:“文明澄江”微信公众号)

    2024年7月22日的午后,在路居镇抚仙湖畔的情人岛周边,两个孩子不幸落入了水中。他们的两位母亲毫不犹豫地跳入湖中试图施救,然而由于她们并不擅长游泳,结果反被水困。就在这紧急关头,正在湖边和儿子嬉戏的张刚目睹了这一幕,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奔向湖边,毫不犹豫地跳入湖中,用尽全力划动双臂,迅速朝落水者游去。

    张刚首先将离岸不远的两位母亲和一名12岁的小女孩救上了岸。得知湖中还有一人后,尽管他的体力已经极度消耗,张刚仍旧没有丝毫犹豫,再次跳入水中进行搜寻。当他潜入水下两三米深的地方,他瞪大了眼睛,在污浊的湖水中努力寻找,最终成功发现了那名8岁的小女孩。他紧紧地搂住小女孩,竭尽全力将她抬回岸边,每一次向上的动作都仿佛消耗了他所有的力量,然而他咬紧牙关,坚持不懈,直至将孩子安全地交到母亲怀里。

    救起落水者后,张刚疲惫地坐在地上,不停地呕吐,脸色惨白得如同白纸。他休息了数分钟,确保落水者安然无恙,这才带着孩子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事发地点。

    张刚在两次入水救人处散步(图源: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事后,当人们询问他在救助他人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是否曾担心自己的安危,张刚坦率地表示:“当然存在风险,现在抚仙湖的水位正在急剧下降,形成了一种悬崖般的深度变化,往前迈一步,水深可能就会达到十几米……然而,当时我并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必须去救人,因为那关乎几条宝贵的生命!”

    记者提问:“你今后还会去救助他人吗?”出生于1989年9月的张刚坚定地回应:“当然会,我一定会这么做。”

    关键词:担当

    2020年春节期间,一段采用地方特色方言的“硬核”喊话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点击量在各大平台累计已超过五亿次。这位一炮而红的人物,便是来自曲靖的“老村长”赵朝鹏。

    赵朝鹏将手机视作一种新型的农业工具,他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代表。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故乡,坚守在那里,致力于建设并经营这片土地。

   


    “曲靖老村长”赵朝鹏(开屏新闻资料图)

    2023年9月,借助“曲靖老村长”这一网红IP的推广,他的故乡——位于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的红色瓦房村落一经开放便声名鹊起,迅速晋升为热门网红村。村中增设了咖啡馆、会客厅、博物馆、奶茶店、民宿以及特色小吃街等设施,每日涌入的游客络绎不绝,成功探索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赵朝鹏表示,并非他独自一人点燃了整个村庄的繁荣,实际上他只是红瓦房村227户居民中的一员。他指出,当前农村发展前景广阔,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吸引具备知识、文化、能力与见解的年轻一代重返乡村,投身于乡村建设之中。

    与那位被称为“曲靖老村长”的人相似,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的90后董梅华,同样拿起手机,将云南的各式美食依次呈现在屏幕之上,她便是“滇西小哥”,一位热衷于传播乡土风情的博主。

    “滇西小哥”董梅华(图源:@滇西小哥)

    她长期扎根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以美食为创作的出发点,精心制作并发布了400多部短视频。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展示了特色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凭借这些内容,她在国内外赢得了超过4000万的忠实粉丝。

    村民们起初对“滇西小哥”的视频感到困惑,但如今他们频繁在手机上浏览这些内容。不少村民开始尝试自己记录日常生活,还尽力协助“滇西小哥”进行拍摄,旨在向外界推介他们的家乡,那片宛如诗画般的云南。

    董梅华起初仅是通过拍摄视频销售土特产,如今她已蜕变为一位美食博主;她从独自一人探索,发展到引领众多村民共同走向富裕;她已经成为众多返乡青年创业的楷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关键词:奉献

    历经艰辛摆脱了山区的束缚,为何又选择重返故土?面对亲朋好友的疑问,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熊缘微笑着解释道:“之所以离开,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带着成就归来。”

    2023年的夏日,同学们争相涌向繁华都市,而熊缘却毅然决然地在志愿填报界面中选择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她的目标直指故乡泸水市称杆乡。在过去两年里,她投身于组织青年活动、整理基层团建档案、接待来访民众、实施产业扶持政策等众多细碎事务中,深刻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脉动。

    熊缘(图源: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在防汛的关键时刻,熊缘同志加班加点,对全乡12个村(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积极参与了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群众清理了堵塞的道路淤泥;而在暑假期间,她则特意为留守儿童开办了托管班。当孩子们歪歪扭扭地写下“谢谢小熊老师”的字句时,她的眼眶不禁泛起了泪花,并在日记本里庄重地记下了这样一段话:“真正的成长,并非在于成为多么出色的人,而在于让那些依赖你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能多感受到一份希望。”

    熊缘的故事,正是云南省发挥西部计划实践育人功能的鲜活注脚。

    熊缘在社区居民家入户(图源: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为促使志愿者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云南省项目管理办公室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提升服务支持力度,实施省级、州市级、县级三级项目管理机制,保障志愿者补贴的准时发放;同时,鼓励志愿者投身基层治理创新,设立五十个基层治理项目,培育“高校青年帮扶”品牌,通过教育支援和智力支持,共同促进乡村振兴。2024年,还将增设1500个地方项目岗位。2025年我们计划新增两千个岗位,以此为广大青年搭建更多在基层扎根的舞台。

    熊缘表示,西部计划于她而言,并非简历上增添光彩的荣誉,而是一次深入家乡的社会实践。如今,她已下定决心留在称杆乡,继续以泥土为尺,丈量自己的理想。

    热爱、拼搏、创新

    温暖、担当、奉献

    ……

    从这一个个青春身影

    可以感受到云岭青年

    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从这一个个青春脸庞

    可以看到未来的模样

    开屏新闻资料图

    愿云岭青年

    如光如炬,一起向未来!

    统筹 陈洁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内容来源包括云南发布平台、云南网络媒体、云南日报旗下的云新闻频道、昆明日报、云南省体育局官方信息、昆滇教育资讯、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新华社报道以及“文明澄江”微信公众号等。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5 23:03 , Processed in 0.107447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