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惊人,妈妈们为孩子网瘾问题操碎心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729
发表于 昨天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表明 我国青少年网民约有1650万 其中“网瘾少年”比例高达13.2% 人数超过200万

    此外,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因此,“网瘾”成了妈妈们最头疼的东西。

    在一个青少年训练营,有个妈妈把孩子送到营区后一再嘱咐:

    “老师,我孩子很喜欢玩游戏,麻烦一定多盯着点”。

    听到这话后。在场的父母纷纷声援。他们呼吁没收手机。那份焦虑完全显露出来。

    有个单亲妈妈无奈地直接表示 她竭尽全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最大程度满足孩子生活需求

    还憎恨那些开发游戏的人

    可以明显看出 青少年的妈妈们 存在一个共同的“天敌” 这个“天敌”是网络游戏

    在家长会以及学习课堂上 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说起学习 妈妈们的眼睛就会发亮 一说起游戏 她们全都咬牙切齿

    孩子情况与之相反说起学习大多满是抱怨说起游戏全都兴高采烈

    所以 母子之间相互不理解 矛盾频繁出现 孩子们想尽各种办法 逃避妈妈的管教

    父母们更是直接表示“游戏是世上最糟糕的发明” 它影响了孩子学习 它还破坏了亲子关系

    许多妈妈难以明白,自己费尽心血养大孩子,还供孩子上学,为何孩子却对游戏如此痴迷?连游戏都比不过?

    我觉得这是不少妈妈的心里话。她们搞不懂为何孩子宁可沉溺于虚拟游戏。却不愿亲近自己的妈妈。

    孩子说:游戏里,我是一个被允许的人

    训练营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一句话说说游戏有什么好处?

    小明是个极为沉默的孩子。甚至有些郁郁寡欢。但他是首个回答的人。他说道:“游戏里准许失败。然而现实不行”

    刚上初一的小戴站起来说:“游戏让我很轻松”。

    上高三的女生小美还表示 游戏里十分平等 自己是老大 一切她说了算

    孩子们纷纷吐槽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吐槽。简单概括来说。在孩子们的眼中。游戏就是美好的化身。

    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会感到轻松自在。

    讨论进行到最后。有个孩子喊了一句。说在游戏里自己是被允许的。其他孩子听后都纷纷表示赞同。

    这确实非常“扎心”。难道游戏真的比妈妈更能让一个孩子觉得被允许吗?难道游戏真的比妈妈更能让一个孩子觉得被看见吗?

    小亮今年上高二,已经在家休学一年。

    他学习成绩优异,自小学起便担任班长。然而,在高一的时候,他英语涂卡出现失误,最终只拿到了第二卷的分数。家长和老师为此说了他几句,此后他便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后来干脆退学回家,一整天耗在家里玩游戏,一个月都不出门。

    妈妈很无奈,带他去戒网瘾。这是个普通家庭,前后一共花了20多万。然而没过多久,他依旧继续玩。

    他拒绝一切形式的咨询,被妈妈追问急了,他才说:

    “你懂啥呀?只有游戏,才允许我重来,你呢?”。

    小亮妈妈很不解,她并没有苛责他,孩子怎么会如此介意呢?

    实际上 父母一句淡淡的“不满” 对孩子来说 比外人千万句伤害的话 更具杀伤力

    而且有的孩子遇事容易自责。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更需要父母关注。他们更需要父母鼓励。以此重建自信。

    要是没有这般支持。他们就会四处寻觅。而游戏乃是最能接纳他们的所在。

    这便是孩子眼中的游戏与妈妈。孩子若想在学习上偷懒。老师和父母会告知他们。不可偷懒。不然将来没出息。

    他们有喜欢的异性时。家长盯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老师也盯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家长和老师的样子就像防贼一样。

    甚至还会训斥他们

    所以 他们会感觉生活中满是条条框框 他们不被倾听 也不被理解 越是如此 他们越深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为此 一位家庭教育治疗师曾讲 或许我们得感谢游戏 它让好多处于困境的孩子 抓住了这根不算巧妙的救命稻草

    强硬反对游戏,

    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向未来

    有个妈妈说儿子学习不错,但是最近特别喜欢打游戏。

    母亲和儿子因打游戏发生冲突。一气之下。母亲撤掉了网线。这一举动激怒了儿子

    目前两人处于半冷战状态,她每说一句话,儿子就顶一句。

    最近这几天 他居然往网吧跑 妈妈没办法处理 就来找咨询师进行疏导

    咨询师问她最想要的是孩子成绩好,还是不玩游戏。

    她说只能选一个的话,还是希望学习好。

    咨询师说,但你现在的做法只能让儿子离学习好越来越远。

    确实如此 游戏是孩子极为喜爱之物 对他来讲 这就是一种寄托

    TA就会呈现出父母最不喜欢的模样

    然而他们采取的行动却是想方设法管控孩子玩游戏的举动

    其实 “教育” 确实存在难以两全的情况 不玩游戏是提升学习的一个好办法 但并非唯一办法

    在这个过程里。父母若能帮孩子学会平衡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并做好自我管理。那么孩子未来便更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

    甚至会因此疏远妈妈

    游戏比妈妈更懂孩子的需要

    身为父母 必须得承认 游戏策划人在探究孩子真实需求方面 比父母做得多 游戏策划人在关照孩子感受方面 也比父母做得多

    为什么一个孩子能沉迷游戏去寻找安慰,而不是妈妈呢?

    孩子们的描述里有答案。

    游戏里有及时的认可与鼓励。它能从语言、画面以及实物等方面,让孩子全方位体验成就感。这些激发了孩子继续挑战的欲望。所以在游戏中,过完一级还想挑战更高一级。

    在生活里 背负未来包袱的妈妈 会鼓励孩子成绩 也会认可孩子成绩 但总是忍不住提醒孩子 别太得意 下次要继续努力

    实际上 只有充分体验过当下愉悦的人 才会拥有去努力追求更美好未来的动力

    游戏里会设置各类有挑战性的角色。像队长、主持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难体验到这些角色。

    是那种“原来我也可以这样”的感觉

    在生活里 孩子角色单一 就算有接触其他事物的可能性 那也是妈妈精心挑选的 事物好坏并非孩子自身感受

    所以要是孩子喜欢挑战某样事物。只要处于可控的底线范围之内。妈妈成为最能给予支持的那个人。会更具成效。

    游戏里的关卡颇具吸引力。第一关通常极为简单。之后难度会一步步提升。

    孩子稍加练习就能达成第一关。这份喜悦会成为孩子的成功经验。孩子也才会更有兴趣接触接下来的游戏内容。

    在生活里 常有妈妈把“人家的孩子”当作目标激励孩子 或者给孩子设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目标 结果是孩子缺乏坚持的动力 学习变成了“妈妈的事” 推动着孩子向前挪动

    其实,只有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时,才能有所作为。

    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心

    强制不会成功。因为有打压就会有反抗。聪明的父母会借助游戏的力量。以此来引导孩子。

    玩游戏不意味着学习不好。除了强制孩子告别游戏。我们还能帮孩子把学习与游戏相结合。比如利用游戏的等级设置来设定目标。

    硬拔掉网线之类的行为只会损害关系。就算想管控孩子玩游戏,也能够跟孩子商定玩的时间与频次。并且尝试去寻觅生活里孩子的其他兴趣点,用以取代游戏带来的快乐。

    总之倘若孩子更愿亲近游戏而非妈妈这并非其大逆不道而是发出的红色预警它提示妈妈要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给予孩子真正所需的滋养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是顺势而为。

    --- E N D ---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30 03:50 , Processed in 0.078647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