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区块链技术资讯,区块链平台技术,区块链资讯技术有哪些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650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月 13 日,《清华金融评论》举办了金融大家评第六期主题论坛,主题为“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前景、挑战与影响”,该论坛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中国电子银行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未来信用资源从何而来?在区块链的时代会从何而来呢?清华大学导师韩锋称,利用大数据建立每个人的信用资源并非难事。然而,现今的大数据因缺乏区块链而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其实际上形成了数据孤岛。这些大互联网公司各自垄断,进而导致了数据所有权的错位。实际上,每个人的数据、每个用户的数据都未被用户自身所控制,就像每天在微信上产生的大数据,虽有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信用资产,但个人却完全无法对其进行掌控。

    清华大学导师 韩锋

    韩锋觉得,大数据倘若将来用于建立你的信用,那可能会比你的房子以及工资流水值钱得多。要是在区块链上进行登记,这就会成为全球的信用。如果大数据被互联网公司掌控,那么全球的市场信用建立无法实现去中心化。然而,未来当大数据在区块链上进行加密后,就能够真正成为个人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目前,新的技术发展已经具备让很多数据文件加密的能力,这些加密后的数据可以直接存储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并且能够直接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交易数据存在区块链上,便可成为个人的信用。所有的大数据会成为每个人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

    以下是韩锋的演讲实录:

    2013 年比特币价格突然上涨,这使得大家对比特币关注度提升。然而,后来五部委发布通知后,总体而言社会对比特币的解读有些过度。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比特币被中央禁止了,所以很多人那时对比特币一直唯恐避之不及。

    我当时研究了比特币的那些基础技术,我认为它存在很多创新之处。我尤其跟清华大学的王小云教授学习了比特币的加密学原理,那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于是写了一篇关于比特币密码学原理的文章。当时找不到可以刊登的地方,主流媒体也不理睬我。不过正好有清华金融评论的几位老师,我们关系挺好,他们竟然刊登了这篇文章,这让我非常惊喜。

    实际上区块链的概念未与比特币完全区分开。我们当时撰写了一篇关于比特币底层的技术文章,将其称为块链,并构建了一个叫比特币块链股权众筹的系统。因为当时我们正在讨论比特币底层技术会有更多金融应用这一话题,且这篇文章很快被清华金融评论刊登。随后我们又写了第三篇文章,然而清华金融评论拒绝了这篇文章。后来基本上都发在未央网了。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未来的区块链银行会是何种模样。几天前,我恰好与一位银行的高管探讨了区块链的应用以及未来的银行,从中获得了一些收获。这两天,我对这些收获进行了总结。这家银行的名字我不便透露。讨论未来银行在区块链时代的样子,这个话题从表面听上去非常抽象,似乎让人有些无从下手。我受到启发,当初在清学开设了一门课,讲区块链时讲到智能合约。当时,由于班上有清华法律系的学生,他们听到智能合约后很着急,因为智能合约的大概意思是区块链上的合约将来可以自动执行。

    法律系的学生称合同都能自动执行了,那还要他们做什么呢?当时就引发了这样一个讨论。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的课程邀请了北大法律学的博士,他们的站位很高,他们想要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他说要跳出对现有律师的认知,那现有的认知是什么呢?既有法律规定下要让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或者要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他们说我们应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那更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利用既定架构使委托人权益达到最大化。

    什么是架构呢?这间屋子的墙就构成了一个架构。正因为有了这个架构,我们在座的人才会被约束到这里来召开这个会。倘若没有这个架构,我们就不能称之为论坛了。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架构。进而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 QD2.0。程序也是一种架构。我们现在朝向互联网,觉得自己自由了,信息可以自由传输,然而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我们都遵守了一种架构,即 TCPIP 协议,还包括更多的 HTML 协议,实际上我们都在接受这种架构。

    未来的区块链智能合约无疑会是一种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律师要做到让所谓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并非易事。未来的律师,其主要工作可能就是从事智能合约的编写。

   


    因此我受到他们的启发。既然我们在讨论未来的银行该做什么,那么我们就应该更本质地去认识到银行现在正在做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银行就是吸储放贷,实际上现在的银行更本质的是管理支付信用,存储信用资源。

    关键问题在于未来的区块链时代,信用和信用资源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推理,这样才能去预测未来的银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我现在正与西南财大的教授一同撰写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块链的内容,也就是探讨人类最早的所谓信用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我们的文字考古成为了金融博物馆的一面墙。我们无需到地底下挖掘,就能够做出判断。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类似的结论,实际上贝壳最早是作为一种信用的符号、信用资源。中国有将近 100 个贝字旁的字,这些字基本上都与财务相关。因为相信物比相信人成本更低,而人是会欺骗的。

    后代即便相信贝壳和金银这类东西。当生产规模逐渐增大时,其成本会越来越高。因为需要进行长途贩运。在乔家大院中,最典型的长途贩运几车拉的银锭是很不安全的,甚至还出现了镖局。帕累托改进就是对资源和制度进行重新组合,这样能让各方成本降低,并且要注意让大家都能受益。在历史上,基本上是沿着这种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发展的,而不是所谓的金融战争。历史上只存在宗教战争,不存在金融战争,它是依靠这种改进来持续降低市场成本的。

    后来为了降低市场成本,票号就自然出现了。中国开始出现日升昌,这说明了什么呢?它要建立自身的信用,想让大家相信它开出的那张纸有价值,意味着它能随时进行兑付。所以,帕累托改进使我们走向了让人相信人、相信机构的方向,让人相信那张票。后来更高级的所谓信用货币,像美元,就是最典型的这样发展而来的。

    但是他们起初依旧是利用自然资源,其中黄金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此来构建他们的信用,让我们的信用是对人的信任。所以在历史上,帕累托改进就如同醉汉的脚步,时而偏向物质,时而偏向人,呈现出来回偏向的状态,然而近一百年来最为主要的倾向是什么呢?70 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我们逐渐开始更多地相信人。因为金银退出了金融领域,我们不再依靠自然资源来建立信用。只有相信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这一阶段依然是帕累托改进,依然能够降低成本。然而,也有一些方面使我们的成本增加了,因为人是会作弊的,就像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我们人类要考虑到纯粹相信人是不是有问题呢?单纯相信人是存在问题的。如今银行所建造的楼一个比一个高,就像陆家嘴那样。为何要建造如此多的高楼大厦呢?原因很明了,那是因为它特别担心社会不相信它。因为信用只能从它的机构以及人那里产生,所以它极其害怕社会对它不信任。正因如此,它就必须用钢筋水泥建造高楼大厦,当然,里面的人也必然是很有地位且优秀的。

    实际上在写这本书时,张霞博士提出的观点很棒。他认为在网络时代,只要我们相信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就在做一件事,即记帐。我们的支付在网络时代已变成一种记帐和清算。以前需付东西,有了卡后,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就只剩记帐了。中心机构在干记帐的活,且没有实际的货币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它只不中心机构就是在干记帐的事情。

    我们的历史在发展。刚才提到了帕累托改进,因为它过于偏向人了。原来的记帐方式只是相信一个中心在记帐,我刚才也说了这种方式存在较多问题,成本在不断增大。既然有了互联网,那么依靠其他的互联网 P2P 节点来统一记帐,形成一个支付系统,是否就可以完全不用相信一个中心了呢?2008 年出现了所谓的比特币和区块链信用系统。中本聪撰写了一篇文献,一开始他就宣告不依赖任何中心和机构,要建立一个大家共同记账形成信用的系统,并且所谓的每个区块链就是一个账本。这个事情终于在历史上得以产生。

    当然,他的记账要能形成所谓的支付,首先要能防止重复支付。如果能够重复支付,就不可能建立信用。既然不需要任何中心,那么就需要加盖时间戳。加盖时间戳以后,从逻辑上看是可以防止重复支付的。

    但是关键在于由谁来进行盖的行为呢?在网上确实有很多的节点,也有这么多的用户。然而,大家凭借什么来给你盖时间锉呢?又凭什么帮你记账呢?你不能假定所有的人都是雷锋,如果假定都是雷锋,那么这个事情就不成立了。就如同亚当·斯密所说,市场是一个自立的系统,每个人在上面都是出于利益才会行动,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事情。

    中本聪设计了这个系统,大家通过竞争记账挖矿的方式来进行。每 10 分钟就会有一次全网唯一合法记账权的竞争。这意味着只要你的算力在全网是最高的,并且能够获得全网这 10 分钟的唯一合法记账权,那么你所记录的账就会成为唯一合法的账本。每个区块都在记录全网的每笔交易。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矿池。会计主管没有相关人员。P2P 网络中,审计的主体是谁呢?审计的主体是全网的矿工。其他矿工需要对其进行审计,要确认全网的矿工都确实盖上了时间戳,且没有重复支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全网才会接受,它也就能获得奖励。

    实际上现在是谁在全网记账呢?春节的时候,我去慰问了一下所谓的矿场。这些矿场分布在像四川小水电这样的地方。因为那里的电最便宜。那里的电几乎都是废气的小水电。国家现在已经不要了。国家经济出现下滑,之前所发的电现在不再购买了。那个地方除了自然资源外,确实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所以这些地方的电价格很便宜。他们选择合作,而不是直接购买电,因为直接购买电是不被允许的,电只能卖给国家电网。他们签的合同存在甲方乙方倒置的情况。他们声称要一起开展云计算合作,于是就建起了比特币矿场。矿工是当地的藏族,只要高中毕业就能够担任矿工。只要保证机器不关机,他们就有上万台矿机。这些矿机分布在小水电的地方,那里很荒凉,但是电很便宜,最便宜能达到一毛钱一度电。

   


    这是记帐全网结点的分布图。大家一眼望去,能看出有三大主要分布。其中一个分布在北美,也就是美国;一个分布在欧洲;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中国。大家千万不要因为看到这副图就觉得中国的分布少。实际上,中国地域很大,只是中国的矿池很发达,所以在图上的点比较少。实际上,中国的算力现在已经达到全网的 70%以上。

    这里面前三块都是中国的。其中第一个是刚才提到的蚂蚁矿池;第二个是所谓的鱼池;第三个是所谓的国池。第四名在乌克兰,第五名又是中国的,第六名是必网。他们加起来很容易就超过 70%了。因为有了这么大的算力,所以比特币的逻辑记账变成了全网的一个分布式记账状况。记账员没有请长青堂的人,也不是博士毕业才能够记账。那么,他凭什么能让全网相信他记的账呢?他们要消耗资源,其中包括消费电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矿工要千方百计找最便宜的电,因为靠消耗电力可以证明去竞争记账权,还能让全球相信所记的账是正确的。要破坏这个账,需要消耗 51%同样的电力,而现在成本已高达 10 几个亿,所以是靠这套逻辑。

    大家要注意金融的脚步,帕累托进步已经开始。起初完全只相信人时,我们发现成本依然很高。比特币的区块链逻辑使得金融帕累托改进又开始倾向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他们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让全球相信他们记录的账是可信的,从而建立起信用。矿工分布在全球各地。中国的矿工很吃苦耐劳且坚韧不拔,同时又有贪婪的一面。他们将全网 70%的算力集中在中国了。现在帕累托进步的脚步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我们全网络记账现在的逻辑偏向于物的消耗。这里面有一点是,你支付的是什么呢?以前大家都说,仅看这一张所谓的记账凭证,你支付的当然是钱。然而,支付是钱这件事越来越说不通了。

    我们未来信用资源从何而来?在区块链的时代会从何而来呢?

    2013 年以后,中国出现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这已经向我们表明,信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会来自于大数据。互联网公司迎来了盛宴。中国之所以有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是因为那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一旦拥有了大数据,就能够将传统的信用成本大幅下降。传统银行 500 万被称为小额贷款,而这些互联网公司 5000 块钱就可以放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通过大数据很容易知道你的信用。

    所以利用大数据很容易构建起每个人的信用资源。然而,如今的大数据由于缺乏区块链,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实际上形成了数据孤岛。这些大互联网公司各自处于垄断地位,从而造成了数据所有权的错位。实际上,你们每个人的数据、每个用户的数据都没有被用户自己掌控。实际上,你们每天,甚至包括现在在微信上产生的大数据,都是你们将来最为重要的信用资产,但你们却完全无法对其进行控制。

    说实话,若将来大数据用于建立你的信用,那它可能比你的房子和工资流水都更有价值。若将其在区块链上登记,那它就成为了全球的信用。倘若大数据被互联网公司掌控,全球的市场信用建立就无法实现去中心化,就像刚才记账的逻辑一样,是无法去中心化的,并且这种情况下成本也降不下来。

    未来大数据会在区块链上进行加密,这样一来,真正能够成为个人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这完全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新的技术发展使得很多数据文件可以被加密,并且能够直接存储在比特币区块链上,还可以直接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所以,你的交易数据将来完全可以存于区块链上,从而成为你个人的信用,所有的大数据也将成为每个人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

    有了大数据之后,我认为信用资源将引发未来的革命。然而,或许有人并未将此说出口。原本,我们的信用资源几乎仅能由央行产生,央行需明确所谓法币的发言权和控制权。换句话说,原本期望对这种信用资源拥有绝对的控制,但如今很多信用资源已逐渐来自于大数据。

    央行一定要做这个事情,最近央行提出了 SDR,SDR 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价值尺度,只有用它来为未来的大数据信用定价,你才能够获取全球的信用。那么未来的区块链银行应该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管理信用、存储信用资源的,那么首先你应当充分做好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如今已经有公司在从事这项工作,其中有一家公司做得极为出色,它仅仅询问了一下我的手机号,就能够算出我的信用得分,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未来银行无法很好地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那么银行的价值将会下降,并且可能无法开展很多业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块链上不可能一对一地对应到具体的人,只有银行才拥有帐户的概念,只有银行才能将在区块链上登记的大数据信用资源与具体的人对应起来。可以有基于大数据信用的租赁和共享业务。就如同现在的 uber 一样,你的车虽不属于你拥有所有权,但你能通过分享资源来获得效益。倘若我拥有良好的大数据资源信用,那么我是能够将其租借给别人的。在一定的风险可控制范围内,我认为这将会成为未来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如果我们跳出当下对于银行的认知,在未来的区块链时代,如何去管理信用呢?又如何去存储信用资源呢?我们坚信是依靠这个逻辑来展开的,谢谢大家!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0 19:55 , Processed in 0.102200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