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从复杂汉字起源看甲骨文,探秘姓氏及其中和人有关的元素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03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自诞生起就是极为复杂的文字,它把象形、读音与字义相结合,构成典型的音义结合体,这在甲骨文中体现得十分充分,因为甲骨文字风写实,有些字模样很“抽象”,像之前在网上很火的“鼎”字,让网友们大喊:“你这鼎怎么猫里猫气的?”

    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姓氏用甲骨文要怎么书写呢?欢迎来到“看图说话”阶段,瞧瞧下面这些甲骨文图片,你能不能猜出它们各自对应的是哪个姓氏呢?

    你们这些“人”“子”怎么到处乱跑?

    甲骨文中什么元素最多?和“人”有关的元素是最多的。甲骨文中有各种奇形怪状的“人”,有躺着的,比如“病”字,有坐着的,比如“尸”字,还有对坐吃饭的,比如“既”字……

    姓氏当中,与人有关的元素同样到处都有。先来看一看这个字,第一眼看上去像哪一个姓呢?

    你就说像不像呀!真奇怪,老祖宗怎么会写阿拉伯数字呢?难道在几千年前,学生们也得上类似“早8”这样的课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左右两个图案确实是两个字 ,然而当它们合在一起时 ,就变成同一个字的两个偏旁 。先看看左边这个字 ,上面是一个大头 ,下面是躯干和两只手 ,是不是很像一个人 ?这就是甲骨文的“子” 。再看右边的字 ,看上去像数字“8” ,但实际上是两条交缠的丝线 ,是一个“糸” 。一个“子”字与一个“糸”字相加,二者合起来便形成了“孫”字,它就是“孙”的繁体字。“子”象征着子嗣,“糸”代表着维系与延续,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包含着家族子嗣绵延不断的美好心愿。所以,家中新诞生的小辈被称作“孙”,意味着家族有了后人,能够世代相传。

    看完了“孙”,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一张图片。这个字呈现上下结构。有了之前的经验,认出站在下面的“子”并不困难。然而,站在它头上的究竟是个什么字呢?

    是不是很像雪花图案?

    但这并非雪花,而是一个“木”字。中间笔直的一竖代表树干,上面两笔朝上的笔画是树枝,下面两笔朝下的是树根。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子”,构成了人们常说的“木子李”。那么,为何要在“子”的头上种“木”呢?这是因为“李”字是形声字,“木”是它的形旁,这暗示着这个字与树木相关,“子”是它的声旁,这意味着“李”的读音和“子”相近,由此可以推测在先秦时期,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差不会太大。

    除了上述两位,另外还有两个“人”同样十分可爱。先瞧瞧第一个字,这人挥动双手,与此同时施展“飞毛腿”,好像在奔走呼喊,又仿若在跳舞。这个字的甲骨文形态跟如今的简体字已然颇为相近,它就是“吴”字。

    那么问题出现了,“吴”这个字和跑步存在什么关联呢?难道老吴家族的人天生就拥有强大的力气,能够步伐轻快且迅速地奔跑吗?来查看一下《说文解字》是如何解释的:“吴,是一个姓氏。同时也是一个郡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吴,表示大声说话。它是由夨、口两个部分组成的。”

    也就是说,“吴”字的偏旁并非“天”与“口”,而是“夨(cè)”和“口”。“夨”指的是一个人偏着头,由此引申为“倾斜、不正”。再加上一个代表说话的“口”字,便形成了“大言”。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讲道理,大喊大叫 。《诗经》里有“不吴不敖”这样的句子,意思是既不喧哗也不傲慢,还有“不吴不扬”这样的句子,意思是既不喧哗也不张扬,这些句子用的正是这个字的本义。

    然而作为姓氏,吴姓起源于地名,与“吴”字的本来意义关联较小。倘若一个人姓吴,并不代表蛮横无理。

    我们再看下一个——

    我们仔细看去,发现是一位老熟人,这个人是老王。没错,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字。实际上,它不是滑板的意思,而是斧头的意思。这上面的一横,是与斧柄相连的部分。

    下面的扇形,就是斧身。

   


    所谓的“滑板”指的是斧刃,演变为金文后,人们在其最上面加了一横,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这个字看上去更像斧头。

    在古代,斧钺象征着力量与杀伐,那时的人们觉得,手握斧钺的人应该站在权力的最高点,会被人们尊称为“王”,这就是这个字的由来。

    不过,王氏来源众多,有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包含许多不同分支,还有子姓王氏和妫姓王氏等,这些都是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古老氏族,另外,后来部分少数民族汉化后改姓王,繁衍出了新的王氏家族。

    除了代表王权的斧头外,还有一样东西和三代时期的统治紧密相连,这就是祭祀用的礼器。在那个神权依旧至关重要的时代,祭祀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为了描绘和记载祭祀的所有事宜,许多与之相关的甲骨文字被创造出来。在这些文字当中,有一个很常见的姓氏。

    单看图像,很容易认出来,是一个罐子放在地面上 。可这是个什么字呢 ?上半部分的罐子,其实是“酉”字,是酒器之一 。把酒器放在地上,这是古人祭奠鬼神和先人的仪式 。到后来,人们不仅把酒器放在地上,还把酒器放在案几上,因此下面的一横就多了两只小脚 。

    再看这张图,是不是感觉有些眼熟?没错,就是“奠”字。但问题又出现了:有谁姓“奠”呢?想不出来吧?确实很难想到,因为这个字还缺一个部件。在字形演变过程中,“奠”右边出现了一个“阝”,进而衍生出“鄭”,也就是“郑”的繁体字。关于这个变化过程,《说文解字》是这样记载的:“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从阜,奠声。”

    也就是说,“郑”是形声字,它的读音与“奠”相近,其字义为“邑”,即城邦。从“郑”字的小篆字形能清晰看出“阝”的由来:“奠”旁边多了个“邑”。所以,最初的“鄭”字是“奠邑”的合字,意思是名为“奠”的城邦。后来,“邑”字不断简化,就成了如今我们所写的“阝”。

    既然提到了城邦,那我们再看一个姓氏。在出土文献里,这个字的甲骨文存在好几种不同写法,它们彼此间差异颇大,不过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很奇怪,再仔细看一下,这个字的样子怎么如此杂乱无章?这还没有结束,这个字的金文书写形式同样怪异。

    知道老祖宗是写实派,却没想到如此写实,有四只脚把一个方块紧紧围住,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有名的“秦王绕柱走”,好似下一秒就能听见一句:“王负剑!王负剑!”

    根据金文文字可知,两只脚就是“止”(也就是“趾”),它象征着两个人 。被围在中间的区域 ,代表着城邦 。人们把城邦团团围住 ,以此保护城邦的安全 ,这便构成了一个“卫”字 。

    什么,你说看上去不一样?要是把繁体字“衛”带入,再瞧瞧甲骨文的第三种写法,是不是就有点相似了?

    不管是“止”还是“人”,所代表的都是士兵,那么四周的折线是什么意思呢?要是把它们单独拿出来,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图案:

    嘶,竟然是一个井字符,这个符号在如今表示“生气”的意思。为何古人要在“卫”字里画这样一个符号呢?难道是站岗时太过无聊,越想越气,故而生闷气让后人去猜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甲骨文字,即“行”,它描绘的是十字路口的样子。老祖宗把“行”字画在“卫”字外面,并且在四个路口都画上一个“止”,意思是城邦交通非常便利,而卫兵们就在要塞处站岗,以此护卫城邦居民以及往来行人的安全。

    所以,老卫家的人能够自豪地挺起胸膛宣称,交给他们,他们天生就是来保护众人的!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在古代的时候,农耕属于头等重要的事情,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在造字方面也有所体现。下面存在这样一个字,它和农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这是什么东西?布灵布灵的。

    若仅观察字形,很难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它看起来很像三颗亮闪闪的星星,这让人想起《诗经》中的一句诗:“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依据此进行合理联想,难道这是个“晶”字?

    思路好像挺合理,然而得出的结果有点离谱。关于这个字的字形字义,《说文解字》给出了清晰的解释:“齐,是禾、麦吐穗后上面平齐的样子。它是象形字。”

    这就是“齐”字的本义,谷穗长得十分整齐,长势令人欣喜。后来“齐”字的字义有所扩大,这才变成了“整齐”的意思。到战国时期,一些地区的战国文字在谷子底部添加了两道横线,用来代表地面,后来就演变为繁体字“齊”底下的两横。

    粮食获得丰收后,人们满心欢喜,都纷纷拿来口袋用以盛装。要是把两个鼓鼓囊囊的袋子放置在一起,并且在下面再添加上一张笑开口的嘴巴,那么呈现出的画风便是如此这般的——

    不看还好,一看就使人发笑。这是从哪儿来的“大眼萌妹”?然而这话不能大声讲,要是被曹操听见,他肯定会出声反驳:我英明神武,怎会成了“萌妹”?毕竟这个字就是“曹”字的甲骨文。从古到今,它的字形变化不大,就算和简体字对照着看,二者依旧很相像。

    在诞生刚开始的时候,“曹”字没有最下面的一张“口”,只有两个相同的袋子,有“相对,对偶”的意思,后来才引申出“同类,同辈”“官吏”等字义。流传到现在的曹姓中,有一部分是古代曹官的后代,他们以官名作为姓氏,渐渐繁衍壮大 。

    把粮食收起来了,把口袋扎好了,下一步要做的是把它们堆放在仓库里 。接下来这个字和房屋是有关系的 。

    咱们在文学中学过,一个“木”站得笔直,头上顶着一个尖顶的盖儿,很明显,这就是一个“宋”字。在今天,“宋”字的本义基本已经失落,只能依据甲骨文字形来推测,它指的应该是某种房屋,房屋中间用高大的木梁支撑,顶端用倾斜的屋顶排水防涝。住在这样的屋子里,安全感顿时拉满。毕竟,家中有能撑起局面的人,生活就有了主心骨。

    干完所有活儿后,终于能够坐下来吃一顿饭,两人相对而坐,在中间放置一个食器,这便是“卿”字的本义,“卿”字与“飨”字最初为同一个字,都表示两个人相对而食,后来才脱离本义,专门用作官名,卿姓的来源是官名,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虞卿 。

    有意思的是,存在几个字,它们的甲骨文模样和“卿”字相像。下面瞧瞧两个字。

    在第一个字里,人坐在食器旁,蠢蠢欲动,身体向食器靠近,只等一声令下,便会就地吃饭。在第二个字中,这个“人”头上多了个方框,代表嘴巴。食器在左边,方框却朝右边开口,象征此人已吃饱,便转头,嘴巴向外,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这两个字是反义词,第一个字是“即”,它指的是人准备吃饭,由此引申出“靠近”的字义,第二个字是“既”,它指的是人已经吃饱了,进而引申出“完成”的字义。

    遗憾的是,甲骨文开始使用的年代比较早,有些字出现得晚,并且还有大量考古文献有待挖掘,所以一部分姓氏的甲骨文字形依旧是个谜。依据六书等造字法猜测,我们大概能推断出这些文字的大致样子。你姓什么?在甲骨文中,它是什么形态?

    参考资料:

    由[汉]许慎撰写,名为《说文解字》的书籍,属于[M]类,在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出版时间为1963年。

    由汉代扬雄撰写,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为书名,是一本著作,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在上海出版 。

    [清]朱骏声所撰写,名为说文通训定声的书籍,由中华书局于2016年在北京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4 12:42 , Processed in 0.098147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