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为什么中国没有宪兵,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中国军队以农业国对抗工业帝国的惨烈牺牲与不屈抗争

3万

主题

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1032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在整个战争中是中国力与军力差距最为悬殊的战场。中国以农业国的身份去对抗先进的工业帝国,为此付出了极为巨大且惨重的代价。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军与日军展开了 22 次大会战,1100 多次大战役以及 28000 多次小战役,导致 400 多万士兵伤亡。其中,解放军在 22 次会战中仅仅取得了 5 次胜利,其余的战役不是战败就是打成平手,解放军的胜率仅为四分之一,并且军队的伤亡人数是日军伤亡人数的 8 倍还多。

    军队交战时,损失的军力包含多方面。其中,不仅仅有伤亡这一项,还有被俘以及失踪的情况。很多被打散的士兵,就在战场上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有露面。

    士兵在战场上被打散这种情况较为常见,《集结号》等电影对其有过描写。谷子地所在的连队全员牺牲,大部队撤离了战场,他幸运地存活了下来,然而却被误当做敌军给抓了起来。谷子地找不到自己原来的老部队,只好在当地加入新部队,随后跟着解放军继续投身战斗。

    在抗战时期,若士兵跟大部队失散了,他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部队呢?他们是否能够加入其他的部队呢?倘若找不到部队,他们能不能直接回家呢?

    一、打仗必须有两手准备

    战争片的影响使得观众可能认为一次战斗完全取决于指挥官的意志,也就是所谓的“指哪打哪”。然而实际上,真正的军事部署需要考虑每一个细节,准备好每一种情况,指挥官和参谋要共同谋划,以确保万无一失。

    最高指挥部无论是进行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御,都必须策划完整的战略计划,同时还要准备数个应急预案。前线无论胜负,都要按照计划执行,指令会层层传达。在应急预案里,包含了军队在彻底失败溃散后进行再集结的准备。在开战之前,战线后面会设置几个专门的集结点,这些集结点一般位于交通线附近或者城镇上。

    集结点既是军队出发的地方,又是撤退的必经之路。基层队伍的指挥官会在战前召开会议,告知士兵们本部队的战役任务、作战的注意事项,还有撤退路线以及集结地区。倘若战事不顺利,军官下达撤退命令后,部队会有序撤退,到集结地点进行重组,或者发起反击,亦或是随着大部队转移。

    如果战役极为激烈,前线会被严重破坏,被“打烂”且“打穿”。同时,指挥层可能会遭遇斩首的情况,或者通讯会被切断。在这些情况下,就会出现部队失联的状况。

    士兵被敌人击溃,却未接到撤退命令,只能丢弃阵地,各自展开战斗。此时,往往是军队伤亡最为惨重的时候。少数幸存者脱离战场,开始逃命,他们三五成群,有的成为散兵游勇,有的跟上大部队撤离,还有的躲到了战场之外。

   


    这些士兵的命运差异显著。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归队,二是投降,三是逃亡。

    1937 年 11 月,日军在杭州湾实施登陆行动。此时,淞沪战场的国军面临被包围的严峻形势。情况十分危急,80 万的国军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溃逃。在日军猛烈的轰炸之下,大批的军人被冲散,他们脱离了原本的编制,在民间四处游荡。在日军的追击过程中,这些军人死伤极为惨重。

    有众多国军士兵在江南一带游荡。他们脱离了部队,也无法回到家乡。其中,有的在当地开展游击活动,有的则为了维持生计而危害当地百姓,做起了违法的事情。据陈诚将军所述,在江南游荡的这些败军,有实施打家劫舍行为的,这对我抗日军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军中警察:宪兵

    淞沪战役开始后,在抗战期间,国军在战后笼络部队是一件困难的事。尤其到了抗战后期,国军有许多是强征来的“壮丁”。这些“壮丁”训练情况不佳,装备状况也不好,意志力较为薄弱,很容易在处于逆境时擅自离队。

    近现代军队设立“宪兵”一职,其目的是为了对士兵进行管理并起到震慑作用,同时确保军令能够得以执行,军纪保持严肃。

    军队在后方有“宪兵”来主持纪律,其中一项职责就是收拢残兵。战斗结束后,宪兵会驾驶吉普车和大卡车沿着交通线进行巡逻。遇到零散的士兵,他们需要下车接受盘问。对于无目的的散兵游勇,会将其拉上卡车并带回部队。

    判断士兵究竟是被打散了,还是临阵脱逃,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那些距离战区较远的,或者在战役正在进行时于后方出现的散兵,通常会被判定为逃兵。而在战役结束后向后方撤离,并且主动与部队取得联系的士兵则都是散兵。

    脱离队伍的士兵一旦发现自己的友军,不管是不是自己所属的部队,都需上去进行报道。若故意躲避或者隐瞒自身身份,就会被当作逃兵来论处,情况严重的会被判处死刑。尤其在战斗最为激烈的阶段,擅自离开岗位的士兵很有可能会被就地正法,以此来儆戒其他人。

    但在某些极端的情形下,宪兵自身也难以保全,难以执行纪律。比如在 1940 年之前,日军疯狂地进行攻城略地的行动,曾经在一天之内接连攻下好几座城池。在这个时候,解放军呈现出溃散的状态,被打散的士兵连部队的踪迹都难以看到,他们只能自己寻求好运,保佑自己平安。

    很多士兵在这个阶段作出了投降的选择,然后被抓进了战俘营。有一些不想被俘的士兵,他们在白天隐藏起来,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以此躲避敌人的搜索。他们通常会选择往反方向逃亡,或者把军装脱掉,混入到百姓当中。倘若一个离队的士兵没有碰到己方的部队,那么他所遇到的军衔最高的士兵或者军官就会成为他的指挥官,他必须听从其指挥。

    抗战时期,敌后有各种各样的游击队武装在活跃着。其中有些是散兵游勇自发聚集而成的部队。他们在敌后进行的战斗,是抗战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士兵回家,等待他的是什么?

    最后一种情况,士兵的斗志丧失了。在战役结束之后,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既不敢投降,也找不到部队。于是,他们直接选择了回家。

    中国是一个乡土情结较为浓重的社会,想家属于一种民族情结。在抗战的 8 年期间,士兵脱离队伍回家这种情形屡屡出现。特别是那些被“抓壮丁”而被迫去打仗的士兵,回家看一看是他们的梦想。

    国军老兵撤到台岛后回忆,底层士兵从军并非出于自身意志。不少人是被抓去的,有的是在家务农时被抓壮丁,有的是在赶集时被抓壮丁,还有的是看到军队路过只是去看热闹,就被拉上车带走了,甚至连回家说一声的机会都没有。

    壮丁们在战场上活下来,侥幸能回家的人少之又少。

    当时的中国交通状况极为糟糕,并且处于兵荒马乱的状态。即便士兵脱离了部队,也难以跑远。离队士兵需要躲避日军和国军宪兵的搜索,还要离开所在的战区。如果身上有一些钱,情况还好些;如果没钱,基本上就只能去乞讨,在风餐露宿的情况下,身上带有伤口的士兵生存机会极其渺茫,几乎是九死一生。

    即使顺利穿过战区踏上回家的路,在沿途也会有卡哨进行盘问。倘若被发现身份有问题,一律会被拦截。逃兵的下场,要么是被送回部队,要么是被送上法庭。如果足够幸运,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隐藏在当地或者回到家里,而当地的“保长”也不是好惹的。

    在“国统区”这个范围内,保长承担着基层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负责收粮、征兵以及维护治安。要是发现壮丁跑回了家,保长就会带领保安团过来抓人,然后把这些壮丁遣送回军队。除非给保长送去贿赂,不然的话,即使士兵跑回家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抗战时期国统区“抓壮丁”现象剖析》 ,冉绵惠

    2、《抗战时期湖南兵役初探》,隆鸿昌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7 09:16 , Processed in 0.096341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