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陈海燕:28年教龄的平度市特教中心教师,荣获多项荣誉与奖项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909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名片

    陈海燕是女性,出生于1973年9月。她于1996年7月开始参加工作,拥有28年教龄。其专业技术职务为高级,目前是平度市特教中心生活语文等学科的任课教师。

    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包括: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最美教师、青岛市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平度市三八红旗手、平度市书香教师、平度市学科带头人、贵州省铜仁地区支教工作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青岛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青岛市“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奖。青岛市“丰碑永铸”英烈事迹演讲大赛优秀选手奖等

    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如下:有一项山东省课题。课题名称是“《弟子规》思想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教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996年陈海燕登上讲台,至今已在教育路上走过28年。28年来,她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执灯者。她是数次奔赴乡村的志愿者。她是笔耕不辍的记录者。她是忠于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她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纯粹、热烈。她虽已穿越28年岁月,却依然清澈、深情。

    三次支教,爱暖山乡

    她的青春梦想中始终存有诗与远方。她的诗与远方并非关乎享乐。而是心里挂念着贫苦地区的孩子们。

    2002年9月,29岁的陈海燕被平度市教体局选派前往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完小支教。不少曾在那里工作过的人表示,20年前的松桃相较于当年的平度,发展滞后30年。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所以当地有大量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孩子和老人住在同一间屋子。有的房子除了屋顶和墙壁。其余部分全是用玉米秸扎成的。由此可知留守儿童和辍学孩子数量之多。她的班上有个叫阿龙的留守儿童。大冬天穿着单鞋。而且鞋还露着大脚趾。连袜子都没有。上衣是小褂套着大褂。层层叠叠。身上却没有一点棉花。陈海燕拿自己那件看着比较中性的毛衣给他穿。又去买来鞋袜让他换上。借着这个机会。她组织亲人、朋友为十六名贫困学生捐赠。筹集了衣物、学习用品还有若干现金。

    为更全面地开展支教工作。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她利用节假日前往松桃县众多乡镇学校。她去送课。她举办讲座。她进行调研。她把平度市教体局赠送的一套山东省最先进的教育教学光盘播放给各地师生及家长观看。她给偏远山区的人带去了先进教学经验。她给偏远山区的人带去了先进教学模式。她应当地教育局邀请。为各乡镇党委书记及校长们作报告。报告题目是《东西部教育之我见》。这在松桃县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 陈海燕收到贵州省铜仁地区教育局发出的邀请 希望她再次参与帮扶工作 次年 平度市教体局让她带队 和另外3名教师一起奔赴贵州松桃 她拒绝了铜仁地区教育局领导让其留在机关编辑教育杂志的差事 主动要求下沉到基层学校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积极投身当地“普及两基”工作。无论白天工作多么繁重。晚上她都会参加当地夜校。为老乡们开展扫盲活动。她还邀请自己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山东省课改小组成员。前往铜仁地区作多场专题报告。并且捐赠书籍2000余册。以此为松桃县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千里结下缘分,彼此守望互相帮助;离开家乡,舍弃小家顾全大家。每次踏上贵州那片充满温情的土地,她都留下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她对待远方的学生是这样,对待家乡的教育也是这样

    2009年,青岛市发出城区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的号召。当时,陈海燕已是中层干部。然而,她柔软的内心再度偏向了乡村孩子。她去找校长请求:“我先报名。要是没人去,我就去。”那时,不存在支教人员晋职称加分这一说法。只有心中充满大爱的人才会选择去支教。不问前往何处,只选择踏上征程。就这样 在马戈庄小学支教的这一年 她担任一年级班主任 同时兼任语文等学科教师 她还教学生学规矩 教学生学做人

    陈海燕心系教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从贵州贫困山区到家乡偏远乡镇支教。她赢得了支教地区和学校众人的爱戴与敬佩,这些人包括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让她欣慰的是,离开松桃后,那里的领导和朋友不时给她发消息。消息内容有:“你捐赠的书、寄来的青岛特产,我们收到了。”还有:“你调研过的潮水村木房危校重建好了。”另外:“县城建新区了。”高铁开通了。原本从贵阳要跑9小时的山路。现在两小时就能到了。他们不时发出全新的邀请。松桃变化很大。陈老师。你快回来看看。

    她一边答应着一边笑着。泪水一次次把眼睛浸湿。有好多批支教的战友们前赴后继。有好多批支医的战友们前赴后继。有好多批支农的战友们前赴后继。就如同她在《在西部突围的路上》一文中描绘的那样。如今。她亲爱的松桃县。不。是整个贵州省。甚至是整个中国西部。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突围”

    28年家访,步履不停

    陈海燕生活在教师家庭。从小她就沉浸在教育思想氛围中。这使她骨子里有了“教好书、育好人”的坚定信念。她牢记父亲“好好做人,用心教书”的话。她还继承了父亲身为教师的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家访。

   


    1996年 她刚毕业被分配到平度市白埠小学 就踏上了家访之路 放学后 她常带着彩笔 香蕉 牛奶等礼物 微笑着敲响学生家的门 与家长亲切交流 给予学生真诚鼓励 在贵州支教时 她到一个叫阿兰的留守儿童家进行家访 陪阿兰生火 做饭 还到阿兰家长摆摊的地方送饭她在平度市马戈庄小学支教。家访结束后,她常趁着月色走在回家路上。常有家长过意不去,会骑着摩托车送她。

    特别是自2018年起直至如今,陈海燕在平度市特教中心任教。当下通信极为发达,不少教师采用线上家访方式,可她依旧选用传统家访模式。只是面对和以往差异极大的教育对象,她付出了比过去更多的爱与关怀。特教中心的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她的足迹便到达了平度市诸多乡镇与村庄。她带着瓜果、零食,去到患自闭症的儿童阿诺家,了解阿诺病因。在寒冷冬天,她多次跋涉40公里,到达一个村庄,看望长期停学在家、需送教上门的学生小赖,在冷风中的田野上,她和小赖一边牧羊,一边描述学校及同学们快乐学习生活。在丰收时节,她和学生阿哲坐在金灿灿的玉米堆上,畅谈长大以后的事。

    多年来 常有已毕业学生在网上 同学群里找她 找到后 电话里满是嗔怪与啜泣声 说“陈老师 您让我找得好辛苦” 见面后还有使劲的拥抱 这让她觉得自己从未变老 与学生一样年轻

    家长们对她同样念念不忘。有的家长给她打电话说,自己是偷着从孩子手机上看到她手机号的。还麻烦她劝劝自家孩子,赶紧找对象。

    如今 她依旧常常行走在家访的路途上 她是家长们嘴里的“特别老师” 只因她始终乐意替学生踏上行程 总会为学生眼眶饱含热泪

    情透纸背,爱化甘露

    毫无疑问 陈海燕是业务能力强的好教师 她怀着赤诚之心投身教育 她还是用笔记载教育的创作者 是优秀作家 身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她将文学才华与教育热爱完美融合 把满腔深情化作滴滴甘露 白天工作 夜晚记录 夜晚反省 夜晚思索 夜晚写作 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2003年,她撰写的支教札记以《在西部突围的路上》为题。该札记发表在《山东教育》杂志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后,她多次在市级刊物发表教育类文章。她对教育的思考,她对教育的情怀,感染了越来越多读者。

    2015年,她专门为学生撰写的《我们班的那些事》一书问世。同年,她的教育随笔集《我的教育随想》出版。她的文字感动了众多学生、家长和同行,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让她格外欣喜的是,不少学生读了她的书后也提起笔,开始记录自己的学校生活。这无疑是一位语文教师给予学生的最佳言传身教。

    2020年5月,陈海燕创作的中国第一本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纪实《和你在一起》问世。这部饱含泪水与满满爱意写成的作品,常使读者热泪盈眶、难以释怀,需平静后才能继续阅读。她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极为纯粹。这源于她与一名特殊学生的相遇。2018年6月,陈海燕遇见了已升入初中的阿牛,阿牛小学时随班就读。她自我反省,在普通学校任教多年,为学生写了几十万字文章,却从未为特殊学校学生写过东西。这一反省使她惭愧,也令她心慌她心里琢磨:自己年近五十了。能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呢?随后,她向市教体局提交了调动申请。目的是前往特殊教育学校。为这些特别的孩子们写一本书。

    陈海燕一写就是两年。七百多个夜晚,她记录着。她思索着。她反省着。她也被感动着。夜晚,键盘声清晰可闻,她一次次因学生的事泪眼婆娑。她爱那些世人眼中残缺的“来自星星的孩子”。她渴望世人听懂他们的语言。她渴望世人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微笑。她渴望世人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守护。写作时,还有疲劳带来的病痛。她年纪已不小了。白天工作十分辛苦。经常持续到深夜的写作更是损耗了她的健康。她右臂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网球肘。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她腰肌劳损严重。正常曲度都没了。有段时间。她甚至没法梳头。只能用左手吃饭。她眼睛很疲惫。得用眼药水缓解。同事和领导心疼她。劝她:“燕子。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慢慢来!”但她仍旧要持续下去。她觉得急迫。她觉得时间不够用。她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她急切地期望自己的文字能给这些特殊学生带去一丝光明。

    最终,70万字的书稿完成。在残联负责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精选出28万字的《和你在一起》。这本书顺利出版。让更多人读到它。通过这本书了解智力障碍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不再歧视,反而疼爱这类特殊学生。这成为陈海燕的努力目标《和你在一起》从小城邮局出发。它飞向全国城市与乡村。它抵达社会各界人士手中。《中国教育报》发表专题报道《小康路上,智障儿童一个也不能少》。在诸多反馈与肯定中。陈海燕一次次喜极而泣。她更加坚定为特教事业奉献余生的信念。

    教研相长,经典传承

    陈海燕在普校任教时 很喜欢借助地方与学校课程 教学生学习《笠翁对韵》《大学》《弟子规》等传统文化 到特教中心后 她依旧持续这样尝试 她觉得 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不应被落下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肯定会赋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她选择《弟子规》来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弟子规》简单且适合学生。课题“《弟子规》思想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教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因此立项。

    如果讲写《和你在一起》是陈海燕到特教中心为学生做的头一件事,那么做课题便是她做的第二件事。头一件事,她花费了两年时间。第二件事,她同样用了两年。后面这两年,恰是新冠疫情疯狂肆虐的阶段,她带领团队,工作日于学校教导学生,节假日通过线上搭建腾讯会议室教导家长她成立了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会,目的是让课题组教师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成员们在每周三下午第一课的时间相聚,一起学习经典。学习从《弟子规》开始,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一部分一部分地背,一个人一个人地“过关”。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录制一堂与《弟子规》教学相关的视频课。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更是人人不落下,无论师生还是家长。

    陈海燕主持的课题研究,对指导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经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该课题研究入选山东省级课题。2022年夏天,此课题顺利结题。那两年,陈海燕和团队成员们深入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有效地完成了课题的阶段性研究。她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学生所在的各个乡镇。目的是检查学生和家长落实《弟子规》思想的情况。他们进行实地访问。并且及时修正。她在工作中始终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她不仅兑现了自己“来这里就是为孩子们服务的”诺言。还带动身边许多同事走上教科研道路。为了智力障碍学生成长。他们将教育者的“仁”践行到底

    唯德唯善,师者仁心

   


    陈海燕觉得,爱家人乃本能,爱陌生人却是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于南京路小学上班时,她留意到西侧的桥原本有坡度。每逢见拉货的三轮车驾驶员费劲上坡,她总会悄悄跟上并用力推。待三轮车至平地,她才离开。在街上碰到提着重物的老人,她也总会停下脚步询问:“要不要帮忙?”我开车送你一段路吧?”哪怕她的好心常常被人拒绝,她依旧热衷于这么做。

    她觉得,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爱应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为使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她在教学之余,还投身教研、发表相关文章。此外,她加入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多次应邀到山东教育电视台录制《同一堂课》等节目,为智力障碍儿童发声,为特殊教育家庭提供帮助。“德不孤,必有邻。”她既淡泊名利。又对工作保持极度热忱。这吸引了更多人积极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群体。

    载誉归来,春风化雨

    这便是陈海燕。2023年9月,她的事迹自平度迅速传开,传播至青岛,进而被推送至省城济南,最终崭露头角,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众多人向她道贺,而她总是谦逊且诚挚地讲:“感恩市教体局领导、张磊校长以及同事们!”她说 在省城领奖时 有其他获奖教师问她来自哪里 她回答自己是平度市特教中心的 她说 没人在意她的名字 但都记住了平度和特教中心 所以这份荣誉不是她个人的 是平度和学校的 她说 从小城平度到省城济南 坐高铁仅需一小时 而获得这份荣誉 却要花一生时间她说她很喜欢《往后余生》这首歌。她对教育事业饱含热爱。她对学生充满热爱。这便是她的“往后余生”。说这些话时。她眼里闪烁着泪光。

    陈海燕载誉归来后没停下爱的脚步。她接了个新班级。学校师资缺乏,她挑起班主任担子。学生是住宿生,平时住学校。国庆节期间,她一口气走访4名学生家,班里共8名学生。她统计学生生日。将其张贴在教室宣传栏。农历阳历都标注清楚。学生过生日时。她为学生定做生日蛋糕。教他们感恩父母。懂得分享快乐。班里有个男生叫阿展。来自单亲家庭。是孤独症患者。每到户外活动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安静坐着。于是。陈海燕陪着他。鼓励他。逗他开心。冬天到了 她发觉阿展仅穿着两件尺码不同的秋衣 外套拉链还是坏的 因年头久 衣服外层皮革一片片往下掉 那时 她握着他冰凉的小手 心疼极了 请假回家拿自己的毛衣 帽子和棉袄给他换上 还联系其他家长 索要他们孩子穿过的衣帽鞋袜 大包小包捐赠品很快在教室集中 最高兴的就是阿展他抚摸着衣服。他抚摸着鞋子。他抚摸着帽子。他激动不已。不久后他话变多了。他小脸上写满欢喜。他像一朵冬天里盛开的花儿。陈海燕握着家长们的手。陈海燕再一次热泪盈眶。她向家长们表示感谢。家长们说别感谢他们。家长们说要感谢陈海燕。家长们说感谢孩子遇到陈海燕这样的好老师

    借着这个机会 陈海燕开始联系办企业的亲戚 联系办企业的朋友 她说 学校里有不少家境不好的学生 要是能给他们备些棉服 让他们度过冬天 那该多好

    她是平度市成千上万名教师中的一员她的美,美在淡泊。她的美,美在纯粹。她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忱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并且她从未停止吟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30 07:55 , Processed in 0.096239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