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经历,苏轼的人生经历的诗

3万

主题

2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5185
发表于 2025-4-19 19: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苏轼,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他属于“唐宋八大家”。他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位豪放词人。他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位诗人。他画出了《古木怪石图》,是一位画家。他写出了《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帖》,是一位书法家。

    苏轼才艺多样,极具才华,堪称“全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诗有名,词有名,赋有名,散文有名,书法有名,绘画也有名。他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取得了最高成就,其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轼传世书法)

    苏轼的仕途之路

    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 1036 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城内纱穀行的苏家老宅。苏轼的父亲是苏洵,他的弟弟是苏辙。苏洵、苏辙和苏轼都很有文学天赋。他们父子三人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自此开始步入仕途,当时他 21 岁。宋哲宗绍圣四年(1094 年),支持变法的新党再度掌控政坛,苏轼遭受新党的打击报复,遭到贬谪。在这一年的四月,苏轼从定州知州(今河北省定县)的职位上被贬到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中途被加贬为宁元军节度副使,随后被安置在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市),这是苏轼在仕途上的第二次被贬谪。

    宋哲宗绍圣四年,也就是 1097 年,苏轼再度被贬,被任命为琼州(现今海南省海口市)的别驾,在昌化(现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实际上这就等同于流放。当时苏轼已经 62 岁了,这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三次被贬谪。1100 年,苏轼依然以琼州别驾的身份调任去掌管廉州(现今广西合浦县)。

    宋徽宗即位之后,实行了大赦天下的举措。苏轼在北归的路途当中,于 7 月 28 日在常州(现今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与世长辞,他享年 66 岁,而这一年恰好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

    苏轼的第一次仕途贬谪在什么时候呢?

    苏轼的第一次仕途贬谪发生在何时呢?要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开始讲起。在这一年,王安石担任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且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张,其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军事强大。

    苏轼原本主张变法应平缓推进。因为他的思想与变法主流存在差异,所以他站到了旧党的阵营,对变法持反对的态度。

    熙宁四年(1071 年)的时候,苏轼从殿中丞被降职为杭州通判,当时苏轼 36 岁。到了熙宁七年(1074 年),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

    (苏轼绘像)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苏轼担任徐州知州。当时黄河决口,他亲自率领军民护堤守城,成功治理了黄河决口。两年后,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到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市)担任知州,此时变法仍在进行。苏轼一到湖州,便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原本是例行之事。

    苏轼在表中写道:“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同时还有“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样的话语。新党的一些人抓住了这些话作为把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从苏轼大量的旧诗作中挑选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新法的句子,对苏轼进行弹劾。一时间,朝廷上下都充斥着倒苏的声音。

    (河南郏县三苏祠里的“三苏”雕塑像)

    这一年 7 月 28 日,苏轼到湖州任职仅三个月。随后,御史台的吏卒将他逮捕,押往都城汴梁。此事牵连甚广,达数十人。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为何叫“乌台诗案”呢?因为“乌台”指的就是御史台,此说法源自《汉书·朱博传》中的记载:御史府中排列着柏树,常有数千只野乌栖息在上面。后来的人把御史台称作“乌台”。苏轼的这件事是因御史的弹劾而引发的,所以被称为“乌台诗案”。

    这次灾祸险些让苏轼遭遇灭顶之灾,它成为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多方的营救,其中身在江宁的王安石还出面写信营救,苏轼才得以幸免于难。苏轼出狱之后,被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苏轼在仕途上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一次被贬谪。

    (苏轼绘像)

    从此苏轼开始了贬谪生活,且以颠沛流离为主(1086 年至 1094 年这段时间除外),这使他的心灵遭受了极大磨难。在仕途贬谪的岁月中,他并未因仕途坎坷而意志消沉,相反,在这贬谪岁月里,他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他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当地的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轼在贬谪的岁月中,由于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其文学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也是在贬谪岁月里创作出来的。

    多次的贬谪,苏轼的心态是怎样的呢?

    黄州、惠州、儋州在苏轼的仕途历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给苏轼留下了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象。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存在一座金山寺,彼时著名画家李公麟在金山寺的墙壁上绘制了一幅苏轼的画像,并且李公麟的这幅画作极为形象逼真。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见到这幅画像后大加称赞。他觉得这是最像苏轼本人的一幅画像:画像中的苏东坡手持一根细长藤杖,正坐在磐石之上,其安详的神态里蕴含着一种似醉非醉的意态。

    (苏轼绘像)

    1101 年 7 月,朝廷赦免了苏轼。在北归的路途当中,苏轼抵达真州。他怀着一丝欣慰之情游览金山寺,这才见到了这幅十年前李公麟为他所画的画像。苏轼历经多年艰苦生活,身体状况不佳,感觉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在金山寺追忆起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这首诗里,苏轼把贬谪生涯当作“功业”,这里面带有一丝自嘲的意味。实际上也表明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当中所处的位置。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开阔了苏轼的眼界。它让苏轼饱经沧桑,历经忧患,同时也升华了苏轼的人生境界,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苏轼雕塑像)

   


    不可否认,黄州、惠州、儋州在苏轼的仕途中属于低谷时期。然而,正是这些低谷成就了苏轼思想性格与心态的最高峰,同时也成就了他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苏轼在黄州那段时间创作了一首名为《西江月》的词,而这首词能够最为贴切地表达苏轼第一次被贬谪时的心态。

    世事犹如一场大梦,人生能有几度新凉?夜晚来临,风拂树叶,声响已在长廊回荡。看看自己的眉头和鬓角。酒价低廉,常常为宾客稀少而忧愁,明月皎洁,却多被浮云遮挡。中秋佳节,谁能与我一同共享那孤独的光辉,手持酒杯,神情凄然地向北眺望。

    词作上片通过夜晚的风以及落叶,渲染出了贬谪所带来的悲凉心境;下片则含蓄且委婉地暗示了这种悲凉心境产生的原因,一是遭受了贬谪,二是遭到了别人的不理解。

    词作最后两句将贬谪的心态展现得极为充分: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其中也包含他的弟弟苏辙,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深厚;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渴望朝廷能够理解并重用自己;还表达了自己难以忍受的孤寂与落寞,以及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

    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体现

    苏轼初遭贬谪时的心态,既属于正常情况,也具有普遍性,或许还是那个时代乃至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然而,苏轼与他们的表现存在差异,因为苏轼在被贬谪之后,并未展现出过多的悲苦之情。例如,屈原遭贬后,写下了《渔父》,在其中表达了他的惶恐,呈现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态。

    韩愈因谏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在《潮州刺史谢上辰》里写道:自己被拘于海岛,整日忧愁叹息,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逼迫。这体现了韩愈极为悲伤的状态;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柳州刺史之后,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道:自己的神志变得荒芜耗损,前后的事情都容易遗忘。并且每次听到长辈的话语,都会感到气馁惊恐。这表明柳宗元因贬谪而致使神情变得恍惚。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在《琵琶行》里写下了:“同是在天涯遭受沦落的人,相逢又何必一定要曾经相互认识呢?”以及“在座的人中哭泣流泪最多的是谁呢?那就是江州司马,他的青衫都被泪水浸湿了。”白居易通过歌女的身世,抒发了他被贬谪沦落时那种极度的失落以及深深的苦恨。

    (苏轼绘像)

    苏轼表达了孤寂与落寞之情,然而并未有任何幽怨。苏轼拥有一种审美的诗意境界,此境界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为一种美的体验。此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已升华为苏轼的一种审美人生境界。例如,苏轼身处黄州时,创作了一首名为《初到黄洲》的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已然坦然面对了自己因好论是非、因言被贬谪的事情。他喜爱上了黄州那鲜美可口的鱼,也喜爱上了岸边鲜嫩爽口的竹笋。失去的乃是仕途一时的荣宠,而得到的却是生活的真谛。

    (苏轼传世书法《寒食帖》)

    苏轼在黄州期间,将黄州的山水都游览了一遍。在游览黄州赤鼻矶的时候,他创作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黄州,有一次苏轼患病了,他前往当地的名医庞安常那里接受治疗。病好之后,他与这位名医一同游览了黄州有名的兰溪,并写下了游记《游兰溪》。

    文章既有记叙又有歌唱,充满了妙趣。文中的歌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体现出了苏轼寄情山水、乐观向上的一面。

    文章最后一句写的是:“饮罢酒而归。”这恰恰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以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特质。

    (黄冈赤鼻矶)

    苏轼抵达惠州后,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喜爱之情,同时也喜爱上了此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美味的特产水果。他创作的《惠州一绝·食荔枝》中这样写道:“罗浮山下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依次换新。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甘愿长久地做岭南人。”

    他去儋州时,是乘船渡过琼州海峡的。在《六月二十夜渡海》中,他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待了三年,当他离开这个地方时,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又写道:“我本是海南的百姓,就像寄生在西蜀州一样。忽然跨越大海离去,就如同去远方游历一般。”

    苏轼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古语有云“既来之,则安之”。苏轼有着随遇而安的心态,他豁达、积极、向上且乐观,凭借这样的心态,他从贬谪的低谷乃至阴影中走了出来。

    他在各个地方都能与当地同事融洽相处,与百姓紧密融合。他能在这些地方找到归属感,找到如同精神家园般的所在。正因如此,他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畅适自足的感受。

    (苏轼传世画作《古木怪石图》)

    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

    苏轼自我调节能力极强。黄州时期,他逐渐走出贬谪的阴影,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得以超越。在此期间,他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消除“乌台诗案”带来的精神打击。

    苏轼自幼喜好研读《庄子》。苏轼离世后,苏辙在为哥哥撰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道:“我之前在内心有所领悟,却未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如今看到这本书(《庄子》),才找到了自己的心声。”由此可见,苏轼对《庄子》核心哲学思想的精髓领悟颇深。

    苏轼在贬谪时借助庄子哲学修身养性:其一能静心修养,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提升精神境界;其二可达到养生目的。苏轼既注重思想修养,也重视养生,人们常说他喜欢美食,这是有原因的。如此一来,能让他在贬谪岁月中保障身体健康。

    苏轼到了惠州,接着又到了儋州。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展现出来。这与他的思想不断提升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渴望追求一种不被世俗所束缚的境界,也向往一种既能融入世俗又能洒脱自在的生活。

   


    苏轼抵达儋州之后,其生活条件颇为清苦。他曾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难以再回到家乡。在《到昌化军谢表》里,苏轼写道:“向着鬼门向东疾驰,漂浮在瘴海之南迁徙。回归生路没有期限,死去仍有未尽之责。”

    苏轼抵达海南后,实际情况比想象中更为艰苦。他甚至连书籍都难以看到。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程秀才书》里,苏轼如此写道:此地饮食没有肉;患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外出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夏天没有寒泉。

    条件虽然清苦,苏轼却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条件,并且逐渐安定下来。他在海南住了三年之久,还喜欢上了那个地方。

    苏轼在海南能够自给自足,他亲自参与生产劳作。他从他人那里租了一小块地,然后自己种植蔬菜。在一年四季当中,居然有吃不完的蔬菜。

    在《撷菜》这首诗里,他如此写道:秋天来临,霜露布满了东边的园子。芦菔长出了儿子,芥菜有了孙子。我和何曾有着同样的饱腹之感,却不明白究竟为何要去食用鸡豚。

    在《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首诗里,他接着写道:“给我三亩地吧,用茅草搭建房屋,让它成为我的邻居。如果能够学会鴃舌之语,那就化作黎母的百姓。”

    苏轼来海南之前是有一些担忧的,而此时这种担忧消失了。其一,苏轼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平静地接受它们;其二,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以及随遇而安的心态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苏轼思想境界的提升,且这一点最为重要。

    苏轼初贬到黄州时,内心有起伏。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激愤不平的情绪。不过,这种心态因苏轼极强的自我调节而逐渐消逝,其思想也逐步实现了自我超越。

    苏轼在惠州和儋州的时候,他的思想相较于在黄州时更为成熟且稳定,也更加从容淡定。他能够平和地对待生活与工作,其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了他战胜困难、直面生活的强大动力。

    苏轼在长期的贬谪生活里,学会了以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使得他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他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他不再把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放在心上。这显示出此时期的苏轼已然具备了超脱的情怀。

    苏轼贬谪岁月中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的生涯里,对于宋朝持何种态度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会更精准、更恰当,即苏轼在贬谪的生涯中,有着怎样的对家国的情怀呢?

    苏轼很有政绩。他在杭州任职期间,采取了与民为便的办法。《宋史·苏轼传》记载:“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这表明苏轼是一位恪尽职守且工作很有方法的人。

    苏轼在黄州时,其朋友马正卿看到他生活清苦,便把郡中的数十亩营地赠予了他。苏轼亲自参与生产劳作,此地位于黄州城东。在耕作的空闲之余,苏轼给自己取了个雅号“东坡”。这件事表明苏轼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怀。

    (苏轼绘像)

    他热爱生活,也热爱家园,并且不辞辛苦,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非常关爱自己的家人,亲自进行生产,这就解决了家里人的温饱问题。庄稼成熟之后,一家人吃上了二红饭,生活虽然清苦,但苏轼能够坚守清贫,展现出了苦中作乐的精神。

    庄稼成熟了,苏轼内心的喜悦难以抑制。他写下了小品文《二红饭》,在文中记录了收获的情况,即今年东坡收获了二十余石大麦(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苏轼还在文中写到了做饭的事情,说今日让厨师用小豆杂在一起做饭,味道格外好。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职。他亲自带领百姓对西湖进行疏浚。把湖中的淤泥挖掘出来后,筑成了堤岸。接着在堤岸上大量种植了柳树。后世把苏轼修浚的这条堤岸称作“苏堤”。这一堤岸成为了西湖的风景名胜之一。同时也成为西湖一道有名的人文风情。

    苏轼凡事都亲自去做,他为一方的建设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在他的履历里,他都尽自己所能做到了。

    (西湖)

    上文提到,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的时候。彼时苏轼正担任徐州知州之职。当时黄河出现决口,苏轼亲自带领军民进行护堤守城的行动。最终成功治理了黄河决口。这些行为都是爱国爱民的体现。

    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始终惦记着国事,展现出极高的忠诚。他始终将家国之事铭记于心,一刻都不曾忘却。例如在被贬谪到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诗作《谢陈季常惠一暗巾》。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

    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

    好带黄金双得胜,可怜白苎一生酸。

    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在和朋友的唱和诗《次韵王郁林》中,苏轼这样写到:

    平生多难非天意,此去残年尽主恩。

    误辱使君相抆拭, 宁闻老鹤更乘轩。

    苏轼在词作《满庭芳》里写到:“自己渐渐老去,君主的恩情尚未报答,只能空自回首,像冯谖弹铗那样悲歌。”

    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苏轼仕途坎坷。然而在贬谪期间,他的忠君报国思想从未间断,他一直想着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甚至还有建功立业的想法,这正是他对家国忠诚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5-14 09:01 , Processed in 0.101550 second(s), 1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