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怎么才能去香港打工,如何克服电话恐惧症并尽最大合理努力解决行政电话难题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011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以首要任务是找到对的号码,否则就在做无用功

    我和很多有电话恐惧症的人一样,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打电话,尤其害怕打给行政机关。我摁了无数次总机号、分机号、转机号后,收到的依然是忙音。因为公司注册处当天下午 5 点下班,所以在 4 点 50 分的时候,我宣布放弃,并把“打不通电话”当作一个貌似合理的挡箭牌告知了对方。

    回答中的每一个字,至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说打不通就一直打到通话为止,一刻都不耽误地去打,难道他们会一直持续占线吗?而现在你却用打电话的时间来向我解释打不通电话,你根本没有尽“最大合理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这让我很失望。

    那一刻我想对自己说:我很失望。我日后每一天工作前,都要把“尽最大合理努力解决问题”这十一个字当作反复的心理暗示口号。

    这个转变也直接影响了我的工作思维。

    以前我总是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交代的任务且不出纰漏。他给我一个东西,我就把结果告知他;他给我一份带批注的合同,我就稍微修改下语病,然后把清洁版的发回给他。但这些都并非在解决问题,因为严格来讲,我并没有减轻多少工作负担。

    现在如果要做这件事,我会把分析思路告诉他。并且在邮件最后,我会写上我的结论,直接阐述这件事应该如何解决,同时也会论证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当以交出 end 的心态去完成每个任务时,常常能收到翻倍的惊喜。我最终逆转了自己学生妹的形象,变成了口中那个“能干”的同事。

    每次遇到瓶颈都习惯性把" "和" "写在本本上

    「共情」也能成为律师的长板

    刚进入工作的时候,许多朋友都担忧我这种性格能否在中环律所那种 tough and harsh 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事实显示,“容易共情”尽管与对抗性极强的法律工作相悖,但它也有机会成为我职场中的一个优势之处。

    「共情」仅是一个动词,而怎样运用好这一能力取决于所针对的对象。例如面对同事时,因为是平级关系,实际上更便于代入自身去进行换位思考。故而每当有新的同事或实习生到来,我都十分乐意与他们分享工作上的各类“冷知识”,像哪台打印机速度更快且打印更清晰,哪个人的性格更急躁,以及哪一种邮件整理方式被证实更有效。经历过他们那样的茫然无措后,我更能体会到这些告知义务的必要性和益处。

    当面临时,最大的共情表现为让他们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基础性工作。曾有一次我在忙于其他项目,他让我撰写一份法律意见的范围初稿给他看。因为我明白这份意见书要发给香港大律师,所以除了在附件中粘贴这份文件外,还在邮件正文中草拟了发给大律师的邮件初稿。

    看到我的电邮时已经忙完手头的事情了,那个时候距离我离职还有一周时间,他在 Skype 上惊喜地对我说:“我会非常想念你的!”

   


    当然,身为苦哈哈的乙方,共情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面对甲方爸爸之时。此前我曾写过,在 IPO 中最为“惨无人道”的一项工作便是招股书验证。因为需要验证书中的每一句话,所以我们时常要与公司的某位总负责人进行对接,向他们索要超大量的文件。

    很多律师为节省力气,会把验证清单写得概括且简略。他们只会将清单发给公司的一个负责人,而公司自身如何将其下发到各部门,就不再是律师所负责的事情了。

    因为深知验证的痛苦,所以我很难想象毫无经验的公司负责人怎样一个人去应对如此庞杂的工作量。只要时间不是特别紧迫,我都会在验证清单里写上可能需要配合协调的部门名称,并且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当每一轮文件回来后,我首先会在原有的验证清单上以修订模式记录这批文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还需要额外获取哪些资料,以及需要达到何种证明标准等。

    做验证的日子里,有很多时候一边进行着验证,一边欣赏着中环的日出。经过这样的辛苦,换来了与客户的长期默契合作。之后,遇到问题找他们帮忙,总能顺利解决。这或许就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人品吧。

    2020年跨年就是从办公室飞奔到码头中度过的,想念

    发散性思维并不只是广告搬运工的必备技能

    以前我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像(创造性)这样的能力只属于有创造力的行业,例如广告、电影、新媒体等。而作为律师,我们讲究有一说一且靠规则取胜,所以创造性应该是首先要被压制的技能。

    工作后我对“创造力”的理解和想象完全被颠覆了。原来日剧《Legal High》里不按套路出牌的古美门,他不是奇葩律师,而是招牌,是明星,是一种高阶境界。

    这个能力在 A1 递表之后回答联交所和证监会的刁钻问题时较为常见。最近一年,监管机构提问的方式变得更加野了。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去回答,往往既无法回答通顺,也无法抓住要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激发律师的想象空间,尝试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惊喜地获得监管放行的绿灯。

    这有点类似高中做数学题时的感受。老师会激励你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获得答案,并且有时候解题的思路比最终的结果还要重要。

    比如解释公司某一年的收入大增,除了常规能想到的销量增大、价格变高、市场变广这些因素之外,还可以从人力成本降低这个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国家政策驱动这个角度切入,还可以从税收优惠这个角度切入,同时还可以从广告效应这个角度切入,以及从名人代言这个角度切入,还有从消费模式转型这个角度切入,最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全面且更具说服力。

    工作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吗?

   


    突然想起一个很古老的思考题,说了这么多之后。那就是:“职业病”真的成立吗?工作久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吗?

    “改变”这个词太显眼了,我不敢绝对地断言这个命题一定是成立的。然而,我相信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那些好习惯,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并滋养工作之外的生活。最高的境界是工作和生活两不分,我认为准确来讲,这里所说的界限不只是空间时间或物理位置上的“不分”,而是一种更深入且更持久的流动,即职场经验可用于生活,生活习惯也能被工作参照学习。

    我只是当了两年打工人,然而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以及所带来的成长。这份持续给予帮助的力量,并非可以通过年限或者工资来进行衡量。

    比如现在我会给生活设定一些属于自己的准则,有些生活习惯是必须要改掉的,有些周末的节目是必须要坚守的;

    比如我爱上了在日常中去解决问题的那种感觉。像清税这件事,还有转账以及提取公积金等。对于一切不确定的事情,我首先会选择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尽管还是常常会碰到电话占线的状况,但我逐渐学会了一遍又一遍地拨打,一直到打通并问到答案才罢休。

    比如将验证的思路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哪怕是购买一个五百块钱的拍立得,也要提前先进行验证,找出性价比最高的牌子后才出手,从而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比较。

    生活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活中凝结着智慧,工作中也凝结着智慧,生活中的智慧与工作中的智慧相互碰撞,这种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特别喜欢《仆人的仆人》里的一句话:

    最好的步出方式永远是穿过。

    罗伯特弗罗斯特

    希望我们能继续向 2021 年勇敢前行。

    新年快乐!

    打工人的近期倔强:

    2021年,更勇敢地前行是打工妹的唯一答案~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0 09:18 , Processed in 0.082029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