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快手短句,解析IG的结构与功能:全球十亿用户喜爱的UGC图片平台如何保持核心不变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8487
发表于 昨天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析 IG 的结构、层级和功能之后,我们发现它具有单一的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它被全球超过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 经历着各种变化与不变,然而以 UGC 的优质图片为核心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01 自言自语

    刚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时,就察觉到中国的大部分产品的商业模式源自国外。比如【淘宝】对应着【Ebay】,还有一些其他产品也有类似对应情况,像【知乎】对应着【Quora】,【滴滴】对应着【Uber】等。由于一些政策限制以及本地优势等因素,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目前发展得极为出色。

    一开始,总体的商业定位和模式与国外相同。然而到现在,我们自己的产品已非常成熟,即便成熟的产品也会时常有推陈出新的新花样,令人惊叹。

    当然,国内的公司一直在持续探索。这几年,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的产品开始向海外进军并取得成效。例如 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在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都拥有非常多的用户。据我的观察,在海外如同在中国一样,抖音也呈现出两极化的评价,那些沉迷其中的人和感到不满的人仍在进行着争论。

    关于抖音:最早抖音脱胎于/ly。2015 年左右,M 在美国已拥有千万用户。然而,抖音仍可算是中国的产品结晶,原因是 M 的团队在上海。后来抖音发展壮大,字节跳动收购了 M。

    不过重点不在上述方面。这个专题的重点在于持续使用并观察海外产品的特征,去发现其与国内产品的不同之处,接着暗自揣测他们设计的思维与想法。

    02 的探索

    国内常简称为 INS,有一种简洁的风格被称作 INS 风。然而在海外,普遍简称为 IG。Insta 的词根是“即刻”,gram 的词根是“写”,就连 IG 自身的短视频功能也被叫做 IGTV。

    以下主要是对功能和交互方面的疑惑与思考进行展开,以下的这些观点仅仅代表个人的想法,大家可以进行探讨。

    体验版本: .0(IOS)

   


    03 看似图片社交,但并非社交

    IG创建于 2010 年 10 月。在这十年期间,无论是界面设计方面,还是功能增加方面,IG 的变化都似乎与移动互联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规律相违背。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叠加功能,然而 IG 却给人一种始终保持着初心的感觉。就这一点来说,国内或许有像微信那样的产品。微信或许在十年间的用户界面风格变得越来越扁平,然而在主要功能的增加方面,数量较少且较为谨慎。

    比如,现在的微博内容丰富程度超乎想象,最终我还是卸载了很繁琐的微博,转而使用了微博海外版。IG 作为社交头部软件,一直以提供优质的图片分享为初衷,IG 的定位是社交,但在使用过程中,总让人感觉似乎并不鼓励社交。

    社交行为中,个体之间相互往来是很重要的。对于发图人而言,他人的评论点赞行为是一种反馈和激励。在评论区相互点赞和评论,这是浏览者互动的重要方式。按照固有的产品思维,一定会放大点赞数量,鼓励用户在评论区进行互动交流。

    但是 IG 的做法与这个情况恰好相反。首先,首页关注的 Feed 流的点赞数量是一个不明确的数字。在英文版中,使用的是诸如“of”等这类模糊的文案。

    另外,在评论区最让我琢磨不透的是上滑能刷新评论。加载出来后,无法完整看到新加载的评论。若再刷新,就得返回顶部重新点击。查看评论的代价极高,评论内容通常没什么观看性,一般都是大量 emoji 或者是 love&peace 的短句。“Story”短视频在顶部停留 24 小时后会消失,其可互动性变得更弱,仅能发送对方可见的消息。

    这样的交互设计,我猜想与 IG 最初的初心相关。它始终围绕着拍摄和发表高质量的图片与视频展开,而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相对会被弱化,呈现出轻社交的特点。在如今这个多数上网人都像是“祖安人”的时代,这样的社区氛围反而能让人更加轻松,也能够与那些更偏向于语言表达的 APP 拉开差距并确定自身定位。

    04 几乎淋漓尽致的

    上线时间约在 2016 年年初。国内很多 APP 借鉴了它的功能和交互形式,像微博/知乎首页的形式。近一年微信推出的“即刻”功能也是如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Story 本身也是一种借鉴,但这并不妨碍我仍认为它是一个几乎发挥到极致的功能。

    近些年的趋势是短视频。抢占短视频市场是毋庸置疑的。IG 原本聚焦高质量图片,却能给一些不够优质的视频和图片提供发挥空间。24 小时即焚的设定不用担心会对帐号产生太多影响,可随心所欲地分享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同样,微信也具备 24 小时“即刻”的功能。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此功能的表现不温不火。尽管微信增加了许多入口以及提醒方式,然而朋友圈的使用习惯使得人们很难想起这个功能。即便发送了“即刻”视频,观看和互动的人数都会大幅减少,创作者无法持续保持热情,但我确实非常期望微信能够将这个功能的数据做起来。

    最让我感叹的是,它很小,几乎把主流的交互行为都用上了,这些交互行为包括:

   


    长按可暂停全屏;点击@XX 就能进入某人主页;向左滑动可切换到下一博主;向右滑动可切换到上一博主;向右点击可切换到下一视频;向左点击可切换到上一视频;向上滑动可进行评论或查看链接;向下拉动可返回主页。虽然看起来较为复杂,但使用时能够快速掌握,使用起来十分顺手流畅。

    拍摄部分提供大量基于人脸算法的动态贴纸,多种新奇贴纸能让人玩上好一会儿。滤镜和贴纸开放了 API,许多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贴纸、动效,甚至视频变形。编辑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创作小工具,给用户足够的创作空间。另外,新增了直播。可以说,它看似简单,实则功能齐全、交互丰富。

    05 IGTV硬碰Tik Tok

    IGTV 是 2018 年 6 月上线的功能。它主要是在与抖音进行竞争。并且专门制作了 APP,该 APP 可在 APP Store 和谷歌商店下载。然而,就下载数据来看,远远比不上抖音。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在抖音看到的有趣视频分享给好友看。IG 第二个 TAB 下的 IGTV 露出只是一个 TAG。IG 本身的日活和月活是以亿为单位的。所以 IGTV 的数据不会很差。但与 Tik Tok 竞争还是有些吃力。

    IGTV 与抖音的相似点在于都具备算法推荐功能,其首页的形式类似于快手的宫格形式,而非抖音的全沉浸体验。当进入某个视频的详情页后,就与抖音的模式较为接近了。IGTV 的普遍内容时长集中在 2 到 3 分钟,其内容质量对我而言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部分原因是语言所带来的影响。IGTV 的内容不像抖音那样“无脑”,但也不够有趣。

    大众在不断追寻互联网的新鲜事物。网红的时效期比想象中要短。大多数网红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或性格,从而受到喜爱。长时间的同种风格可能会被厌倦。所以 Tik Tok 是制造新鲜网红的新机器,刚好满足了大众喜欢的新鲜感。当然,Tik Tok 还有各种成功的理由,此处暂不探讨。

    06 最后的几句

    中国互联网日益强大,多数 APP 进行了诸多功能创新,具备了许多能够赚钱变现的商业功能,也拥有了足够丰富的功能来抢占你的时间。

    打开微博等社交软件,内容丰富多样,让人应接不暇。不禁感叹,竟然开发出了这么多在日常使用中都会被忽略的功能。

    IG 的结构较为单一,层级和功能也相对简单。然而,这并不影响它被全球超过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 经历着诸多的变化与不变,其中以 UGC 的优质图片为核心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在中国市场的大环境之中,要做到小而美、专而精确实是很困难的。大众是否长久以来一直苦于繁杂的功能,我并不知晓。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产品经理确实很难去改变时代浪潮的走向。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5 00:14 , Processed in 0.079458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