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马云开始起步创业,马云起初的创业项目是什么,马云创业初期多穷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2453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何加盐”(ID:),作者为何加盐,由36氪经授权后发布

    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有大出息?

    为孩子打造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氛围

    在中国 孩子未来能取得多大成功 背后有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原生家庭是否幸福

    我曾撰写过十多位中国顶级企业家,比如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他们成功之道或许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即他们父母彼此恩爱。且对他们都慈祥。

    在我研究过的大佬中,我还没发现一个例外。

    略微知晓这些巨头成功的迹象

    任正非父亲是任摩逊。任摩逊是浙江金华人。他曾在北平民国大学求学。后来因父母离世,学业中断。之后在江浙等地当了几年老师。

    日军侵略中国后,任摩逊进入湖南的一家兵工厂工作,担任会计一职。后来,战火蔓延到湖南,任摩逊辗转流离,前往贵州逃难。

    任摩逊在贵州镇宁县时遇到当地农家女子程远昭。他没有再继续往西走。而是和程远昭结婚。之后便在贵州定居下来。

    那一年,任摩逊34岁,程远昭17岁。

    1944年10月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任摩逊给孩子取名为“任正非” 程远昭常叫孩子小名“非非” 即便后来任正非五十多岁 成了叱咤风云的国际知名大公司领导 在母亲口中 他依旧是“非非”

    任摩逊大学肄业,在偏僻的贵州山区,是高级人才。他先后担任老师和校长。程远昭高中毕业,后来通过自学成为中学数学老师。

    他们一起养育了7个孩子。因为家庭成员数量多。虽然夫妻二人都有工作。但日子仍旧过得极为困苦。

    最难的时期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任正非当时在读高中。给他印象很深的是饥饿。家里的衣服一直短缺。棉被也一直短缺。鞋子同样一直短缺。

    高三那年 任正非正为考大学而奋斗 他常常饿得两眼昏花 程远昭每天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 支撑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后来 任正非表示 这个小小的玉米饼 是从父母和弟妹口中抠出来的 他无法报答他们

    任正非读大学时文革爆发。任摩逊曾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因而受到迫害。任正非冒着生命危险,他读书的重庆是全国武斗最严重的城市,他从重庆扒火车回贵州看望父亲,在火车上遭造反派和车站人员毒打

    任正非为避免被人发觉,提前一站下车。他走了十几里路。在摸黑的情况下回到家。看过张艺谋电影《归来》的人。应该能够想象出此场景。

    一回到家,任摩逊和程远昭最先担心的,是任正非别受牵连,赶忙让他快走。于是任正非没待几个钟头,就急忙离开了家。临走前,任摩逊把自己仅有的一双皮鞋递给任正非,叫他穿走,还叮嘱他:“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得学,别随波逐流。”“以后有能力要帮衬弟妹。”

    若干年后 任正非回忆 他当年穿走了爸爸的皮鞋 却没念及爸爸当时在做苦工 在泥里水里 环境冰冷潮湿 爸爸更需要鞋子 现在回忆起来 他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进入部队。80年代他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旗下一个公司任职。因缺乏社会经验,他被骗走二百万,丢了工作,老婆也与他离婚。任摩逊和程远昭当时已退休,还特意到深圳照顾任正非生活。全家挤在租来的十几平米小房子里

    后来任正非成功创办了华为。因工作极为繁忙,他抽不出时间陪伴父母。任摩逊与程远昭居住在昆明女儿家中。

    每次程远昭和任正非通电话,程远昭都忧心忡忡。她常念叨:“你又出差了”。还会说:“非非你的身体没我好”。又道:“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多” 。

    她偷偷攒下几万块钱。她告诉任正非的妹妹。要是华为公司不行了。这笔钱是留着救非非命的。

    1995年 任摩逊在小摊买了变质饮料 食物中毒后去世 2001年 程远昭出门买菜时 遭遇车祸去世 这成为任正非心中永远的痛

    回顾任摩逊和程远昭的一生。他们没能给任正非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然而。他们有着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对家庭有无私的付出。他们对子女有无保留的爱。这些给了任正非最好的慰藉和教育。

    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里写下了任摩逊和程远昭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了华为精神的一个源泉。

    图:任正非父母

    有一位杭州女孩叫崔文彩。她是工厂女工。她与任正非同年出生。

    崔文彩热爱苏州评弹。她放弃了工厂工作。离乡背井来到无锡县剧团。成为了一名评弹演员。

    1964年,崔文彩20岁,生下了一个小男孩,起名马云。

    马云的父亲是马来法。马来法曾是杭州摄影图片社的摄影师。后来他改行成为了曲艺工作者。

    我们不清楚马来法是因爱上崔文彩而喜欢曲艺。还是因喜欢曲艺才爱上崔文彩。总之。这位从摄影师转行的曲艺人。后来担任了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一职。

    父母热爱曲艺。这份热爱遗传给了马云。幼年时的马云。常跟着父母。在茶馆里听杭州大书。听苏州评弹。就这样度过一天。

    后来马云说:“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

    马云小时候是个调皮的孩子。常给父母带来诸多麻烦。有一回因打架。导致头破血流。缝了13针。

    但马来法与崔文彩对孩子展现出极大的包容和爱护。马来法效仿孟母三迁。他先后给马云转了3次学。

    后来 马云对学英语着了迷 马来法每天一大早就陪着孩子 骑车40分钟 前往杭州大饭店 找外国人聊天

    马云高考失败,经历两次复读。好在父母宽容,没给他过多压力。工作后,父母全力帮忙。他去美国考察的费用,是父母一起凑的。

    马云成名以后 对父母信息保护得比较好 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没被过多透露 然而 在滴滴和快的进行补贴大战期间 马云的妈妈上街却打不到车 于是马云特意在网上发帖 呼吁大家停止这场争斗

    他讲 几天前 他妈妈跟他说 她在路上打出租车 好久都没车停下 他妈妈还说 她们这个年纪的人不会用手机打车软件 不但享受不到竞争红利优惠 连起码的打车服务都没有了 他父亲表示 要不是他公司参与这个竞争 又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 早就骂上门去了

    从专门发帖喊话这一行为能明显看出。帖子里提到爸妈的语气也能表明。马云和父母相处得很融洽。马来法因老伴打不上车。就生气到要骂上门去。这足以体现他对妻子的爱护。

    崔文彩70多岁了。她没忘记当年无锡县剧团的同事。她专门召集大家去杭州游玩。马来法和她在家中热情招待。还特意送了这些老姐妹一本书。书名叫《这就是马云》。由此可见。在老人心里。孩子一直是他们最大的骄傲

    图:年轻时的马云与父母

    还有一位父亲同样骄傲。这位父亲姓马。他叫马陈术。他的儿子是马化腾。

    马陈术生于汕头。之后作为南下干部。其在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务局担任会计一职。

    1971年 马陈术的太太黄惠卿生下了孩子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马化腾

    马化腾是70后,小学时赶上改革开放。他生活条件比任正非和马云好很多。吃穿不愁,父母能给他订科学杂志,还能买科学仪器。

    初中时 马化腾想买一台专业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哈雷彗星 当时马陈术工资不到二百元 而这台望远镜要花费四个月工资 所以他拒绝了马化腾

    可是,过了几天。黄惠卿帮儿子整理书包。她看到马化腾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马化腾还评论说:“他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妈妈心疼了。她和马陈术商量后。决定为马化腾买望远镜。这花费了700多元。要知道。那是1985年。

    马化腾自深圳大学毕业后 进入润迅公司工作 彼时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 马化腾在“惠多网”创建了自己的站点 称作“马站” 马化腾也成了当时网上有名的“马站长”

    尽管马化腾建这个网站纯粹是出于玩乐,还需花费大笔上网费,黄惠卿仍极力支持。甚至在马化腾出差时,帮他维护网站。要是“马站”断线,有网友打电话来,黄惠卿就得负责接电话。并且要按照马化腾写的清单,逐一排除故障,恢复网络。对一个不懂技术的家庭妇女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1998年马化腾成立腾讯公司。那时他还在润迅工作。工商注册的事是马陈术去办的。甚至“腾讯”这个名字也是马陈术起的。公司早期会计账由马陈术处理。

    黄惠卿对腾讯创建贡献极大。她曾是腾讯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长。她持有腾讯60%股份。直到风投进入后。她才将股份变更给马化腾

    腾讯拥有 之后,快速崛起。马化腾也迅速成为亿万富翁。然而,即便事业取得成功,在家庭中,他依旧是个孩子。

    黄惠卿透露 马化腾事业成功 生活上需他们照顾 他老爸退休后还得给他烫衣服 因作息时间不同 他们常等他到半夜 有一次他老爸因等他 在沙发上睡着 得了重感冒

    对父母来说,即便儿女事业有成,于外威风八面,回到家依旧是依赖爸妈照料的孩子

    图:马化腾父母

    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皆在中国最成功企业家行列之中。他们的父母,有着一个共同特性:彼此间极为恩爱,对子女极为慈祥。

    事业成功和父母恩爱,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起初,我曾怀疑,这只是一种巧合,毕竟只有三个样本,还太少。

    但后来 我又陆续对李彦宏 雷军 周鸿祎 刘强东 王兴 程维 张一鸣 黄峥等人展开研究 结果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无一例外。

    所以我认为,这也许可以总结为一个规律:

    若你想成为顶级企业家,那你需出身于幸福原生家庭。若你期望自己子女成为顶级企业家,那你要为他们打造幸福原生家庭。

    ——至少在我的研究样本中,这个规律是成立的。

    那么 从幸福的原生家庭 到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这个因果关系 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中缘由或许极为复杂 说不定得撰写一篇长篇论文方可阐释明白 在此 我简要作几点推论

    对性格的塑造

    一个孩子倘若拥有幸福的原生家庭。从小身处充满爱的环境。那么他在心理上会拥有很大的安全感。进而会变得更加自信。会更加积极乐观看待问题。

    长大后 这些人更勇于闯荡 没那么惧怕失败 做任何事 父母都在身后是坚强后盾 因此他们从小做事就有底气 长大后愈发无所畏惧

    这些孩子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更懂得如何相互付出。也更明白怎样相互关怀。创业的时候。他们更容易信任别人。股权分配时也更慷慨。进而更容易构建起彼此信赖、真诚合作的团队。

    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着重阐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身的宽容。他认为,自身的不自私。他还认为,自己面对磨难时的坚强。这些都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能力的影响

    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 因父母包容且开放 所以有机会尝试更多新事物 进而获得更好的创新精神 还能拥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父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会被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来自幸福原生家庭的孩子,情商会更高。他们更善于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更善于在不压抑自身的情况下,与他人和谐相处。

    阿里巴巴的马云有个极为突出的特性:笃定地追寻梦想。他在确定一个目标以后,便全力以赴,毫不退缩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其精神源头,源自于父母。

    前面讲过马云母亲是工人马云父亲是摄影师但他俩都因曲艺放弃了原本职业在那个时代这极为不易

    许多文章及书籍提及,马云在戏曲家庭氛围中成长,使得他的表达能力颇为出众。然而我觉得,更为关键的是,父母追求梦想时所展现出的激情以及行动,对马云产生了影响。

    对事业的帮助

    看过电视剧《都挺好》的人 应该都对苏大强印象深刻 从这部剧中 我们能看到 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 对子女事业的拖累程度有多大

    和睦的家庭能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孩子无需整天为家里的事分心。孩子不会过多牵扯精力。孩子也不会担惊受怕。

    相反,好的原生家庭,是孩子干事创业的良好助力。

    任正非被开除且离婚后处于最困难的日子时 是父母陪伴着他度过的 马云创业的最初资金 离不开父母的资助 也离不开妹妹的资助

    马化腾起步时 父母亲自帮忙 母亲黄惠卿担任公司最早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 父亲马陈术亲自跑去办理工商注册 还开着奔驰车到马化腾的小公司做账 他们处理这些杂事 使马化腾能专心管理业务 对腾讯公司顺利起步功劳极大

    实际上 父母给予子女的帮助 不一定是金钱 物质 也不一定是具体做事方面的帮助 更多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这对创业者而言 非常珍贵 而不好的原生家庭 常常缺少这些

    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为一个网络热词。

    这个词本身并无好坏倾向。然而,一旦它出现。常常会带有不良意味。只需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与它关联的。皆是如“原罪”“伤害”“痛苦”“创伤”这类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词语

    我觉得这应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现象。只有对原生家庭不满的人,才有强烈动力在网上倾诉自身故事。从幸福原生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通常不会想到去谈这个问题。

    但是从本文例子及分析能看出一个幸福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它让孩子能更好地看待世界能更好地接纳世界同时也能更好地被世界接纳

    这个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和物质条件并无关联。就算生活艰难得如同任正非那般,小时候同样能够过得十分幸福。尽管他或许没有充足的食物,然而他拥有足够的爱。

    其实,成为顶级的企业家,只是幸福原生家庭的附赠效果而已。

    夫妻相互恩爱、父母对子女慈祥,本身就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所以,如果你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请感谢你的父母。

    要是你的原生家庭不幸福。也别气馁。你已长大。如今你的人生自己做主。

    无论过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余生的路还很长。我们没办法再回到童年。但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请回去抱抱你的另一半。跟TA说声“我爱你”。也许。你们正在培育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

    更重要的是,你们正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8 16:36 , Processed in 0.087919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