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孔子教育三内容诗礼乐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思想解析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536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人的修养自立于学习礼,人的修养完成于学习乐。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即诗、礼、乐,并且指出了这三者具有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个人修养,还要具备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依照我们的意志行事,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要这样做。

    解释二:若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做法 ,若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我们就应当教育他们 。

    【评析】

    孔子思想里存在“爱民”的部分,然而这存在前提条件。他所爱的是“顺民”,而非“乱民”。在本章中他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这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和爱民并非相互矛盾。另外有人觉得,对于此句应这样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百姓认可,那就让他们照着去做;要是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觉得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让古人现代化了,还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很多人认为,国家统治人民,只要指使驱赶他们做事就行,不必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显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施行的愚民权术,对于小老百姓而言,何必让他们知晓过多呢?最好他们都浑浑噩噩,只晓得依照我们的意愿庸庸碌碌度过一生!这句训诫极其恶毒,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视作珍宝,不知抹杀了多少真理以及人民的创造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一种愚弄民众的手段,真的是孔子这位一心致力于教化百姓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都清楚,春秋时代的文章不存在标点符号,后人若要研读那时的文章,就得经历一个“句断”的过程,也就是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在句子的恰当位置自行添加标点和停顿,如此方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且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何被后人大量引用呢?一方面是孔子自身名望所致,另一方面,其语录涵盖范围极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此一来,后来之人无论是谁,出于何种目的,都能从孔子的话语中截取相关部分断章取义,再融入自身倾向的理解与句断,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从前面的内容来看,我们的孔老先生之前一直在探讨诗、礼、乐这三种事物的教育问题,可是为什么后面突然就变成了教导帝王权术的训诫呢?

    原来,这是后人别有用心,进行断章取义,还刻意在句子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致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我们结合上下文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立身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对于老百姓,如果可以,就让他们按照这样去做,如果不可以,就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孔子所说的是,诗、礼、乐是教育民众的基础,必须抓好。若人民掌握了诗礼乐,便可让他们自由发挥。若人民不擅长这些,就要去教化他们,使他们知晓并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呀。好好的一句话,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强行歪曲,他们声称孔子的话是愚弄人民的手段,是要阻挠人民知书达理、寻求知识 。

    【浅见】

    此章的主语是处于上位的贤圣之人。孔子开启了平民讲学的风气,由此可知当时民众的智慧尚未开启。所以先让民众遵循去做,而不能让他们知晓其中道理。做不到让民众知晓,是因为民众原本意愿如此但能力不足。民众本来就不知道,即便有圣贤也无法让他们知晓,而必定要等待民众自己感悟。绝对不是真的说“不愿意让民众知晓”。我们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时的情形,所以不知道“之”指代什么,然而在那个时候,与民众相关的,无非是行政和礼乐教化,孔子开创民间教育之风,那么教育也是与民众相关的,现在姑且分别论述它。

    称其为行政,是因为贤圣所推举的必定是为国家为百姓,并且称其为善政。民初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必定先让他们照做,等到成效已经显现,百姓就会明白。《疏证》引用《吕氏春秋·乐成篇》说:大禹治理洪水时,百姓堆积瓦砾。事情完成了,功绩确立了,为后世带来长久的利益。大禹的见识是长远的,但是百姓却不了解他。所以百姓不可以和他们谋划变革开创的事情,却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孔子开始在鲁国被任用,鲁国人歌颂他说,穿着皮衣,把它扔掉没有罪过,穿着罩衣,把它扔掉也没有过错。任用三年后,男子走在道路右边,女子走在道路左边,丢失的财物,百姓没有去拾取的。有大智慧的人被任用,本来就难以超越。子产开始治理郑国,让田地有田界水沟,城市和乡村有规定的服色。百姓一起歌颂他说,我有田地,子产给它征税;我有衣服帽子,子产把它们收藏起来。谁杀子产?我要帮助他。后三年,民众又传颂道:“我有田亩,是子产让它增殖的;我有子弟,是子产教诲他们的。子产如果死了,那让谁来继承他呢?”假使郑简公、鲁哀公在面对民众的诽谤诋毁时就因此不再任用贤能,那么国家必定没有功绩了,子产、孔子也必定没有才能了。舟车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过了三代人们才适应它,开创良好的局面难道容易吗。

    又说,魏襄王和群臣一起饮酒,喝到畅快的时候,魏王给群臣祝福,让群臣都能实现志向。史起站起来回答说,群臣有的贤能有的不贤能,贤能的人实现志向就行,不贤能的人实现志向就不行。魏王说,都要像西门豹做臣子那样。史起回答说,魏国分配给百姓的田地是一百亩,唯独邺城是二百亩,这说明邺城的田地不好;漳水就在邺城旁边,可是西门豹却不知道利用,这是他愚蠢;知道却不说,这是他不忠。愚蠢和不忠,是不能效仿的。魏王没有什么可以回应的。第二天,召见史起并询问他,说:“漳水还能够灌溉邺地的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魏王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做这件事呢?”史起说:“臣担心大王做不到。”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为我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从你。”史起恭敬地答应,对魏王说:“我做这件事,百姓一定会非常怨恨我。严重的话会致死,其次也会辱骂我。我即使被致死辱骂,希望大王派其他人完成这件事。”魏王说:“好。”任命他担任邺县县令。史起前往邺县任职,邺县百姓非常怨恨,想要借助史起,史起不敢出门而躲避起来,魏王于是派其他人最终完成了这件事。水已经流通,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一起歌颂道:“邺县有贤能的县令,当时是史公,引漳水,灌溉邺县旁边的土地,自古以来的盐碱地,长出了稻粱。”让百姓知道可行与不可行,那就没有地方用得上智谋了。魏襄王可以说是能够决断善行了。确实能够决断善行,众人即使喧哗也不会因此改变。功业难以建立,难道不是必定因为众人的反对吗!国家的残破灭亡,也是如此。所以,其中的道理不能不玩味。中等才能的君主因为众人的反对而停止行善,贤能的君主因为众人的反对而建立功业 。

    “之”指的是礼乐教化,周公制定礼仪和音乐,用来教化万民,百姓行礼听乐,这就是让他们顺从。然而礼乐与仁道相通之处,那是极其高深的。《雍也篇》中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不是圣贤不愿意传授教诲,而是一定要等他自己领悟。然而能领悟的人又有多少呢!《易·系辞上》说:仁德的人看到它称之为仁,智慧的人看到它称之为智,百姓天天使用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晓了。其不知也,虽圣人,不可使见仁知之内义也。

    “之”代表教育,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风气,他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贤能的有七十二人。他平日传授的是《诗》《书》《礼》《乐》《春秋》,又分为四科,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然而他的最高教义实际上是性与天道,也就是《周易》。就像子贡等七十二位贤能之人尚且不能听闻,更何况是中等水平以下的民众呢?不是不想让他们知晓,实在是太过高深,必须要让他们自己领悟才行。像这样才可以说不能让他们知道 。

    现在有人断章取义,认为这一章体现孔子的愚民思想,这正是“不可使知之”的感叹!然而也应当知道,这一章的主语是贤圣的官员,他们施行善政,所以才可以这样。像如今恶行昭著的贪官污吏,绝对不能这样说而玷污圣人的言论。而且现在民众的智慧已经大为开启,那么各种事情也可以让他们知道了。

    有人认为此章应在“使”处断句,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意思是百姓可以任用,就任由他们去做 ;不可以任用,就对他们施行教育 ,使他们能够被任用 ,然后他们才能有所作为 。这样就变成了工作的意思 ,虽然说得通 ,但绝不是圣人的意思 。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5 05:40 , Processed in 0.099567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