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一所学校,魏荣爵:中国声学之父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33年传奇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361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在其专业领域,魏荣爵先生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堪称一代宗师。中国最早的声学专业由魏荣爵先生创建。从 1952 年起,魏先生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直至 1984 年,长达三十三年。在其他学校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仅在南京大学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记录,由此可见魏先生声望之高。

    [id_6[]]

    对于魏先生他们那一代以及他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学者来说,彼此之间评价人物时,更看重的是什么呢?这件事可以从魏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小事情说起。

    1951 年,魏荣爵已在 UCLA 获得职位。他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拒绝了美国导师多次的挽留,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之后他到南京大学任教,母校给予他很高的礼遇,第二年便让他担任物理系主任。有一次他出去开会,学校派车来接他,他上车时,发现车上已经坐了几位老先生。其中一位是文学院院长胡小石,他生于 1888 年,卒于 1962 年。

    魏荣爵看到老前辈后,规规矩矩地俯首致意。在胡小石看来,年轻人懂礼貌是值得称赞的,他对此觉得孺子可教,但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地放在心上。途中两人开始攀谈,当胡小石得知眼前这位新近回国的洋博士的家世背景后,他的神情立刻变得肃穆起来。魏荣爵先生后来回忆,在那车上有很多人的情况下,胡小石突然改变称呼,称自己为“世兄”。

    魏荣爵感到十分疑惑。从年岁方面来看,那时他不过三十六七岁,而胡小石先生已经年过六十,两者相差将近一倍。从资历来讲,胡小石从二十年代起就已是在东南地区声名远扬的大文人、大名士,当魏荣爵还在念小学的时候,胡小石就已经在金陵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了。看到魏荣爵一脸懵懂,胡小石解释道,我的老师是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的监督李瑞清(1867 - 1920)。是两江总督魏光焘(1837 - 1916)把李瑞清延聘到南京来做校长的。从年龄和经历方面来看,魏光焘是李瑞清上一辈的人物。那么魏光焘是谁呢?他就是魏荣爵的爷爷。这样算的话,六十几岁的胡小石与三十几岁的魏荣爵是同一辈人。他们之间有“世谊”,称呼一声“世兄”,这不仅仅体现了对魏荣爵的看得起,更是对老师和太老师的尊重。

    魏荣爵先生感慨道,这便是老辈人的礼数。如今的年轻人或许认为这是矫情或者迂腐。然而,不应忘记,在“天地君亲师”的规矩里,所蕴含的“温良恭俭让”文化传统以及人文传承,这不但不迂腐,而且十分宝贵。

    胡小石书法

    02

    从籍贯方面来看,魏荣爵先生是湖南隆回金潭魏家出身。这个家族中有一位大名人,即近代“开眼开世界的第一人”魏源(1794 - 1857)。顺带一提,魏源在中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南京,他的故居位于清凉山下乌龙潭边,他的名作《海国图志》是在南京创作完成的。魏源的故居一直留存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然而,在进行大兴土木的市政建设过程中,它被推平,变成了一片废墟。这几年,为了重塑城市的文脉,又建造了一个“魏源故居”的假古董。三十年的时间变化很大,说起来确实都是些荒唐的事情。

    族谱上显示,魏源是魏荣爵先生的六世祖先,然而这已是关系极为疏远的远房亲戚了。真正对魏家命运产生影响的,是魏荣爵的祖父魏光焘,也就是前面胡小石所尊奉的“太老师”。

    魏光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与前辈曾国藩、左宗棠以及后辈毛泽东、彭德怀相似,其身上集中展现了湖南人坚毅、勇敢且不服输的品质。在晚清重臣里,魏光焘的出身最为微贱。他家境贫寒,幼年失学,既没有功名,所从事的也都是下等苦差。他是厨子出身,并非掌勺的大厨,而是那种帮忙洗菜切墩的小工,就和当年的岳云鹏差不多。

    19 岁时,魏光焘投身军旅,跟随的是九爷曾国荃。“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而在那个湘军与洪秀全部队激烈拉锯、境况十分艰难的时期。然而,是金子终归会发光,他一进入部队,就展现出善于调配的才能,以及有胆有谋的品格,很快便崭露头角、出人头地。他一生最为卓越的功绩,是在光绪年间,他与刘锦棠相互配合,成为左文襄收复新疆时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

    魏光焘除了武功值得称颂外,他的文治更值得称道。他因读书少,故而对文化教育极为尊崇,对读书人特别尊敬。新疆的第一所现代书院博达书院是由他建立起来的。到了晚年,他担任封疆大吏,曾做过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个驻地,他必定会延请名师,兴办学校。而且他自律甚严,即便政务再繁忙,每天也必定会写四百个汉隶,且数十年从未间断。——这就是湖南人的犟脾气。

   


    1903年,魏光焘(中间执扇老者)在南京两江总督府花园

    魏光焘对中国教育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承接了刘坤一、张之洞的蓝图,将“三江师范学堂”从设想变为了现实,同时为这所学校确定了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基调。可以这样认为,倘若没有魏光焘,三江师范学堂终究是会被建造起来的,然而其是否会呈现出我们后来所见到的那种规模和气象,这是很难断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南京大学撰写校史时,仅仅说我们的创始人是刘坤一和张之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魏光焘,我们这些作为南京大学后辈的人,应当给予更多的敬重。

    三江师范学堂筹备人员合影(前左为魏光焘)

    03

    魏光焘去世的那一年,魏荣爵先生才刚刚出生。祖父的影响并非直接产生,而是通过家族的文化传承得以间接实现。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拥有开放且包容的心态。魏光焘读书不多,或许正因如此,他能够不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对各种文化都持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务实态度。他在晚年退居家乡,对邵阳小城的文明开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06 年,魏光焘迎来七十大寿,特地邀请日本人到家中来放映电影,这成为了邵阳历史上的第一次电影放映记录。

    比如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魏光焘的三儿子魏肇文,生于 1884 年,卒于 1955 年,他是魏荣爵先生的父亲。十五岁时,他就被朝廷授予国子监生的称号,还加了员外郎的头衔,并且被赏赐戴花翎。然而,魏光焘并未让儿子走科举这条老路,而是将他送往国外,让他去东京念书,这在 20 世纪初是年轻人最为时髦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光焘正在通过实际的行动,去践行其先人魏源所提出的“开眼看世界”的主张。

    事实上,魏家三少爷在东京。他结交的是当时中国引领时代的人物。他在东京有两个最要好的拜把子兄弟,一个是蔡锷,一个是黄兴。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革命党。他是一个朝廷重臣的儿子,却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这是革故鼎新时代常见的社会现象。

    魏肇文书法

    魏肇文的姐姐走得更远,她是魏荣爵的姑妈魏湘若女士(1883 - 1953)。这位总督大人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后裔朱剑凡(1883 - 1932)。她把全部嫁妆拿出来,给丈夫用于毁家办学。长沙周南女中是由“帝王将相的后裔”开办的,然而这所学校却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早期几乎所有的女革命家,比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帅孟奇、劳君展、丁玲等。并且她们的女婿,一位是王稼祥,一位是肖劲光。

    魏荣爵家族的政治光谱包含多种不同的倾向。其中有保皇党这一群体,也有国民党的成员,同时还有共产党的人士。在这种多元并包的状态下,思想发生了碰撞与交融,而这正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迷人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解放,才成为造就那个时代名家大师辈出的深厚土壤。

    04

    魏荣爵出身名门,然而到他出生之时,家庭已然败落。据悉,他在金陵大学念书期间,依靠做家庭教师以及给报社撰写文章来赚取生活费。历经艰难,大学毕业之后,抗战爆发,魏荣爵辗转多地,最终流落到重庆,进入南开中学任教。

    南开中学 1941 级他所教的那一班,老师和学生加起来不到 35 人。在这一班中,走出了五名中科院院士,其中有化学工程学家侯虞钧(1922 - 2001),有生物化学家邹承鲁(1923 - 2006),有冶金学家郭可信(1923 - 2006),有核物理学家朱光亚(1924 - 2011),还有一位是他们的物理老师魏荣爵本人。

    朱光亚当时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他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三即将毕业的时候,他去找魏老师,询问进入大学选择物理系是否合适。魏老师回答说,选择物理系当然是好的,不过他需要问问自己能否做到两点,一是不怕穷,二是不怕苦。17 岁的朱光亚表示自己能够做到。

   


    这一年夏天,朱光亚考入了中央大学物理系。到了第二年,他转学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西南联合大学,他得到了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中国现代物理学巨擘的教导。又过了十几年,他成为了中国“两弹”研发的极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朱光亚的老师魏荣爵,在数年后获得留美名额,于 1950 年在 UCLA 取得博士学位,而他的学生朱光亚也是在这一年获得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又过了三十年,师徒二人同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深感特别感动。朱光亚他们这一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以一辈子的事功践行了学校“刚毅坚卓”的校训。而魏荣爵先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尽最大努力尽到责任和义务:身为中学老师时,恪尽职守,以金针度人,培育英才;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深造与进步。这样的人生轨迹,难道不是同样值得作为励志的榜样吗?

    魏荣爵先生在美国

    05

    1951 年,魏荣爵先生战胜了诸多艰难困苦。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在风霜雪雨之中奋力搏击激流。尽管历经了诸多苦难,但他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这便是那一代学人的真诚家国情怀。

    魏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我们外行是不应该随意发表意见的,这在学术史上已经有了公认的定论。而他身为自然科学家所具备的人文情怀,在如今学术分科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是越来越难以见到的。

    魏荣爵先生因受家庭影响,一生酷爱京剧。他早年曾正式拜师于富连成“喜”字科的梁喜方学习武生,自身具备童子功。在中学时期身处上海,他的《白水滩》和《黄鹤楼》在票友圈中曾极为出名,一直到鲐背之年,这位老先生还能在院子里耍枪。

    魏荣爵先生晚年在家中唱戏

    魏先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业余兴趣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他用专业知识提升了业余兴趣的水平,同时也通过业余兴趣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我曾读过魏先生早年的一些京剧剧评,在其中他谈论京剧唱词的发音和用韵。他突破了中国传统文人只能从古代韵书中寻找教条的局限,把声学理论中关于音韵的部分运用到对京剧发音的讨论中,一出手就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众不同,十分出色。据说他曾写文章对马连良马老板进行批评,批评既精准又狠辣,让编辑大为惊叹,视其为天人。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魏先生会唱京剧、评京剧有什么值得夸赞之处。而是说,老一代的学者,在其专业领域之外,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情怀和人文世界。换句话说,如今我们将其视为专攻学业的文化项目(例如写毛笔字、弹琴、吟诗等等),在他们那个时代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常有人感叹,以前的理科教授能够写诗、作画,还拥有一笔好字,比如今的好多文科学者都要厉害。实际上,这并非文科和理科的问题,而是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文化体验,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且高度娱乐化的时代,被我们给舍弃了。学者也变成了仅仅从事学术生产的机器,丧失了健全的文化人的特质。

    如果今天的文科学者拥有更多的科学思维和训练,理科学者受到更多人文素养的熏陶,那么我们就不会离魏先生那一代越来越远。

    2017年,南京大学设立魏荣爵基金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19 22:22 , Processed in 0.093019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