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人工智能创业项目,人工智能创业项目加盟,人工智能创业项目有哪些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2408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

    一切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从需求出发,这才能活到最后。

    文 /姚欣

    来源 /造就(ID:)

    欢迎前往文末扫描二维码。参与腾讯新闻《轻锐》版块第四期的讨论。我们的互动有锐度。不会胡乱喷。

    前言

    要是非得从2017年挑选出五大商业热点。那这五大商业热点应该是。共享经济。新零售。知识付费。区块链。人工智能。

    不同于其他四个热点。其他四个热点追捧和唱衰交织,赞歌和挽歌共响。而人工智能创业几乎被业界一致看好。资本疯狂涌入。公司市值翻倍。整个市场呈现一派火热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 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提出质疑 整个行业究竟有没有泡沫 人工智能这个行业该怎么实现商业化 PPTV创始人姚欣的这场演讲或许能解答这些问题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日能来到造就。我是创业者。已创业十年。如今是投资人。

    最近一年多来 我接触了大量创业项目 其中不少与AI有关

    在这个领域中,技术成长速度极快,产业创新速度也极快,这十分令人惊讶。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质疑,这个行业是否存在泡沫,这个行业究竟能否盈利?

    人工智能这个行业究竟该如何实现商业化

    人工智能应该看技术

    还是看市场?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既然是技术创新,那肯定是技术。正是技术发生了变迁,才出现了今天的新市场和新机遇。

    但另一方面 有人会说 技术无法带来最终商业价值 我们需从商业角度看待

    这是公司每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你若去追踪它们在过去十年发布的图表。能看到。一个技术诞生后。会经历一条如抛物线般的路径。甚至是如过山车一般的路径。

    很多技术到达顶峰后走向衰亡。泡沫破灭后淡出人们视野。只有少数能杀出重围走向光明。得到广泛应用。

    所以说技术趋势能够被预见、能够被判断。但我们处于这条曲线的什么位置,是低谷还是光明期,坦白讲,不太容易判断。甚至公司在预测技术时,有时会自食其言。

    实际上如今的投资人,不过是进行一场概率较高的赌博罢了。风险投资是在不确定性里寻觅确定性。

    投资人面对商业模式和新企业时,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团队、市场、竞争、行业等方面。站在投资人的视角,他首先会从相对较为确定的角度出发。

    很多行业存在痛点。这些痛点并非因技术诞生而出现。而是新技术涌现后。为原本的痛点和需求。提供了更好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 你需要关注的是 你究竟从哪个角度去阐述问题 是从行业场景 还是从技术供应方面

    “AI+”还是“+AI”?

    前几年类似话题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为何这样问呢?有个“AI+”公司。毫无疑问。技术能力是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也是公司核心。

   


    对于一个“+AI”的公司而言。你最核心的部分。应当是你对行业的理解。你所强调的重点。应该与你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相匹配。

    即便不谈论当下的人工智能。倘若我们去观察。从 IT 产业走向成熟。再到互联网产业成熟。直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每个时代的产业都存在这样一个分阶段成熟的进程。

    底层的基础设施是第一步。接着是平台工具。只有应用十分繁荣后。才会带来模式创新。

    这是个逐渐成熟、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是从底向上发展的。其呈现倒三角形发展形态。越在底层。相对的存在数量越少。

    你仔细想想。在今天。能够成为工具平台的企业有多少。能够成为底层基础设施的企业又有多少。

    以运营商为例,就是三大运营商。再如最好的数据库,也就那么几家。然而要做应用服务,毫无疑问,竞争极为激烈,迭代相当快速。

    人工智能产业道理相同。底层有基础设施。中间是平台服务。上层是应用和创新。做哪一层。能力与资源。须与该层特点匹配。

    做平台服务你得具备很强的资本实力。这是因为你得活得够久。还得耐得住寂寞。并且要能熬住整个产业周期的起起落落。

    做平台的公司通常是最后才盈利的。你唯有赋能给产业生态中的其他伙伴。使他们都能实现良好盈利。如此你才会拥有赚钱的机遇。

    比如说阿里巴巴曾连续六年免费。其目的是支持整个生态发展。依靠这样做才撑到如今的繁荣。

    然而 要是你从事的是行业应用 那么你极有可能是一家 “+AI” 的公司

    这里又分不同情况。若你的技术解决的是关键型应用问题。那么对技术的可靠性要求极高。对技术的安全性要求也极高。对技术的准确性要求同样极高。比如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但是有些行业应用对技术要求相对宽松。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它的行业壁垒或许在于整个智能家居产业环境。还在于供应链方面。而不只是技术本身。

    所以要清楚认知自己所处的产业阶段。还要清楚认知自己所处的商业阶段。如此你才能更好地定义自己的优势。

    to B 还是to C?

    许多公司都渴望打造平台。仿佛不做平台就称不上伟大公司。然而。要是你的上下游极为强势且高度集中。那你很难做成平台。

    我看过上百个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项目。最后我对这一类to B商业模式进行总结。总结为七个关键字。分别是提效、降费、定价权。

    我们能够发现。对于任何一个面向企业的公司而言。其本质是助力整个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提高效率。借此获取新的收益。或者降低原本的费用。

    所以若你要开展提效降费的分析,首先不应分析自身企业,而是要理解该行业价值链的上下游。

    你处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

    这个价值链是在缩短,还是在变长?

    是在被某一两家垄断,还是处于很分散的情况?

    你对这个产业的上下游,有什么影响力?

    在这个产业的上游和下游。究竟是它们更需要你。还是你更需要它们。

    当年淘宝做得很棒。它成功撬动了两端。一端是普通个人店铺店主。另一端是如今大量新崛起的网络消费者。这两端较为分散。淘宝将他们集中起来并赋能。

    那今天你的产业,是否具有这样的一个机遇?

    另外一点是定价权。对于to B的公司而言,从行业客户提升的效率中所获利益,取决于能力的稀缺程度。还取决于客户对自身的需求程度。也取决于对客户业务的渗透程度。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取数据呢?有人将数据比作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在互联网时代。获取数据的方式是补贴用户。也就是烧钱。

    然而要是你属于一家面向企业的公司,我觉得首先你不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此外,你得让自己的心态谦逊些。

   


    如今多数行业尚未真正步入智能时代。它们仍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甚至并非从0到1。很可能是从-1到0。只有先帮客户改进业务。让客户先成功。最后才会轮到自己成功。

    你具备这样一种心态。如此才有可能在整个产业当中。进而获取到价值。并得到长期的合作伙伴。

    而是更为坚忍的心态

    对于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来说 若想实现数据积累 这与面向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 我将其称作钩数据 也就是要让数据以非常人性化的方式 使用户主动提交 当然 前提是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体验

    比如说大家都在浏览今日头条。在你使用它时。它会依据你的阅读习惯与喜好。为你构建用户画像。借此实现更精准的内容及广告信息推送。

    这是今日头条的核心商业模式。它运用了诸多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能在悄无声息中从用户交互体验里获取数据。

    这是更为重要的事

    对于面向企业客户和面向个人消费者这两种业务类型,我们常常存在一种错误认知。觉得要是开展面向企业客户的业务,就应当采用最前沿的技术。而要是开展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业务,或许会使用成本较低的技术

    但实际上,其实做to C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什么呢?

    面向消费者往往需要过剩的技术。或者说需要如今已成熟到非常廉价的技术。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功。

    比如如今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早期成长时期,因而面向企业的公司相对较多,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发展较为困难。

    回到刚才那张技术成熟曲线。我认为它本质上是人类对技术的期待曲线。从这个曲线能看到。我们对技术发展。短期往往过于乐观。长期则过于悲观。这就是我们的人性所在。

    就如同我们目睹之时,便会发出惊呼。惊呼机器将会替代人类,奇点即将来临。

    其实我们不妨思考一下,10年前的互联网,你那时是如何看待它的。再想想20年前的互联网,你当时又是怎样看待它的。如今,我们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呢?

    我创业十年间。对我而言。最大挑战并非仅是技术成熟。更大挑战是商业模式与团队不断更换。我创办的公司历经三起三伏。两次估值下调。我的合伙人团队三次重组。才熬到最后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工智能的创业者,你们未来可能会面对的挑战。

    有技术背景的创始人,最容易犯哪些错误?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来说,便是:

    “

    手中握有锤子的人,

    很容易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钉子。

    ”

    这同样是我认为自己当年所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一旦你拥有了技术,你好像就会觉得技术能够改变所有事物。

    但是后来我发觉。一切终究得回归商业的本质。要从需求着手。如此方能存活到最后。

    谢谢大家。

    轻锐第四期

    《轻锐》版块第四期讨论开始了 我们这一期的话题是 区块链还会一直持续火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8 15:41 , Processed in 0.13325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