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如何煮薏米粥,薏米煮粥好吃吗,熬薏米粥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922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知晓,秋天需煲红豆薏仁粥,能够健脾祛湿。然而,有好些人食用后并未有明显效果,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在于你弄错啦!

    薏仁红豆粥是广为人知的治湿邪的良药。《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它能够治疗湿痹,对肠胃有益处,可消除水肿,还能健脾益胃。如今的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没有节制,运动量又少,导致脾虚湿盛。既要去除湿气,又要补心,除了薏仁和红豆就没有其他的了。

    但很多人在煮粥的时候用错了豆子!

    很多人煲薏仁红豆粥用的豆子是这样的:

    正确的豆子其实是这样的:

    先来说说红豆和赤小豆的区别

    1、形状不同

    红豆比较圆,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

    2、颜色不同

    红豆的表面是暗棕红色,并且颜色实际上是紫色的。赤小豆有红色和黑色两种,红色的如同朱色并且发光,黑色的如同漆色。以颗粒紧密、颜色紫色、呈红色的为好。

    3、质地不同

    红豆容易煮烂。赤小豆即便事先泡过,再进行煮制,依然久煮不烂,吃起来比较硬。

    4、功效不同

    红豆有疗饥的作用,却不具备利水祛湿的功能,倘若食用过多,还会导致败血。而赤小豆具备利水祛湿的功效。

    二者功效截然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红豆薏仁粥中使用对了赤小豆,才能够发挥出健脾祛湿的作用;倘若用成了红豆,那就无法达到祛湿的效果了。

    特别提醒:

    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接下来,说说赤小豆和薏仁

    赤小豆

    它还有红豆、赤豆、红饭豆、米赤豆等别名,是禀受秋燥之气而生长出来的。它的颜色呈赤色,能够进入心脏,并且向下运行而通达小肠。

    【性味和归经】

   


    味辛、甘、酸,无毒,气温而平,入脾经、心经、小肠经。

    【功效】

    通健脾胃,可治下腹胀满;能利水消肿,对水肿脚气有效;具备解毒排脓之能,可治痈肿脓血;还有利湿退黄的功效,能应对小便不利之症;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注意事项】

    赤小豆能治疗下体的水湿,却不能利于上身的湿气。因为下体的湿气是真实的湿气,使用它会有效果。而上身的湿气是虚性的湿气,使用它反而会更加严重,这是不能不分辨清楚的。

    通俗来讲,赤小豆的利水作用,针对的是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肾及膀胱气化功能不行而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悸,还有水走大肠引发的水湿泄泻等病症。并且,由于脾虚水肿而引起的湿,应该以健脾为主要方法,不适合过分强调利水。

    【禁忌】

    1、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赤小豆。

    2、被蛇咬者,百日内忌赤小豆。

    3、尿多之人忌食。

    4、不可久食,久食令人黑瘦结燥。

    薏仁

    金秋有燥气,可益肺。肺气得以治理就会下行,所以能主下气。长久服用可使人身体轻便、增添气力,湿气得以运行则脾脏强健而身体轻便,金属之气清润则肺部充实而气力增加。

    【性味和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

    利水且渗湿,能健脾,可除痹,还能清热排脓。此药可用于小便不利的情况,可用于水肿的状况,可用于脚气之症,以及可用于脾虚泄泻等病症。

    利水祛湿,正确的熬制方法

    (特别强调:豆子用赤小豆)

    准备红豆和薏米,它们的分量是同等的。将它们洗干净后,把红豆浸泡两三个小时,同时把薏米浸泡一个小时。

   


    先将红豆进行煮制,煮到红豆煮开后,接着添加一些凉水,再次煮开后,再次添加凉水。这样做的话,红豆容易煮熟,并且煮出来的红豆也比较香。

    3、等红豆煮开花后,放入薏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熟。

    除了食疗,按摩也可以祛湿

    丰隆穴

    位置:此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它处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 8 寸处,距离胫骨前缘有二横指之远。

    按摩该穴位的方法如下:先用大拇指或者食指的间关节去点按此穴,持续 3 分钟;接着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该穴位,大约 5 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足三里

    位置:此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属于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处在外膝眼下方 3 寸处,并且距离胫骨前缘有 1 横指的距离。

    按摩时,可用大拇指进行按压操作,按压时间为 5 - 8 分钟;也可以用大拇指顺时针揉按穴位,同样揉按 5 - 8 分钟。在按压或揉按穴位后,局部若有酸胀感,那么效果会更佳。

    功效:足三里具备调理脾胃的功能,也具备疏风化湿的功能。同时,它还能够补中益气,能够扶正祛邪。这些作用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

    功效: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还能降逆利水。此功效适用于存在湿滞情况的人,以及胃脘饱胀、嗳气的人。

    曲池穴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的指腹来点揉这个穴位,时间为 2 到 5 分钟。还可以将四指并拢,然后用并拢的四指来拍打这个穴位,要让局部的皮肤变成微红的程度。

    功效:能够排泄大肠中的湿热。对于肛门有灼热感、大便呈黄色且稀烂、排便排不干净的人适用。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湿疹等皮肤方面的病症。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2 15:52 , Processed in 0.101190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