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8月三道坑镇五郎溪村景象:梯田村舍与产业、村民生活

2万

主题

2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446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月 9 日,在三道坑镇五郎溪村。初秋时节,梯田与村舍相互映照,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通讯员 龚卫国 摄影报道

    8 月 9 日,在五郎溪村的制种厂。种植户正在进行白参菌制种。这个厂安置了 20 位常年务工的村民,还有 110 多位半年以上务工的村民。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通讯员 龚卫国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见习记者 邓正可

    三湘都市报记者 周可

    通讯员 龚卫国

    深山通途十八弯,三道坑里五郎溪。

    8 月 10 日清晨,村部的广播声响起。在芷江侗族自治县三道坑镇五郎溪村,缕缕炊烟升起。

   


    73 岁的舒清秀老人在灶台上为木匠们准备早饭。她的小儿子杨儒秋正在对自建的两层洋房进行装修。

    45 岁的杨儒秋在外面务工了 20 多年。去年 6 月,他驾驶小车沿着盘山公路以及通组公路前行,最终小车直接抵达了他家门口。接着,他在老房子的旁边,开始打造一片拥有 5 间房的地基。

    这次回来后就决定不再离开了。村里的交通状况良好,环境也很不错,并且还计划开展乡村旅游。我打算建造新房来经营民宿。杨儒秋表示,村里的变化非常大,他的母亲舒清秀还能在家门口领取工资呢。

    舒清秀拿工资的地方是离家不远的羊肚菌制种厂。她一天能挣 80 元工钱,一年可以拿到 90 天的工资。说起这件事,舒清秀的脸上绽放出如同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迎来生活阳光的,还有舒清秀的工友张良春、周桂香夫妇。

    在羊肚菌制种厂,张良春不停地用铲子将羊肚菌培植基堆积成小山状,汗水不断顺着眉头滴落。周桂香迅速地把发酵好的培植基装袋并扎紧,然后将其整齐地码放在育种室里。当她看到从袋子的小眼里钻出一个白色的菌菇头时,她喊道:“这个菇子长得很不错!”

    很难想象,这两个干劲十足的人在 2012 年遭遇了儿子意外离世的打击。那时候,周桂香每天都沉浸在泪水之中,她的精神也变得有些异样。

    精准扶贫开始后,周桂香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也是村里重点予以关怀的对象。2017 年,村里开始发展羊肚菌产业,并且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周桂香的两口子受到鼓励,来到制种厂工作。“一年能够赚到 2 万多元。有了工作,心中便有了依靠,精神状态也变好了。”周桂香如此说道。

    如今,五郎溪村的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了 600 多亩,其年产值达到了 580 万元,并且聘用了务工半年以上的村民 110 人。此外,除了羊肚菌和白参菌之外,村里的 1000 多亩金银花以及 110 多亩蓝莓也都开花并且结果了。

    2015 年,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他们修通了公路,把荒田进行了开发。还免费发放了金银花苗,同时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且开拓了销售渠道。住在西晃山半山腰的村民周世和,下山的路一下子“短”了一半。他接过苗子后,就开始种起了金银花。“去年卖了 4 万元,今年卖了近 6 万元,收入逐年增多。”周世和凭借鼓起来的腰包,将家里的地面铺上了水泥,从而让老房子有了新的面貌。

    扶贫工作队除了在种植业方面开展工作,还从深圳引进了光电产品扶贫车间。现在,这个车间有 48 名工人。去年 2 月回到村的张彩霞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张彩霞说:“一天能够挣 100 到 150 元,多劳动就多得报酬,并且还能够和老人小孩在一起,比在外面打工更幸福。”

    回到村里的有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杨刚。他从 7 月起就在村里进行志愿服务。制种厂他去过,种植地他也去过,车间他去过,村民家他也去过。

   


    现在月亮刚刚爬上来。时常有村民在树下闲聊,也有村民在广场跳舞。杨刚说,他这几年外出求学,看到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也想要回到村里,用自己所学为村民提供帮助。他正和一些朋友一起筹建一个电商平台。

    五郎溪村原本有 14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山外回来的人增多了,这使得更多老人能守得住舒心,年轻人能揣得住信心。

    记者手记

    是否还有归乡迷路人

    周可

    如果向五郎溪村的村民询问,近些年来村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们会笑着给你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在外务工的青年,已经 4 年没有回家了,当他路过家门口时,竟然没有认出来,接着往前走,走到了另一个村。

    从芷江高铁站前往五郎溪村,途中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驾车行驶需 1 个多小时。进入村子之后,视线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是绿油油的田地以及漂亮的房屋。

    村民很忙碌,村里的田地一年到头都很少有闲置的时候。水稻在田里生长,金银花也在田里生长,蓝莓在田里生长,羊肚菌同样在田里生长,它们轮番生长着。

    村里 17 岁的小帅哥陆健宏仍有印象,儿时晚上需点油灯来照明。如今,每一户人家都拥有一块大屏幕,能够观看到高清的网络电视。63 岁的侗族大娘周桂香向记者讲述,当下猪肉随时都可以吃到。

    借助产业的发展,村民的“钱袋子”变得鼓起来了,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上涨了,于是越来越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都愿意回到家乡了。

    不知未来的五郎溪村,是否还有归乡迷路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4 21:52 , Processed in 0.080448 second(s), 18 queries .