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人民大学校徽,民国才女林徽因:建筑设计师的传奇人生与风流情史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657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有一位女子,她曾吸引过众多人的目光,她便是著名的才女林徽因。

    有人说:从颜值开始,被才华所吸引。林徽因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拥有灵魂。她在那个时期,既有着出众的容貌,又在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此之外,关于她的各种传闻和趣事更是非常多。

    很多人对她的情感经历津津乐道,然而很少有人知晓林徽因实际上还是一位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她在建筑领域留下的手绘稿,让见过的人都心生敬仰。

    建筑——自小熏陶的力量

    林徽因出生于 1904 年。她的父亲擅长诗书,并且精通各种外文。他还曾远渡重洋前往日本。他兼具知识文化与阅历。

    环境对人影响很大。林徽因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广泛阅读书籍,具备多种才艺。那时她的作品就充满灵气,所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女。而且,林徽因的英语学得非常流利,这为她后来学习西方思想打下了基础。

    16 岁时,林徽因跟随父亲前往欧洲游历。在那陌生的文化与环境中,林徽因不但没有心生畏惧,反而被眼前那些与中式风格迥异的高大建筑深深吸引住了。当时的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正因如此,林徽因在机缘巧合之下,逐渐接触到了这个领域。

    她首次感受到了欧洲建筑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美学。她在思考,这些魅力和美学是否能够结合运用到中式建筑中呢?从这时起,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正在生长的种子。

    那时林徽因在文人圈子里已很有名气,还结识了不少好友。三年后,徐志摩、胡适等创立了新月话剧社,他们常常邀请博学多才且英文好的林徽因来担任女主角。

    林徽因的表现令人拍手叫好。她的表演真挚,对人物的理解透彻,台词脱稿后也能流利表达。她因此得到了胡适“第一才女”的极高评价。

    这之后,她获得了学习建筑的机会。她和梁思成辗转去到了美国。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学生,所以她选择主修美术,把建筑当作辅修。

    起初,林徽因的绘画天赋较为普通。然而,绘画的运用是建筑绘稿的基础,她必须将其学好。因为世上没有难以做到的事情,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所以,林徽因在专业指导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画笔,成为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才华横溢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是一位才女,这一点她实至名归;然而,当提及她作为一名建筑师时,她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呢?从她的手稿当中,便能够找到相关的答案。

    林徽因曾和丈夫梁思成对一座古代建筑进行过考察,之后她绘制了一幅手稿图。在这幅幸福图中,所用的线条极其笔直,看上去仿佛都是借助工具绘制而成的。

    但实际上这仅仅是林徽因的基本技能。她在练习绘画时,每一条线都努力做到极致完美。虽然线条看似简单容易,但背后却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在那个网络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她那出色的线条绘制成为了她精美建筑手绘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28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才刚结婚不久。身为身处甜蜜生活中的新婚妻子,她通过画笔将自己的心境记录下来。这幅水彩画被取名为《故乡》。

    画上呈现的是傍晚时分的小镇,整幅画的基调属于黄色系。可以看到路上有行人来来往往,小童和妇人坐在自家门前,就连鸡也在慢悠悠地踱步,生活的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林徽因在这幅画里展现出了自己极为高超的技巧,包括对线条的运用、对比例构图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色彩的敏感掌控。简单且有艺术美感,又因取名为故乡,能勾起人们的思念与回忆,使看到的人内心十分安宁。

    以上仅能表明林徽因绘画技术的高超。她身为建筑师的厉害之处在于,林徽因不但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国徽的设计工作,并且还是东北大学校徽的设计者。

    东北大学的校徽整体呈圆形,形状类似一块盾牌。校徽中间绘制着一个在易经中象征东北的卦象,其上刻有“东北大学”四个字。中间的图案被取名为“白山黑水”,其中白色的山代表着长白山,黑色的水代表着东北的黑龙江。在图案的左右两边,分别盘踞着东北常见的熊和狼这两种动物,它们代表着随时可能侵犯的列强,仿佛在时刻感受着周围的危险,一直处于虎视眈眈的状态。

    这枚校徽设计于抗战时期。校徽既代表着东北特色的意味,又包含着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信念,这种信念鼓励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林徽因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林徽因曾和丈夫逛过一家古董摊,她一眼就被一只极为绚丽的景泰蓝瓷瓶给吸引住了,那瓷瓶精致古老的工艺引发了她的兴趣。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景泰蓝工艺正逐渐面临着失传的状况。

    林徽因了解到情况后,立刻决定扶持景泰蓝小组,以拯救传统工艺。最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设计出了一款极为精美的景泰蓝丝巾,这款丝巾获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林徽因不仅对传统工艺有热情,还对所有古代建筑都抱有热情。她曾经居住过的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城市。然而,随着现代的发展,历史的痕迹留存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了。对这件事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当初拆除古城墙并进行重建的工程。

    当时郭沫若接到了这项工作。他觉得现代社会需要进步,认为先从建筑风格着手进行改变是可行的,于是决定运用现代新技术来建造新城墙。林徽因得知此事后,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态度。

    古建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基,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旦这些古建筑被拆除,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然而,林徽因在当时的处境中,始终处于力量较为弱小、难以产生重大影响的状态。

    人们总是过度追求新潮流,而常常忽略了传统的重要性。人们因迎来新时代而欢欣雀跃,却不知道悄然来临的教训终将会到来。后来确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在之后人们去找寻历史遗迹、修复传统建筑的过程中,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信仰与坚守

    改写历史向来充满挑战。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的潮流,祖国崭新的篇章得以翻开。然而,回过头去看,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痕迹已然所剩不多,一座座高楼大厦在大地上拔地而起的同时,也伴随着传承的流失。

    人们终于清醒了。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历史财富给埋葬了。各部门开始紧急配合,运用当代技术去复原那些曾经被人为破坏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也是林徽因曾经大力挽救过的。

    失去的东西无法再回归到当初的模样,即便进行了修复,也依然会残留着现代的痕迹,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潮流吗?

    人们无法预知未来之事。人们只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人们还应多听取一些建议和声音。林徽因将自己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其中。林徽因做到了一个建筑家应有的最后的坚守。

    林徽因有众多身份。她是文坛才女,在建筑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还为祖国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大家却偏偏过度关注她的绯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她的最大贡献在于她对行业全心投入的精神;她保护古建筑,背后体现的是作为文人所深藏的历史情怀;她身为一名女建筑师,是在闪耀发光的存在。

    百年之后,或许会有人接过这熊熊燃烧的火炬。这份热爱能否化作辉煌呢?当遭遇质疑时,一个人的力量确实是有限的。然而,只要竭尽全力去做,就能够问心无愧,也不会辜负这份热爱。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0 03:29 , Processed in 0.07534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