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京东快递站点,京东快递站点配送范围,京东快递在站点能存放多久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035
发表于 昨天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1日零点刚过,家住中国最北端黑龙江漠河的荣女士付完尾款,6分钟后就收到了此前在京东预定的口红,“尾款人”瞬间变成“收货人”;11月4日,京东进口超市正式上线,海外进口商品在多个城市可实现“211限时达”覆盖,包括北京、天津、广州、重庆、郑州等,“扫货全球”也不用等待。

    放眼十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近乎无法想象。

    早前,我国快递物流市场曾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诸侯割据”状态 ,除中国邮政外 ,几乎很难再找到一张能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 ,与此同时 ,许多加盟制快递企业跑马圈地 ,服务质量不稳定 ,加之缺乏市场监管 ,行业充斥着暴力分拣 、货物丢失 、卷款跑路等乱象 。

    当时,传统B2C电商刚刚兴起,这种情况促使物流这一配套基础设施向前发展,不过很快,物流又变成了限制电商发展的不足之处。

    基于这个原因,京东排除各种不同意见,在2007年开始踏上自建物流的道路。2010年,推出了强调时效性、更注重客户体验的“211限时达”服务,“上午下单下午收货”这种看似不太可能实现的服务成为京东物流独特的招牌。从那以后,京东物流的发展步入正轨,优质服务渐渐占据用户的内心,与主营电商业务相互促进……

    京东快递小哥送货

    十年间,“上午下单、下午收货”的时效服务最初在全国6座城市试点,如今已扩展为全国200多个城市的时效服务标配 。“算法与技术革命”,加上京东物流人敢于打破现状,以及一直被业界称道的强执行力,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电商购物习惯 ,极致的时效与服务体验成为电商物流服务品质的标志 。

    “算法技术革命”的背后

    杨芳颖于2007年8月20号入职,那时她担任北京市马连道站的站长 。随着京东在北京开始试点自建物流,杨芳颖成为京东物流首个女快递站长 。当时北京仅有五个快递站点,其中大部分是民房和地下室 。最初,他们站点只有六七个人,一个人每天送20到30单,每个小哥负责的配送面积非常大 。话语间,杨芳颖显得颇为直爽干脆,不过回忆往事时,她突然变得柔软起来。有一年双 11,当时我正在家中坐二胎月子,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手机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那个位于高耸楼宇间的“城中村”站点,面积不大且低矮,她惦记着站点里货物是否积压严重,惦记着员工们有没有被比平时多出两三倍的包裹搞得乱了阵脚。

    那不是潜意识在作祟,是记忆的“膝跳反应”。

    后来,京东开设配送站的速度渐渐变快,到2010年时,京东物流的自有配送已覆盖北京五环以内。就在这一年,京东物流推出了“211限时达”服务,该服务是以每日两个11点钟作为时间分割点来进行快速投递的。在“211限时达”服务推出以前,京东物流配送没有时效方面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妥投率。

    这在当时差不多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那时,刚刚加入京东的王振辉担任华北区负责人,也就是现任JDL京东物流CEO,他立刻就面临了第一次大考,开始的时候很难对准时间,并且没有参考,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做起来。

    对于仓库来说,“211限时达”存在难度。仓库现场需要进行清查,要找出11点前下的订单。属于“211限时达”配送范围的订单要优先生产,这在当时的技术管理体系中是比较困难的。“211限时达”若想顺利开展,订单、仓储、运输、派件等环节必须连贯完成,技术开发与信息化建设十分紧迫。

    自建物流仅仅是个开端,对时效有着更为极致的追求,对用户体验也有着更为极致的追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毛卫娜是京东物流的第一个女程序员,她回忆称,当时并非专门的物流研发部,京东研发信息部有四五个人组队,接受命令研发适用于自身的仓储管理系统。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2月,经过半年多的封闭开发,京东自主研发的WMS1.0诞生,尽管功能相对简单,但已初步具备现代化仓储系统的雏形。

    谭畅是“211限时达”技术开发团队的一员,他说,当时对速度要求极高,经过系统对接和持续升级,预分拣率能超90%,而且还给快递员提供了手持扫描设备,也就是PDA 。PDA上安装了GPS信号,在地图上能够看到配送员的轨迹,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让消费者实时看到包裹的位置,而当时在业内没有几家快递公司能做到这点 。

    参加当年仓库WMS1.0系统研发的人员姚古斌笑着接过话,他说当时遇到过麻烦,下午3点时,很多快递员要送完货,然后赶到站点取下午的货开始送,全国有几千个配送员,几千台手持的PDA一起上传,这对配送系统压力很大,同时上传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当时这被大家称作“黑色3点钟”。

    211技术团队得知这种情况后,重启了封闭开发的项目,完成了系统改造,此后一直到2012年的618被青龙系统替代时,都没再出现过问题。

    当年参与“211限时达”上线的技术人员

    技术持续进步,用户体验推动我们不断前行。京东推出了211,还推出了311、极速达等服务,这对库房处理速度和信息准备要求很高,所有信息系统处理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库房也要优先生产。正是在一次次打破、重塑、升级、优化的过程中,强大的系统与技术使京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在技术团队的贾宁说。

    一切都是基于用户体验

    杨芳颖对“211限时达”服务上线的场景记得非常清楚,据她讲,“211限时达”在当时进行推广并不困难,真正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是送货上楼这件事 。

    京东快递小哥送货上门

    起初京东主要经营3C产品,这类产品价值高,有些小偷专门瞄准京东的包裹行窃,致使丢失率极高。为让京东消费者能体验开门收货的便捷,刘总提出送货上门的要求,那时我们常跑派出所,原因是一旦有快递员丢件,我们就得提供相关信息,随后跟随警察盯梢 。杨芳颖回忆,当时在连续几个站都接连丢货,员工对于送货上楼抵触心理极大,为打消大家顾虑,公司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改善,比如给每辆快递车配备GPS,设立“爱心基金”,在员工丢失货物时提供一定补偿 。

    支撑时效以及用户体验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当年WMS1.0上线之前,技术人员要开展调研考察。当年WMS2.0上线之前,技术人员也要开展调研考察。WMS1.0上线之后,系统会有一段时间用于调试。WMS2.0上线之后,系统同样会有一段时间用于调试。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在仓库待一到两天,以此保证系统正常运转不出错。

    曾令波是京东早期的产品经理,对当年去仓库调研、调试系统的经历记忆深刻,他感慨最初时效保障靠员工努力,拣货员推车飞奔,打包员直接用嘴撕胶带,做211项目时开始很懵懂,因没参考且经验用不上,但一关关闯过来,系统跑通、问题解决时,听到一线同事夸赞,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 。”

    赶上大促期时,仓库人手不足,我们这些技术员便帮忙卸货,帮忙分拣,帮忙打包等。那时仓库没有空调,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天冷时会熬一大锅姜汤,冷了就喝一碗。这么做都是为了抢时效,确保大促期物流不出现问题,贾宁说道 。

    忙碌结束后,贾宁、曾令波、谭畅、姚古斌这些技术人员,需要从通州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返回当时位于苏州街的京东总部,然而,他们常常错过末班车,“那个时候公交车太难等了”,贾宁回忆说 。

    京东快递小哥送货上门

    四下望去,皆是风雪夜归人。

    姚古斌笑着点头说道,有一年冬天,天下着雪,准备载他们回去的师傅去吃饭了,他们这群技术员在车里挨着冻,等师傅吃完饭回家,因为只有那辆车回苏州街 ,他笑着说,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格外珍贵 。

    说起下雪,杨芳颖想起有一年大促期间,货物在站点积压得很严重,快递员根本送不过来,她便推着自行车和快递员一起送 。她说,那个时候才感觉到,北京冬天的风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呼啸而来,顶着风自行车动不了,她急得掉了眼泪 。这不是委屈,而是着急货物没办法准点送到 。

    而后故事的走向,大家都已了解。仅仅“极速送达”这一体验,它所带来的震撼,远不是广告能够相比的。京东凭借此成长为现在的京东,还孵化出了如今的京东物流。

    可贵的是,这些散发着光芒的个体,最终汇聚成了宏大的叙事,京东物流稳稳地衔接上了那条通往更光明未来的轨道。

    转型乙方,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从自建物流开始,京东无疑选择了那条最稳的路。

    2010年,京东物流来到发展关键节点,“211限时达”和数字化提速等促使京东物流整体业务飞速发展,其体量开始变化,无数数据如洪水般汹涌而来,扩品类等一系列新业务变动,让彼时的京东物流历经磨难 。京东物流在仓储环节,在分拣环节,在运输环节,直至“最后一公里”,将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包裹做成“211时效”,最终实现了“体验为本”这一始终不变的理念,同时提高了自身竞争壁垒。

    在王振辉看来,“‘211限时达’极为厉害,它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并非局部的可能,而是全面的可能。”

    十余年间,京东物流逐渐壮大,但始终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2020年10月22日,在2020年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王振辉提出,京东物流的梦想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物流供应链企业,而这一梦想能够实现的核心在于开放和技术。京东物流一直把自己当作乙方,把复杂困难留给自身,将简单便利给予客户,借助简单极致的物流科技产品,解决不同行业复杂的物流供应链难题,进而提升流通效率。

    同时,在这场峰会上,JDL京东物流科技品牌正式发布 。今年初,技术驱动被写入三大核心发展战略 。京东物流是京东集团孵化的“独角兽” 。此后,京东物流已开始通过技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

    沿着这条路,王振辉为京东物流勾勒出这样一个未来,京东物流会持续加强开放战略与技术驱动,助力产业供应链配备智慧大脑,给产地经济装上智能引擎,为社会基础设施注入数字力量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会持续加大物流科技投入,未来5年使用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过10万台,在技术开放方面,京东云仓将在三年内实现覆盖全国所有的区县 。

    最好的服务体验背后,是始终坚守、未曾改变的初心。那些无畏的付出,闪耀着光芒,贯穿从前、当下与未来。它们终会在既定轨道上,朝着正缓缓启幕的京东物流的下一个十年奔赴而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3 05:23 , Processed in 0.089874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