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企业价值最大化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2352
发表于 1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念播报

    编辑

    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亚当·斯密和萨伊之后,在实践的推动下,企业管理经历了三次飞跃,从而分为四个阶段。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第一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和有效组织管理职能划分为中心内容的。这是效能主义(古典管理)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着重于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行为科学阶段。

    第三阶段,在古典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相互融合且相互启发的情况下,出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运用社会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管理科学、检验理论、决策理论的思想和方法,重点去设计企业内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适应性。

    21 世纪,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会给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其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方面,会促使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简化,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价值成为了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也标志着经济社会进入了价值管理的时代。

    管理目标播报

    编辑

    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日益完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战略理论与财务理论相互融合。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企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依赖很深。这一现实迫使管理正在发生革命,紧紧围绕“价值”这一中心,为股东创造更多财富,使企业管理进入到以价值为基础、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管理阶段。

    价值管理指的是企业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开展行动。企业会适时根据环境变化,通过把握投资机会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战略性投资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还会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超常方式,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增加社会和民众对企业的收益和增长的预期,最终为投资者创造更多财富,这是各种方法的汇总。因而很明显:价值管理的目标——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向来存在众多争议。在此,我们依然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作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意思是,通过企业在财务方面的合理经营,运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全面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确保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让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的基本思想是把长期稳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的过程中去满足各方的利益关系。

    目标意义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企业乃是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其中,股东是不可或缺的一方,债权人也是如此,经理阶层同样不能缺少,一般员工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方皆拥有各自的利益,并且共同参与,从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企业财务目标和企业的多个利益集团有关联。这些利益集团会相互作用,也会相互妥协,从而形成企业财务目标。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某一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会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不能仅仅着重于某一个集团的利益,而完全不考虑其他集团的利益。然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与相关利益者利益是相一致的,能够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的长期性,同时也会考虑到风险以及货币时间价值的风险性和时间性等方面。因此,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它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优选择。同时,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的理想目标,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定且健康发展是有利的,此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且,它也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产权变得明晰。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股东对经营者以及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要建立产权的归属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的享有权,同时要实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对称性。因为企业的各个利益主体都需要维护自身利益,所以会使企业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当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时,各个利益主体就能达到各自利益的均衡。

    在分析企业价值的实现途径之前,有必要对企业价值的计量进行简要阐述。目前关于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式有多种方法,其中股票市价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是较为流行的。股票市价法是以发达且成熟的证券市场为前提的,而对于我国目前还很不规范和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言,运用这种方法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我国现金流量表正式进入财务报表体系后,贴现现金流量法计量模式受到关注,现金流量概念逐渐被人们熟知,这使得人们对该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以贴现现金流量法计量模式为逻辑起点,尝试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常规途径。

    基本模式播报

    编辑

    资产内在价值的计算原理表明,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都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适当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所以,确定企业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法计算的基本模式应该是:

    其中,企业价值 Vo ,它既可以是总价值,也可以是某一时期的价值;企业第 t 年获得的现金流量为 CFt;每年对所获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时所用的贴现率是 K;t 指企业取得现金流量的具体时间;n 为企业取得现金流量的持续时间,在计算企业总价值时 n 取∞(假设企业持续经营)。

    我们从上述公式得知,企业价值 Vo 与企业预期收益 Cf t 存在正比关系,同时企业价值 Vo 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k 呈反比关系,并且企业价值 Vo 会随着企业持续经营时间 n 的增大而增大。该模式考虑了风险(k)与收益(CFt)的均衡问题,同时也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n)的问题,所以该模式更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计算需求。

    从上述企业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法计量模式来看,我们能够得知,企业价值由三个因子所决定。其一,是企业在第 t 年所获得的现金流量(CFt);其二,是每年所获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时所运用的贴现率(k);其三,是企业取得现金流量的持续时间(n)。相应地,我们可以得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三条常规途径。其一,要使资金成本达到最小化;其二,要让现金流量实现最大化;其三,要让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化。

    最小化播报

    编辑

    企业价值(Vo)与每年所获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时所用的贴现率(k)呈反比关系。降低贴现率(k),企业价值(Vo)就会增加。所以资金成本最小化能够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贴现率(k)一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Kw)来表示,并且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

    从公式(2)能够得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由股权成本(Ks)、负债成本(Kb)以及资本结构这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所以,若要达成资金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关键就在于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寻求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是优化资本结构的实质。企业可以先确定现有资本结构条件下的资金成本,接着计算预期资本结构变化范围的资金成本变化情况,从而以资金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来选择适宜的资本结构。利用公式(2)进行计算,以对比现有资本结构与预计可选方案情形下资金成本的变化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资金成本的最小化,最终达成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降低负债成本以及股权成本。从公式(2)可以得知,Ks 和 Kb 的减小会促使 Kw 减小。所以,竭力降低负债成本与股权成本,对于达成资金成本最小化以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大化播报

    编辑

    从上述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能够得知,现金流量,尤其是现金净流量,对企业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金净流量数额越大,企业价值就越大,这就是“响”。为了达到增加企业价值 Vo 的目的而提高公式中的 CFt 因子,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收益水平、进行合理投资以及优化利润分配政策来实现。

    提高收益水平,让企业收入得以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增长途径在于扩大销售量以及提升营业利润率。这属于企业的基本职能范畴。倘若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企业所销售的商品数量增多,便能增加销售收入,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所以,倘若企业想要获取更多的收益,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商品和产品的销售,提升主营业务的利润。寻求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途径和方法。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仅针对生产领域的成本控制,而要从战略层面、多个视角以及多个方位去拓展。要努力挖掘成本费用的潜力,因为降低成本费用能从另一个方向提升企业的收益水平。

    合理进行投资。投资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企业在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时,主要依据的是投资的现金流量。因为现金流量的计算能够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它还能体现投资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间性;并且能够全面地体现投资的经济效率。企业投资方面,不管是企业的一般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不管是营运资金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量都属于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会带来直接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增大现金流量,能让企业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还能减少企业发生偿债危机或支付困难所产生的风险。这样企业资金就能高效运转,产生最大效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利润分配政策追求最优化。根据股利政策理论,在完全有效资本市场里,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但在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中,股利政策会直接影响公司价值,并且股利政策成为公司财务经理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财务政策。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发育不成熟的不完全资本市场环境而言,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而要设计最优股利分配政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

    持续发展播报

    编辑

    根据公式(1)能够明白,当企业存续期 n 不断增大的时候,企业价值 Vo 也会随之增大。所以,竭力让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化,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关键途径。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考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化具体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体现:

    企业的营业额、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客户需求的实现程度等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竞争能力,一般被认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这些因素中,市场占有率是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它也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的首要内容。

    风险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取得的收益或遭受的损失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企业若要追求盈利能力的提升,就必须承担风险。倘若不肯承担风险,企业就会失去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条件。企业理财的艺术在于让风险性和盈利性达到最佳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一方面,在承担既定风险的情况下,要争取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要实现风险最小化。由此可见,只有达到这两种状态,企业价值才有可能达到最大。

    偿债能力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存在密切关联。偿债能力强的企业,通常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倘若企业未能积极主动地将偿债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未能及时足额地偿还债务,那么就会失去债权人的支持与配合,这种情况也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我们把偿债能力当作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的支持因素时,需要注重企业信用水平及财务形象,并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化。

    获利增值能力是衡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

    资产管理能力用于衡量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通常而言,若资产管理能力较强,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且处于正常的发展态势。相反,如果资产管理能力较弱,企业就很难实现持续、稳定且健康的发展。

    并购播报

    编辑

    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即并购,M&A)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成为企业价值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能让企业现有的资产规模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从而缩短企业资产建设、扩建以及改造的周期;其二,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自身自有资产以及技能专用性的限制,快速掌握所缺乏的核心技能和专有知识。并购在企业价值增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让企业在短时间内突破资产的约束极限,从而扩大经营范围,调整核心业务,实现超迅速的增长,成为企业实现这些目标的捷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最优规模、产品和生产流程的组合等因素,能促进企业并购的发生;专业化的协同作用、增加垄断势力等,也会促使企业并购;获得“皇冠上的珍珠”以及市场进入等因素,同样往往会促进企业并购的发生。另一方面,并购是企业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手段,所以它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超常规战略之一。

    治理机制播报

    编辑

    企业治理机制主要是研究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狭义上来说,它是一套对企业经营和绩效进行监督与控制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解决公司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广义而言,它还应包含企业的组织方式、控制机制、财务机制、法律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内容,不仅会探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还会探讨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认为企业治理机制是否完善需考虑以下方面:其一,经理选聘机制以及上岗竞争激励;其二,收益分配激励制度;其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其四,企业是否透明、廉诚且资金供给是否充分;其五,企业是否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其六,财务机制是否完善。

    只有理想的企业才具备上述各项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尽力完善上述几个方面的机制,努力向这种理想的企业靠近,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效率。我们知道,企业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上,也就是说,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能够直接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进而间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比较分析播报

    编辑

    在经济学范畴中,企业的目标是致力于“利润最大化”,这一点几乎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然而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目标却有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利润最大这种观点,还有资产利润率最大化的观点,以及每股盈余最大化的观点,同时也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其中很多人都觉得“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有欠缺,同时认为应该把“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主流观点:利润最大化的不足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一)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学家通常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对企业行为和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经济学中所说的利润,指的是企业总收益减去总成本。而成本包含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对应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也就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支出,这是前者;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这是后者。经济学中所说的利润最大化,通常指的是经济利润最大化。在会计学中,因为成本被严格定义为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就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之后的余额。在财务管理领域,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在企业的投资预期收益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会朝着对企业利润最为有利的方向去发展。

    对利润最大化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其不足主要展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未将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纳入考量。比如,都获得 100 万元的利润,有的企业投入资本 500 万元,有的企业投入 700 万元。倘若不考虑投入的资本额,仅从利润的绝对数额去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比较。

    第二,利润最大化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没有将利润发生的时间纳入考量范围,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资金所具有的时间价值。举例来说,2011 年获得 100 万元的利润与 2015 年获得 100 万元的利润,倘若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就很难确切地判断出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

    第三,利润最大化存在一个问题,即它未能有效考虑风险。这可能导致财务人员在追求最大利润时,不考虑风险的大小。例如,有两个企业,都投入 100 万元,一年获利都是 10 万元。其中一个企业的获利已全部转化为现金,而另一个企业的获利则全部表现为应收账款。如果不考虑风险的大小,就无法准确地判断哪一个企业更符合企业目标。

    第四,利润最大化通常会让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呈现出短期行为的特点。企业会只专注于片面地追求利润的提升,却不会去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情况。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企业价值通俗来讲就是“企业本身的价值是多少”。企业价值通常有两种表现途径:一种是通过买卖的方式,借助市场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另一种是通过其未来预期能够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来进行表达。企业价值最大化属于一个较为抽象的目标。在资本市场具备有效性这一假定的前提下,它能够被表达为股票价格的最大化,或者是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一般认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如下优点:

    价值最大化目标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因素纳入考量,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计量。此目标能反映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既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又顾及了风险问题。这有利于统筹规划长短事宜,合理挑选投资方案,有效筹集资金,以及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

    其次,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短期行为。过去和目前的利润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而且预期未来现金性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为显著。

    再次,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到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联系,这种考虑是科学的。它能够有效地克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片面追求利润,而不顾风险大小的错误倾向。

    二、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比较分析

    (一)利润最大化的前述不足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经济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包含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这几个部分。其中,假设指的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同时认为,任何理论都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所以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假设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那么[2]P18 中提到的利润最大化的前述不足并非不可克服。相反,完全可以由此出发,作出正确的比较和判断。

    第一,关于“绝对指标”。利润最大化确实是一个绝对指标,不过这只是针对某一个单独的企业而言的。通常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以及投入资金额也相等的情况下才这样说的。如果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进行比较,那么假设条件可以放宽。即便利润和投入各不相同,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可以通过其变形指标,如总资产利润率或自有资金利润率等来实现。

    第二,关于“利润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讲,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指的是当期利润。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除了利润有差别外,像利润产生的时间等其他条件都完全一样。要是利润产生的时间不一样,那么相应地,只要把不同时期的利润进行折现后再作比较,就完全不会影响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涉及“利润的风险”方面。倘若利润是相同的,然而获取利润所面临的风险却不一样,因为这违背了“其他条件都相同”这一假定前提,那么通过依据风险系数将利润换算成处于同一风险系数状况下的数值,接着再进行比较,是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

    第四,关于“行为的短期化”这一情况。利润最大化属于当期指标,然而从长期角度来看,那些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的短期决策,未必就是最理想的决策。因为短期和长期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把约束条件不同的选择拿来进行优劣的对比。就好像短期的最低平均成本要比长期平均最低成本高,所以在长期看来,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可能并不是最优的。

    从长期来看,这并非最佳决策,但在短期的约束条件下,它依然是最优决策,这是相同的道理。并且,无论作出何种决策,固然需要考虑长期因素,然而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是在短期,约束条件就越明确具体,这样一来,决策的后果就越能够被准确地预期。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足和缺陷

    企业价值这一指标考虑到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和风险,所以在时间和风险不同时能够直接作出判断。尽管如此,这一指标仍存在不足,且这些不足甚至比利润最大化的不足更难以克服,具体如下:

    首先,这是一个绝对指标,它没有将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考虑在内。例如在一年前,甲乙两家企业分别投入了 100 万元和 500 万元,而现在甲企业的价值为 180 万元,乙企业的价值为 600 万元。如果是投资者,那么应该选择哪家企业呢?这可以像对待利润那样,通过对其进行变形来进行比较。不过,这足以表明在这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比利润最大化指标更优。

    其次,这一数值难以进行具体的估量,其可操作性比较差。利润的计算较为简单明了,可操作性较强,就像邯钢的“倒逼成本法”那样,先确定企业的收入和目标利润,然后倒推出目标成本,并将其作为考核和控制的依据。与之相比,企业价值不仅难以进行具体的估量,而且可操作性也不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企业价值直接体现在流通市值上,这确实是比较直观和具体的。在我国,即便公司已上市,仍存在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这部分股票的价值该如何去衡量呢?要是无法直接进行衡量,那又该怎样去估计企业的价值,进而依据它来作出财务决策呢?要是仅仅指流通市值的话,企业的股票价格以及企业的价值每天都在发生变动。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作出决策时,又该如何依据时刻在变动着的企业价值来作出财务决策呢?企业的价值是在不断变动的。财务决策是否也需要时刻变动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价值时刻变动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究竟该如何去指导企业的财务决策呢?

    首先,企业价值这一指标的适用范围存在限制。其次,对于任何类型的企业,利润都能够通过“收入 - 成本费用”的方式直观地计算出来,它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会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然而,与之相比,企业价值的估量要复杂许多。并且之前已经提到过,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就可以借助股票价格来对企业市值进行衡量。我国国情存在限制,这使得该方法受到很大制约。尤其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以及非上市公司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对于这三类企业,估量企业价值有两种办法。其一,以买卖形式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然而拍卖不可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并且在评估企业资产时,因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这种估价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所以企业价值难以衡量。其二,需要能准确估计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但由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若将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对于全流通的上市公司而言,或许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以及非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其应用起来。

    首先,企业价值会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其次,以企业价值为目标很容易误导企业的财务决策。再者,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能够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揭示其价值。然而,股价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且这些因素很多是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比如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系统风险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等。如果把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那么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只注重股价而脱离实业本身,从而误导企业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企业发布对股价上升有利的虚假信息。

    三、利润和企业价值等财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润和资产利润率、每股利润、每股盈余的关系

    在财务会计领域中,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资产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1.利润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利润总额有影响。

    净利润(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式中:营业利润等于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的和,再减去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由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以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共同决定。主营业务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再减去营业费用,最后减去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资产总额×100%

    3.每股利润和每股盈余

    每股利润=税后利润/总股本数

    每股盈余与每股利润是相同的。它指的是一家公司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获利情况(包括税前和税后两种)除以公司的总股本数。通常人们较为常用的是每股税后盈余。其计算公式为:每股盈余等于税后利润除以总股本数。

    从上面公式能够看出,资产利润率、每股利润以及每股盈余,在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和总股本数等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是直接由税后利润的多少所决定的。所以,对于某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说,如果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得以达成,并且其他条件也都没有变化,那么其他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相反,如果利润没有实现最大化,上述的其他几个指标也不可能实现最大化。所以利润最大化意味着资产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盈余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资产利润率达到最大的条件,同时也是每股利润达到最大的条件,还是每股盈余达到最大的条件;反过来,资产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盈余最大化也必然导致利润最大化。

    (二)利润和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关系

    1.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

    股东是针对公司而言的,所以股东财富就是股东所拥有的公司份额的市场价值。它能够由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每股股利以及股票市场价格这三方面来决定。当股票数量保持不变时,股东财富主要取决于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以及股价的高低情况。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点上,股东的财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1)将当期每股股利乘以持有的股份数;

    (2)将当时股票价格乘以持有的股份数;

    上面计算出的股利额与股票市场价值加总起来,就能得到股东财富的价值。企业价值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未来的报酬。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企业价值等于公司可分配的股利总额加上股票的总市值。

    如果是股份公司,这二者存在一致性。股东财富主要着眼于单个股东,而企业价值的着眼点主要是整个企业。若将全体股东的财富进行相加,其结果与企业价值是一致的。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19 22:16 , Processed in 0.089735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