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人民大学校徽,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探索汉字作为唯一持续使用的古老文字之谜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531
发表于 昨天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是李守奎、王永昌所著的书籍,于 2022 年 2 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标题中出现的“谜”或者“解谜”,往往是用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我现在也要提及“谜”,不过这并非是有不良企图或者刻意去营造的。这个谜是由著名学者饶宗颐老先生提出来的,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古老且自源的表意系统的文字,一直使用到现在的仅有汉字,这在世界文明史以及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个谜。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谜呢?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我们先从文字与文明的关联说起。在日常口语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文明”与“野蛮”这两个词语,然而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它们是两个术语。那么,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呢?文字就是一个显性标志。只要有了文字,其他的标准就不用再考虑了,就能够确定其已经进入到了文明社会。

    如果没有文字,即便你拥有众多的城池,拥有礼仪性的建筑,拥有金属制品等等,别人对于你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可以说,文字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2013)海报。

    在公元前漫长的时间里有哪些文字?

    我们对历史进行追溯时,常常会提及“四大文明古国”。为何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呢?其一在于“古”,其二是它们最先步入了文明社会。这些古国都拥有古典文字,也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由自身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并且都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确切的证据指的是考古能够证明,从距今超过 5000 年开始,更精确地说是距今 5500 年之际开始,世界各地开始陆续有文字出现。在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公元前那漫长的时间里,存在哪些文字呢?

    西亚两河流域有楔形文字,它是最早的文字之一;北非尼罗河流域有古埃及圣书文字;东亚黄河流域有汉字。这三种文字都历史悠久,属于自源文字,是被广泛认可的三大古典文字。此外,南亚印度河谷有哈拉帕文字,地中海克里特有克里特文字,美洲有玛雅文字,这些也都属于古典文字。有学者制作了一个字形表,倘若大家有兴趣,现在就可以查看一下。

    董琨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 17 页(《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中对几种古典文字进行了比较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古典文字开始陆续地出现。因为有了文字,所以就进入了文明社会。

    那所说的汉字之谜的谜在哪里?

    第一个谜,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什么时候成熟的?

    正如刚才所提及的,这并非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汉字方面的问题,而是关乎我们是否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问题。现今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人有很多,然而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大多只是推测,无法予以证实。这个谜团我们暂且先搁置一旁,等材料充足之后再去进行探索,再去进行证明。

    第二个谜是,世界其他地方那些自源的古典文字全都消失了。然而,为何唯独汉字还在被使用呢?汉字是唯一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的古典文字系统,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其他的古典文字都已经消失了,并且被表音文字所取代,那我们的汉字为何能够独立地存在呢?苏美尔文字使用了 3500 年,在公元前后消失了;古埃及文字使用了 4000 年,到公元 600 年时也消失了;玛雅文字出现较晚,大约使用了 1600 年,且消失得更快。总之,除汉字外,其他表意字都已消失。

    汉字到今天已经被我们使用了至少 3300 多年,并且现在仍在持续使用。

    古典文字使用时间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将世界文字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表意文字,另一类是表音文字。我们还需大致区分何为表意文字体系,何为表音文字体系。请看下面这个表:

    “黑”与“赤”的不同文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上表列举了两个表示颜色的字,分别是“黑”与“赤”。如今的现代汉字“黑”,或许我们难以看出其特别之处。倘若将其追溯至甲骨文时代,便能发现,这个“黑”字,其下部是一个人伸展着胳膊和腿,上部是一颗脑袋,脑袋上方还有一些小点。那么这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依据学者的研究,这个字很有可能是在表达墨刑。那什么是“墨刑”呢?在人的头上进行刺青并染黑。如果确实是这样,那就能够证明商代存在墨刑。在古代,“黑”和“墨”原本是同一个字,因此可以说它是通过字形与这个意义建立起这种联系。

    什么是表音文字呢?例如日文。日文有 50 音图。在日文中,这两个字母记录了什么呢?仅仅记录了“黑”这个字的读音。

   


    大家对英文的“black”更为熟悉。罗马字母中的每个字母都具有表音功能,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表达这个词的读音和意义。那些字母各自代表着一个读音,与意义并无直接关联。这便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区别所在。古典文字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这个体系里的文字有表意字,比如刚才提到的“黑”;还有借助表意字来表音的,这就是所谓的假借字,其本质上是一种表音字。此外还有记号字、半表意半表音的形声字等。

    表意文字体系在构成方面比表音文字体系复杂得多,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表意文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吗?

    表意文字的数量极为庞大。古代暂且不论,就当下我们所使用的汉字而言,常用汉字有 3500 个,通用汉字为 8105 个。为何会这样呢?因为表意字是用来记录词语的,倘若没有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精准地记录语言。把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古汉字、玛雅文字等都称作古典文字,原因就在于它们最初都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较为单纯,其目的只是为了表音,数量很有限,全世界各地的表音文字字母大多在几十个的范围之内。例如现今世界各地广泛运用的拉丁字母有 26 个。全世界自源的古老表意字,除了汉字以外,全都消失了,然而只有汉字依然独自留存,这是为何?这是一个谜。西方学者基于自身立场得出观点,他们认为表意字是落后的文字,而表音字是先进的文字,并且文字是会进化的,都会从表意字进化到表音字。

    如此说来,似乎汉字是落后的文字。19 世纪末,中国处于积弱的状态,遭受着落后挨打的局面。那些仁人志士们在探索着导致落后挨打的原因,同时也在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思想对认识汉字产生了愈发深刻的影响。中国贫穷、积弱、落后且挨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部分人将原因归结到了汉字的身上。我们的文化教育差导致了落后,民智未开。那为什么文化教育会差呢?是因为汉字太难了,只有少数有闲钱的贵族能够掌握,而劳苦大众掌握不了。既然如此,大家自然就想到,由于汉字繁难、有问题且是落后的,就需要对汉字进行改革。

    这种思潮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出现,到了“五四”时期愈演愈烈。

    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都极为熟悉的。1936 年,他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即“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将汉字的存废与中国的存与亡直接关联起来。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汉字使用至今就不会是个谜,而是意味着中国人愚昧、保守且落后,那就只能对汉字进行改革,以追赶世界的脚步。

    果真是这样吗?20 世纪初,一部分人在大骂汉字落后的时候,存在着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汉字的存在是有其理由的,章太炎、钱穆、饶宗颐等学者都对此进行了阐述。所谓的“汉字之谜”,就是不认同当时那些主流观点,并且需要去寻求新的理解。汉字不仅有记录语言的作用,还具有超语言的功能,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民族融合与统一的过程中,汉字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字不能进行更改,一旦改成拼音文字,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个谜团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去进行深入解读。

    汉字具有哪些超语言功能?

    西方学者以自身表音文字的这一特征为基础,得出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结论。例如索绪尔明确表示:“语言和文字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文字唯一的存在依据就在于对语言进行表现。”

    文字的价值仅在于记录语言,表音文字的确如此。客观地讲,表音文字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其一是对语言的分析更为细致且精确,其二是表音文字体系较为简单,之前我们提到过,表音文字的字符仅有几十个。从记录语言这一角度来看,表音文字既精确又简单。倘若我们认为文字只是单纯用于记录语言的工具,那么自然是越简单越好。表意文字系统复杂,书写繁难,确实是事实,我们也都得承认。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的代表,它不直接记录语音,而是记录词或词素,正因如此,字形必然繁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汉字不直接记录语音,所以它具备了表音文字所完全不具备的其他功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字所具有的超语言功能。并且,这个事实正越来越被大家清晰地认识到。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表音和表意。

    表音文字能直接记录语音,语音进而记录语言。例如我们说“出租车”,日文的“タクシー”是来源于英文“taxi”的。无论是“タクシー”还是“taxi”,这些字母都是用来表示读音的。这意味着,是字母记录语音,语音再与意义相联系,它们仅有的价值就是记录语音。如此一来,语音一旦发生改变,文字和语言就会失去联系。

    你再思考一下,表音字具有怎样的价值呢?想不出这些文字还具备其他的价值。然而,表意字和表音字有很大的差别,表意文字是借助记录意义来记录语言的。我们在上一讲中讲过“黑”字,画一个脑袋较大的人,在其脑袋上涂上黑色,这代表墨刑,因为墨刑是黑色的,所以就与黑色建立了联系。

    我们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中的抗战片,时常会提到日寇。“日”指的是日本,“寇”必然是某一类坏人。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坏人呢?从“寇”字的字形上能够看出一些古人的理解。“寇”字出现得很早,以下是西周金文中的例子:

    西周金文中的“寇”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上面有个宝盖儿,那代表房子。房子里面左侧有一个人,这个人头顶着一颗脑袋。房子里面右侧有一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根棒子,并且这根棒子正冲着那个人的脑袋。大家可以进行思考,这会是什么情景呢?这就如同强盗进入了家中,拿着棒子准备对人进行侵凌。这个“寇”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坏人侵入人家并实施暴力。这样一来,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把强盗、侵略者称作“寇”了。

    “寇”字通过各部分构成了一幅整体的“图画”,以此来表达这个意象。这个意象记录了一个词,其读音为“kou”,意义是侵犯劫掠。这个字并非直接与读音相联系,而是与意义相联系。我反复强调这一点道理并不深奥,是因为这个特点很重要。

    汉字具有这样一个特点:读音改变了,意义却不变。例如,山川的“川”,从上古到中古再到现在,不同时代的读音肯定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怎么读,山川的“川”都表示江河,其意思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一个是在地域方面,山川的“川”在不同地方的读音有所不同。比如在北方,北京话读 chuān;而我的方言区属于晋方言,晋方言读 tsʰuæ;̃倘若你会粤语,那么就会读出另一个读音;甚至它还能漂洋过海到日本,日本也写这个“川”字,完全用日语去读,但依然是同一个汉字。不同时代可读不同音,不同地域可读不同音,不同国家可读不同音,即便语音系统发生改变,文字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依然不变。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山川的“川”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汉字用于记录语言,并非是简单地进行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汉字具备了超语言的功能。即便离开了原本的读音,变成其他的读音,依然能够表达相同的意义。你可知晓这个特点对于我们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而言是多么地重要?此问题暂且留给你去思考,之后我们再一同进行讨论。

    除记录语言外,汉字还记录什么?

   


    上面说的是关于汉字记录语言的事宜。下面要说的并非仅仅是记录语言这一问题。那汉字还记录些什么呢?它又具备哪些功能呢?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除了能够记录语言之外,许多汉字本身就能够展现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表音字里的所有字母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比如说“男”“女”两个字。

    甲骨文里有“男”字和“女”字,这些字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的内页插图中有所呈现。

    甲骨文里“男”字由田和工具构成,“力”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农具,农具与田地相结合便为“男”。那“女”字呢?是一个抱着膀子、弓着腰跪在那里的人。想一想,文字为何会这样区别“男”与“女”呢?难道我们读不出农耕时代的男女分工吗?男耕女织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础。它虽未明确表达出“女织”,但至少让我们知晓了男人的社会分工,即去田里干活。

    你思考一下,倘若游牧民族要创造一个表示“男”的表意字,他们会这样去写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反倒有可能是弯弓射大雕这种情景。

    再说“女”字,它为何是这种形象呢?文字展现出一种柔顺的态势。

    从这里边我们能够看出甲骨文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能看出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价值判断。这些内容我们之后会详细去说。

    我们举个例子,大家知晓中国古代存在一种“刖刑”,即把人的脚给砍掉。古代的“脚”与我们现今的概念并非完全相同。这个“脚”究竟有多大?要砍到何处?以何种方式砍?用什么工具砍?我们并不清楚,词典中仅表述为“砍掉脚或脚趾”。而甲骨文出现后,我们从甲骨文里找到了“刖”字,这是非常有趣的。

    甲骨文里的“刖”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甲骨文这一组字,繁简各异,但属于同一个字。比如那个所谓的“大”字,描绘的是一个抻胳膊抻腿的人,一条腿站立着,另一条腿比这边短,并且脚也不见了。在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有齿的东西,这个带有齿的东西是锯子。它是在干什么呢?是在把那条腿锯掉,这就是商代的“刖刑”。

    我们从这里得知,“刖刑”的操作并非是用刀猛地将人腿砍断,而是用锯子把腿锯断。并且不是只锯下一只脚,而是将脚连同下肢一起锯掉。读过古书的人都清楚,齐国曾施行过严酷的刑法,致使出现了“屦贱踊贵”的现象,其中屦是鞋子,踊是假肢。因为腿被锯掉了,所以鞋子变得没用了,而假肢的价格却上涨了,这就是这种刑法所导致的一种后果。这个象形的“刖”,能让我们解读出哪些文化呢?倘若我们未曾见到过商代的金属锯子,那么商代是否就没有锯子呢?

    即便考古未发掘出来,文献也未记载,但仅从这个字形就能确定商代必定有金属锯子。这体现了我们汉字所具备的超语言功能。

    汉字的超语言功能体现在文学表达方面。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古典诗词十分“热门”,大家都对其喜爱有加。古典诗词具备各种美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美究竟在哪里呢?美就在于其意境。

    语言为何美呢?我们称语言是线性的,先是说完大漠,而后再说孤烟,是一个词接着一个词呈线性排列的。而古典诗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线性的排列,它还有立体的对仗。

    方块汉字能形成独特的视觉形象,这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比如大漠与长河相对、孤烟与落日相对、直与圆相对。而这种音乐美和节奏美,这种非线性结构,与我们的文字是有关系的。英文翻译我们的唐诗,翻译不出这种味道,是因为英文根本就不是一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文字。饶宗颐说:汉字有部分记音的功能。文字不进行言语化,却能将书画艺术与文学的形文、声文高度美化,从而使得汉字这棵大树枝叶繁茂,风华独具,极为独特……

    汉字的超语言功能体现在形体美与艺术性方面。你可以想一想,在全世界众多的文字当中,有哪种文字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呢?又有哪种文字发展成了一个学科呢?唯有汉字具备这样的情况。文字作为艺术、作为书法被欣赏,这是大家都熟知的。

    我们生活里的很多地方,文字会成为蕴含丰富文化的标识或者装饰。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其中间有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合在一起是一个字,即“众”。

    有文化的人能从这里面品味出许多东西。没文化的人则只能对其视而不见。

    汉字的超语言功能还在于它不间断地记录我们悠久的历史。

    文字都可以记录历史,那汉字有何特别之处呢?我指的是能够不间断地记录我们长久的历史。正由于汉字属于表意字的这个系统,从古至今都未曾发生改变,所以 3000 多年前的文字,到如今即便你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也能够认出几个来。我们 3000 多年的历史都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汉字还有何种超语言功能呢?我们说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功能——民族认同的符号。

    我们说到民族时,大家会想到它应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以及很多共同点,而语言通常是必备的。我们思考一下汉语方言的分歧情况,其分歧之大,大到彼此完全听不懂,从语言角度很难认同我们是一伙的。即便我们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但当写出汉字时,大家都能理解。汉字使我们在心理上有了彼此认同。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其中最大的一个功能是: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

    殷墟甲骨文距今已有 3000 多年。在这 3000 多年的时间里,汉字的结构始终未曾改变。这种传承,乃是真正的中华基因。这便是国家层面对于汉字所做出的重新定位。

    本文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文中有删节和修改。小标题是编者添加的,并非原文所有。文中的插图,除特别说明的以外,都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的授权进行刊发。

    原文作者/ 李守奎 王永昌

    摘编/安也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0 01:19 , Processed in 0.086510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