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苏轼是美食家吗,苏轼美食家是谁,苏轼美食家是哪个朝代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6136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对美食的喜爱之情在两宋士人笔记中屡屡出现,北宋时那些与他相识的人,以及南宋众多作者,都在笔记里花费大量笔墨,对其进行详细描绘。吕希哲记载过元祐年间苏轼的趣事,苏轼称赞熟肉味道鲜美,范淳夫却告诫他多吃容易引发痛风,苏轼笑着说范淳夫是在诬告肉食。这段篇章虽然短小,却已经描绘出了苏轼贪吃且善于戏谑的形象。苏轼喜爱美食这件事已被当时的人知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亲自进行烹饪,教会了那些不擅长烹煮的贫困农人善于利用食材,“把锅洗净,少放些水,用柴头烧火,使火焰不起。等待它自己煮熟,不要催促它,火候到了它自然会鲜美”——这就是所谓的东坡肉。之后,他又教过当地的人如何烹鱼以及酿蜜酒。那个时候苏轼也很穷困,却仍然关心当地百姓的生活。然而,与之相比的是,为营救黄州弃婴而组织的雪堂救儿会,为红烧肉撰写的“火候足时他自美”之诗,流传度反而更广,也许正是由于它符合受众对苏轼谐趣的印象。

    类似的叙事在邵博所著的《邵氏闻见录》中也能见到。经筵官员在资善堂聚餐,听到苏轼极力称赞河豚味道鲜美,就询问河豚是什么样的滋味,苏轼给出的回答简洁而精妙:“值那一死。”天下人都知道河豚味道鲜美但有剧毒,在苏轼看来,河豚滋味的美妙难以直接用言语表述,为了品尝这种美味即便丢了性命,也是值得的 。

    鲜美河豚是美味,肥腴熟肉也是美味,苏轼为了吃甘愿冒痛风、身死的风险,虽有妙趣,但过于贪口腹之欲,明显不符合儒家的中庸哲学。到北宋末期,士人笔记中对苏轼同类故事的记载有了雅化趋势,以苏轼与刘贡父的“三白”戏谑最为明显。“三白”最早出现在朱弁的《曲洧旧闻》中。苏轼回想起在制科考试时吃到的美味,说“每天享用三白,吃起来非常美味,不再相信世间有八珍了” 。刘贡父询问什么是“三白” ,苏轼回答:“一撮盐,一盘生萝卜,一碗饭,这就是三白” ,引得刘贡父大笑 。之后刘贡父邀请苏轼到自己家吃皛饭,桌上所摆的只有盐、萝卜、饭罢了——大概是取三白组成皛字 。苏轼再次邀请刘贡父到家中赴宴,吃毳饭,桌子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因为毛和无意思相同,毳字的意思是三无,也就是没有盐,也没有生萝卜,还没有饭。和之前记载的猪肉、河豚不一样,“三白”叙事不与口欲之乐相粘连,更突出了宋代文士的文字游戏,使趣味变得雅化。

   


    “三白”故事此后多次出现在宋人笔记中,并且叙事主人公或许有所变化。比如曾慥《高斋漫录》记载,钱穆父邀请苏轼吃皛饭,也就是只准备一杯饭、一碟萝卜、一盏白汤罢了。宴邀之前记录了苏轼的宴饮观,“平常往来,需要根据家中情况而定;简单相聚,不必过于准备”,豁达、简约的生活态度清晰地呈现在纸上。

    苏轼的一生充满坎坷波折,起起落落。按照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苏轼兄弟二人都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在梧州和藤州之间碰面了。看到道路旁边有人在卖汤饼,于是就在道路上一起吃了起来。在荒郊野外,食物的味道很差劲,简直“粗劣难吃”。苏轼把食物几乎都吃光了,看到旁边苏辙对着筷子叹气,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么难吃的食物不一口气吃完,难道还要慢慢咀嚼品尝吗?这时苏轼已快到六十岁,这或许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一起吃饭。荒僻的村庄,粗劣的食物,年老体衰,贫穷困苦还身患疾病,人世间诸多艰难险阻,都被当作笑谈。

    宋人为苏轼勾勒出写实侧影,他善烹调、知食物之美,且诙谐善谑,这个侧影又在不同时局中得到再解读,形象被重新解构并得以流传。在记录与虚构再创造中,苏轼逐渐成为宋代文士(尤其南宋文士)所憧憬的鼎盛宋世的典型象征。早前对苏轼善食的记载虽极富趣味性,但不免偏于俚俗。在宋朝的发展变迁中,对苏轼雅趣形象的构建逐渐受到重视,呈现出把诙谐滑稽的语言进行雅化、挖掘戏语中严肃认真一面等特征。原本贪吃且擅长饮食的苏轼形象也向庄重诙谐、高雅端正转变,这是苏轼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获得重新评价的文学表现。认为河豚鲜美“值那一死”的苏轼,明显过度贪恋口腹之欲,与南宋士人眼中才学、胆识、趣味兼备的国士苏轼不符。南宋末孙奕所著的《履斋示儿编》中,对苏轼品河豚的记录出现了极大变化,用小说笔法讲述苏轼受他人邀请去品评河豚,宴请的人以及其全家老小都极为看重苏轼的品评,孙奕在相关记述结尾的评论,无疑是使苏轼将食欲与生死联系起来的评析变得合理,对苏轼的品评予以肯定。

   


    南宋末年,文士高度赞扬苏轼的诗文,声称从其中认识到“货之品、菜之品、果之品”等,这就是苏轼善食指向发生变化的证明。苏轼是经历过宋朝繁华风流的士人,是太平时期的典范。在文献史料里,苏轼形象丰富且复杂,而苏轼善食书写的变化,最直接地展现了后世的敬仰与接纳。人们所喜爱的,是才能出众、待人温和宽厚、“闲暇时喜欢谈笑戏谑”的苏轼。其人善食带着满怀生机的赤子之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20 版)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2 09:21 , Processed in 0.089800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